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本语文杂志,在我从教的第四个年头,就来到了我的身边,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三十年间,它一直伴随我走在阳光普照的大道上,走在春风骀荡的日子里……
这本语文杂志,就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属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
1985年早春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我订阅的《语文教学与研究》,还一再向我解释,说是因为单位搬迁,延误了第一期的按时投递。我报以包容的一笑,赶紧捧起油墨香味还浓的杂志……从这份刊物上,我了解了刊物的栏目设置,读到了专家的理论文章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教研心得,还从封底知道了责任编辑晓苏的名字。由于阅读刊物,由于直接把手写稿投寄给晓苏,我与他开始了书信交往,得知他也是虎年出生的,1979年7月高考考入华中师大深造,毕业时留校任教、当杂志编辑。他读了我投去的那篇4000字论文《说明文教学要有“四性”》后,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嘱我从千字稿写起,以小见大,体现语文教研的针对性。受晓苏的启发,次年3月我整理出一篇执教《老杨同志》(赵树理中篇小说节选)公开课教学心得,誊正后寄给晓苏。他收读稿件后,提出了斟酌标题、精炼语言等修改意见,并告知此稿将在1986年第7期“课堂教学拾贝”栏刊出……我很幸运,暑期在华师中文函授点收到了晓苏寄来的样刊,经他指导的千字论文《群众的活的语言》终于变成了铅字。函授班的学员们分享了这份甜蜜。当年年底《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选表彰了20名优秀通讯员,我忝列其间。奖证、奖金也是由编辑晓苏亲自寄发的。
我与晓苏晤面,是在1987年7月我们这一届华师中文函授学员在华师本部举行毕业典礼之际。那天他找到我们毕业典礼的会场,与我见第一面,并邀请我参加当晚杂志社举办的作者座谈会。杂志社几位正、副主编认真倾听了十几位语文作者的办刊建议。第二天上午,一个阳光恣意挥洒的日子,我应邀走进了晓苏安在杂志社办公楼一楼的新居。其时,这里是他与妻子的两人世界。晓苏的小娇妻赶忙给我沏茶、拿水果。虽只有两小时的逗留,但我充分感受到了女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晓苏的博学健谈。由两年前的神交到而今的面对面,我与晓苏的友谊在一点点加深。
由于彼此工作都忙,加上地域所限,我与晓苏见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联系是寄信、打电话。而非常难得的第二次见面,是在2008年12月中旬荆州市中语会年会的现场。他应著名特级教师、荆州市中语会理事长王世发之邀,为年会作了一堂精彩的文学创作讲座。中途休息时,我找到了他,送上一套我任主编的松滋三中《开拓》校报,请他为文学社员题词勉励。他欣然答应了。十天之后,他从武汉寄来了一封挂号信,里面是他精心撰写的题词。这岂止是一份题词?这是一位文学院教授,一位国家一级作家,一位资深杂志主编献给文学少年沉甸甸的希冀和慰勉啊!
时光在流逝,我与晓苏的友情与日俱增。2012年岁末,晓苏的小说新作《暗恋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在第一时间里签名赠送我一本。我如获至宝,利用2013年春节走亲访友的间隙,一篇一篇的品读,并留心做了一些批注。这部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确实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对于中青年读者的阅读写作应该是很有借鉴、指导作用的。我心有所动,情之所触,决心好好写一篇文学评论,向更多的人推荐《暗恋者》。我忙里偷闲,花一周时间打磨出了一篇长达5400字的《〈暗恋者〉中的写作技巧》。晓苏收到此文后,回信赞扬我“读得认真、写得用心”,并嘱咐王玲编辑尽快安排在2013年7月号“特级教师三人行”栏目。而就在当年4月号的“特级教师三人行”上我刚刚发表了《我的专业成长三部曲》。四个月内连续发表两篇大稿,这不能不说是晓苏的深厚情谊,是杂志社的格外青睐。
在晓苏任主编之前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由于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涌现了一些亮色,受到读者好评。而当36岁的他荣任杂志社主编之后,他雷厉风行、锐意创新的办刊风格,就在一项项赛事的推出,一个个栏目的打制,以及一个个品牌的铸就中荧荧焕彩,从而扩大了这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与杂志交往三十年的我,正是沐浴着它创新的春风一路前行,不断丰稔了自己的语文人生。
在我的语文资料夹中,珍藏着十几个烫金的“四项全能”竞赛获奖证书。摩挲着它们,往事历历在目。
1996年元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发布了举办全国语文教师征文大赛暨四项全能评比的启事,我心里一动。几年前的松滋不就在语文教研员王世发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地开展过“三个一”(一篇教案、一堂教课、一篇教后反思)的创优活动么?我那次不是很荣幸地被评为全县初中语文10名“三优”教师么?按照启事上的要求,我修改了创优课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撰写了教学论文《不妨写点“作文前言”》,润色、加工了下水文《一堂临时变更的课》和板书设计《谁是最可爱的人》。两个月后,这组参赛资料载着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载着我的一片绿色希冀,翩翩飞向武汉桂子山……当秋意渐起的时日,桂子山上的信鸽捎来了喜讯:我的教学方案、教学论文、板书设计获得一等奖,下水文获得二等奖,并被评为“四项全能获得者”。这五个精美的烫金证书,在1997年8月我在王世发先生的帮助下破格评聘中学高级职称时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我执掌高中语文教鞭后,先后参加了2006年、2009年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这几届“四项全能”竞赛由于有全国中语会的加盟指导,规格更高,参与者更多,影响力更大。我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自然收获颇丰:教学方案、教学论文、下水文、教学课件四个单项奖均为一等奖,同时荣获“四项全能”称号。毋庸置疑,这一串教学教研硕果,增添了我参评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的自信和实力,鲜活了我的语文人生。
晓苏担任主编的那一年,他策划推出了“青年教师沙龙”这一新栏目。该栏目为青年教师开设,刊发其教学论文,配发生活照及个人简介,以促进青年才俊的专业成长。在中学语文教学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这个“青年教师沙龙”无疑会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非常幸运,首期“青年教师沙龙”安排的居然是我,我的论文《作文教学如何激趣》和生活照、百字简介,占据整整三个页码。据杂志社了解,曾在“青年教师沙龙”上亮相的语文教师,后来有很多人成为了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而今他们仍然活跃在语文教学的绿色田野上,用母语的清流浇灌人文的花蕾。
这本语文杂志,就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属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
1985年早春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我订阅的《语文教学与研究》,还一再向我解释,说是因为单位搬迁,延误了第一期的按时投递。我报以包容的一笑,赶紧捧起油墨香味还浓的杂志……从这份刊物上,我了解了刊物的栏目设置,读到了专家的理论文章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教研心得,还从封底知道了责任编辑晓苏的名字。由于阅读刊物,由于直接把手写稿投寄给晓苏,我与他开始了书信交往,得知他也是虎年出生的,1979年7月高考考入华中师大深造,毕业时留校任教、当杂志编辑。他读了我投去的那篇4000字论文《说明文教学要有“四性”》后,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嘱我从千字稿写起,以小见大,体现语文教研的针对性。受晓苏的启发,次年3月我整理出一篇执教《老杨同志》(赵树理中篇小说节选)公开课教学心得,誊正后寄给晓苏。他收读稿件后,提出了斟酌标题、精炼语言等修改意见,并告知此稿将在1986年第7期“课堂教学拾贝”栏刊出……我很幸运,暑期在华师中文函授点收到了晓苏寄来的样刊,经他指导的千字论文《群众的活的语言》终于变成了铅字。函授班的学员们分享了这份甜蜜。当年年底《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选表彰了20名优秀通讯员,我忝列其间。奖证、奖金也是由编辑晓苏亲自寄发的。
我与晓苏晤面,是在1987年7月我们这一届华师中文函授学员在华师本部举行毕业典礼之际。那天他找到我们毕业典礼的会场,与我见第一面,并邀请我参加当晚杂志社举办的作者座谈会。杂志社几位正、副主编认真倾听了十几位语文作者的办刊建议。第二天上午,一个阳光恣意挥洒的日子,我应邀走进了晓苏安在杂志社办公楼一楼的新居。其时,这里是他与妻子的两人世界。晓苏的小娇妻赶忙给我沏茶、拿水果。虽只有两小时的逗留,但我充分感受到了女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晓苏的博学健谈。由两年前的神交到而今的面对面,我与晓苏的友谊在一点点加深。
由于彼此工作都忙,加上地域所限,我与晓苏见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联系是寄信、打电话。而非常难得的第二次见面,是在2008年12月中旬荆州市中语会年会的现场。他应著名特级教师、荆州市中语会理事长王世发之邀,为年会作了一堂精彩的文学创作讲座。中途休息时,我找到了他,送上一套我任主编的松滋三中《开拓》校报,请他为文学社员题词勉励。他欣然答应了。十天之后,他从武汉寄来了一封挂号信,里面是他精心撰写的题词。这岂止是一份题词?这是一位文学院教授,一位国家一级作家,一位资深杂志主编献给文学少年沉甸甸的希冀和慰勉啊!
时光在流逝,我与晓苏的友情与日俱增。2012年岁末,晓苏的小说新作《暗恋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在第一时间里签名赠送我一本。我如获至宝,利用2013年春节走亲访友的间隙,一篇一篇的品读,并留心做了一些批注。这部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确实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对于中青年读者的阅读写作应该是很有借鉴、指导作用的。我心有所动,情之所触,决心好好写一篇文学评论,向更多的人推荐《暗恋者》。我忙里偷闲,花一周时间打磨出了一篇长达5400字的《〈暗恋者〉中的写作技巧》。晓苏收到此文后,回信赞扬我“读得认真、写得用心”,并嘱咐王玲编辑尽快安排在2013年7月号“特级教师三人行”栏目。而就在当年4月号的“特级教师三人行”上我刚刚发表了《我的专业成长三部曲》。四个月内连续发表两篇大稿,这不能不说是晓苏的深厚情谊,是杂志社的格外青睐。
在晓苏任主编之前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由于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涌现了一些亮色,受到读者好评。而当36岁的他荣任杂志社主编之后,他雷厉风行、锐意创新的办刊风格,就在一项项赛事的推出,一个个栏目的打制,以及一个个品牌的铸就中荧荧焕彩,从而扩大了这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与杂志交往三十年的我,正是沐浴着它创新的春风一路前行,不断丰稔了自己的语文人生。
在我的语文资料夹中,珍藏着十几个烫金的“四项全能”竞赛获奖证书。摩挲着它们,往事历历在目。
1996年元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发布了举办全国语文教师征文大赛暨四项全能评比的启事,我心里一动。几年前的松滋不就在语文教研员王世发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地开展过“三个一”(一篇教案、一堂教课、一篇教后反思)的创优活动么?我那次不是很荣幸地被评为全县初中语文10名“三优”教师么?按照启事上的要求,我修改了创优课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撰写了教学论文《不妨写点“作文前言”》,润色、加工了下水文《一堂临时变更的课》和板书设计《谁是最可爱的人》。两个月后,这组参赛资料载着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载着我的一片绿色希冀,翩翩飞向武汉桂子山……当秋意渐起的时日,桂子山上的信鸽捎来了喜讯:我的教学方案、教学论文、板书设计获得一等奖,下水文获得二等奖,并被评为“四项全能获得者”。这五个精美的烫金证书,在1997年8月我在王世发先生的帮助下破格评聘中学高级职称时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我执掌高中语文教鞭后,先后参加了2006年、2009年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这几届“四项全能”竞赛由于有全国中语会的加盟指导,规格更高,参与者更多,影响力更大。我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自然收获颇丰:教学方案、教学论文、下水文、教学课件四个单项奖均为一等奖,同时荣获“四项全能”称号。毋庸置疑,这一串教学教研硕果,增添了我参评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的自信和实力,鲜活了我的语文人生。
晓苏担任主编的那一年,他策划推出了“青年教师沙龙”这一新栏目。该栏目为青年教师开设,刊发其教学论文,配发生活照及个人简介,以促进青年才俊的专业成长。在中学语文教学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这个“青年教师沙龙”无疑会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非常幸运,首期“青年教师沙龙”安排的居然是我,我的论文《作文教学如何激趣》和生活照、百字简介,占据整整三个页码。据杂志社了解,曾在“青年教师沙龙”上亮相的语文教师,后来有很多人成为了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而今他们仍然活跃在语文教学的绿色田野上,用母语的清流浇灌人文的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