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城市发展文化产业,要对文化、文化产品有一正确认知,充分认识当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要走出关于文化的一系列认知误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说要不得,文化体制改革绝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附属改革,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发展文化产业而不是文化产业化。中小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文化设施的惠民性,在文化产品开发时注重跨界与融合。
[关键词]中小城市;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迫切诉求,面对现阶段我国现实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为了有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引领与支撑作用,提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家园的凝聚力、惠民性、普适度。
一、正确认知文化、文化产品及文化体制改革
第一,正确认知“文化”。关于何谓“文化”,千百年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笔者归纳学界各类人等的观点,给出如下集解:人们一切有目的、合礼仪、循规律的行为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可以理解为人化,即人类的文明行为和现象。
第二,正确认知“文化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进入社会是以商品的面目出现的,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遵循价值—价值实现规律。但是,文化产品绝非一般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有着特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要求,有着意识形态和商品形态双重属性。例如,文化产品具有教育、娱乐、审美等特性,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对原有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深刻变革。诚然,我国原有的文化体制在改造旧文化、建立新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集中力量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团结、教育、凝聚、鼓舞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方面,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相适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走出关于文化的认知误区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文化是意识的反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相联系的,相对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关于对文化的认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识地把文化放置在政治的从属地位,有着人为扩大文化服务政治功能的深刻教训。曾几何时,在坚持经济建设的同时,有一些组织或党员领导干部把文化放置在从属于經济的地位,以此产生诸多认知偏差。在此,笔者列举几例较为典型且广泛流传的观点予以辨析。
第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说要不得。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突出表现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说被人广为认同,并以此引发诸多思想或行为。例如要求个文化单位以经济指标衡量工作业绩,以招商引资数量确定文化单位和文化人员的薪金待遇,以经济效益考核文化人员的工作绩效,甚至以经济数额衡量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等。这样的观点或做法不仅在中小城市管理机构被人广泛认同、大行其道,甚至在这些城市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文化部门也颇被人认可,并被一些领导干部所推崇。这便是由于认识偏差,导致阻碍中小城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繁荣难以有效实现的重要症结之一。
第二,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宏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机械阐发、简单宏扬传统文化。就区域文化角度而言,各地呈现出崇古热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里之所以没有使用“复古热”而表述为“崇古热”,是因为从字面讲,“崇古”与“复古”有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区别,“崇古”是处于认知层面,“复古”则是处于实践行动的层面。智者们不应丝毫怀疑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中存在诸多糟粕。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所要弘扬的是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绝不是一味地复古。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对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能起到终极关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塑造纯洁、高尚心灵的“不二法门”。
三、中小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关于加强和改革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方面,明确提出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发展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等。
第一 ,因地制宜。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其进程往往与旅游、体育、区域主导产业、区域文化特征、区域自然环境、民族习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氛围相互融合。文化产业的创意成分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升级,通过对传统产业注入文化内涵而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也给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更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及文化产品的个性。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梳理、挖掘、开发、整理、弘扬特色文化,切实做到因地制宜。
第二,注重文化设施的惠民性。近年,各地纷纷加大文化场所建设力度,但在一些大都市却存在着日渐增多、越发高档的文化场所,出现了文化场所建设越来越远离平民百姓文化生活的趋向。中小城市的文化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集中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是用来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要抗的住商业利益的诱惑,妥善化解运营成本的压力,坚持社会共同文化资源由大众共享、全民所有。
第三,文化产品开发要注重跨界与融合。创新,尤其是文化的创新离不开跨界与融合。跨界即文化产业开发与管理,要让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注入现代理念、现代元素。据《经济日报》2011年11月13日来自北京第六届文化博览会的报道:文化产品开发跨界与融合带来的创新优势尤为明显。卖蝈蝈、顶碗、吹糖人,这些消失已久的街头巷尾的民间手工艺被烧制在各类瓷器上,绒花、毛猴、面人,这些久违的“小玩意儿”成为年轻人的新玩具;方正的宋代官帽为口杯盖设计带来了灵感;有了超薄的磁铁加盟,看似普通的明信片具备了冰箱贴、相框、书签的功能,身价数十倍提升;书写在LED屏上的“彩色”书法,表现出了书法家艺术的创新,也使得传统艺术走进现代人的文化视野。材料跨界让创新的工艺产业与生活相融。原本只用在艺术品和高端工艺品的技艺出现在了家用的器物上,果盘、茶盘、花瓶不仅因为景泰蓝、漆器、珐琅等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美观,而且简约淡雅的设计使得家用器具平添了几分文化内涵…… 这些说明,跨界与融合带来了文化产品开发的新路径,具有文化内涵的衍生品是文化创新的便捷通道。对此,文化产品要跳出已往产品创意思维定势,打破固有的范畴,让文化产品与艺术相融、与生活相融,即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及附加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获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N].人民日报,2011-10-27.
[关键词]中小城市;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迫切诉求,面对现阶段我国现实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为了有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引领与支撑作用,提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家园的凝聚力、惠民性、普适度。
一、正确认知文化、文化产品及文化体制改革
第一,正确认知“文化”。关于何谓“文化”,千百年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笔者归纳学界各类人等的观点,给出如下集解:人们一切有目的、合礼仪、循规律的行为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可以理解为人化,即人类的文明行为和现象。
第二,正确认知“文化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进入社会是以商品的面目出现的,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遵循价值—价值实现规律。但是,文化产品绝非一般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有着特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要求,有着意识形态和商品形态双重属性。例如,文化产品具有教育、娱乐、审美等特性,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对原有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深刻变革。诚然,我国原有的文化体制在改造旧文化、建立新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集中力量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团结、教育、凝聚、鼓舞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方面,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相适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走出关于文化的认知误区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文化是意识的反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相联系的,相对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关于对文化的认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识地把文化放置在政治的从属地位,有着人为扩大文化服务政治功能的深刻教训。曾几何时,在坚持经济建设的同时,有一些组织或党员领导干部把文化放置在从属于經济的地位,以此产生诸多认知偏差。在此,笔者列举几例较为典型且广泛流传的观点予以辨析。
第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说要不得。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突出表现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说被人广为认同,并以此引发诸多思想或行为。例如要求个文化单位以经济指标衡量工作业绩,以招商引资数量确定文化单位和文化人员的薪金待遇,以经济效益考核文化人员的工作绩效,甚至以经济数额衡量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等。这样的观点或做法不仅在中小城市管理机构被人广泛认同、大行其道,甚至在这些城市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文化部门也颇被人认可,并被一些领导干部所推崇。这便是由于认识偏差,导致阻碍中小城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繁荣难以有效实现的重要症结之一。
第二,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宏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机械阐发、简单宏扬传统文化。就区域文化角度而言,各地呈现出崇古热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里之所以没有使用“复古热”而表述为“崇古热”,是因为从字面讲,“崇古”与“复古”有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区别,“崇古”是处于认知层面,“复古”则是处于实践行动的层面。智者们不应丝毫怀疑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中存在诸多糟粕。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所要弘扬的是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绝不是一味地复古。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对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能起到终极关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塑造纯洁、高尚心灵的“不二法门”。
三、中小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关于加强和改革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方面,明确提出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发展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等。
第一 ,因地制宜。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其进程往往与旅游、体育、区域主导产业、区域文化特征、区域自然环境、民族习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氛围相互融合。文化产业的创意成分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升级,通过对传统产业注入文化内涵而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也给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更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及文化产品的个性。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梳理、挖掘、开发、整理、弘扬特色文化,切实做到因地制宜。
第二,注重文化设施的惠民性。近年,各地纷纷加大文化场所建设力度,但在一些大都市却存在着日渐增多、越发高档的文化场所,出现了文化场所建设越来越远离平民百姓文化生活的趋向。中小城市的文化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集中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是用来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要抗的住商业利益的诱惑,妥善化解运营成本的压力,坚持社会共同文化资源由大众共享、全民所有。
第三,文化产品开发要注重跨界与融合。创新,尤其是文化的创新离不开跨界与融合。跨界即文化产业开发与管理,要让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注入现代理念、现代元素。据《经济日报》2011年11月13日来自北京第六届文化博览会的报道:文化产品开发跨界与融合带来的创新优势尤为明显。卖蝈蝈、顶碗、吹糖人,这些消失已久的街头巷尾的民间手工艺被烧制在各类瓷器上,绒花、毛猴、面人,这些久违的“小玩意儿”成为年轻人的新玩具;方正的宋代官帽为口杯盖设计带来了灵感;有了超薄的磁铁加盟,看似普通的明信片具备了冰箱贴、相框、书签的功能,身价数十倍提升;书写在LED屏上的“彩色”书法,表现出了书法家艺术的创新,也使得传统艺术走进现代人的文化视野。材料跨界让创新的工艺产业与生活相融。原本只用在艺术品和高端工艺品的技艺出现在了家用的器物上,果盘、茶盘、花瓶不仅因为景泰蓝、漆器、珐琅等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美观,而且简约淡雅的设计使得家用器具平添了几分文化内涵…… 这些说明,跨界与融合带来了文化产品开发的新路径,具有文化内涵的衍生品是文化创新的便捷通道。对此,文化产品要跳出已往产品创意思维定势,打破固有的范畴,让文化产品与艺术相融、与生活相融,即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及附加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获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N].人民日报,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