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学生体育课堂安全“五策略”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是室外开放式课堂(异常天气除外),尤其是多班同时上课时,跑、跳、投的场地设计,器材的运用,同伴间的互相配合,运动本身的危险性等,让体育课堂教学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为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保障课堂安全有序,作为区体育教研员,笔者同时在学校兼课,本文结合地域特点和教学实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课堂环节提出了明确的实施策略,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统一规范教学,规避安全隐患
  学期初,区教研中心制订了《文登区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表1),通过学科教学研讨会公布给所有体育教师,要求教师根据《规范》要求上课,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确保教学的安全、有序、高效。《规范》内容需按照教材以及教学进度进行完善。每学年教研中心通过教学视导、伙伴校教研、预约教研、调研等形式深入学校了解和督促《规范》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课堂制度,提升安全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师依据《规范》,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制订体育课的安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学习行为,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开学第一课中,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安全意识,如着装要求、课堂秩序、课堂组织纪律、保护与帮助要求等。建立课堂常规评价机制,把学生的课堂常规和安全行为纳入体育学业评价中,每学期5分(3 2模式)。每出现1例违返课堂常规的情况,在学业评价里扣除0.1分,从基础3分开始扣除,直到扣完。反之,在课堂上能够主动遵守常规,提醒、帮助同学规避危险的,则在学业评价里加0.1分,从基础3分开始累加,5分封顶。该评价贯彻整个学年的始末,能够培养学生的守纪习惯。
  三、课前排查隐患,预防安全事故
  “防患于未然。”安全隐患排查是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对环境、器材、学生的排查,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有所预防,做出预判,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查环境。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当地的季节气候、天气情况等,对场地的平整度、湿滑度和授课场地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即场地环境是否安全、是否相互影响,以便及时调节场地器材,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首先,场地在不同季节和天气里,会有不同的安全隐患。如北方的冬季积雪、湿冷天气,会导致场地结冰。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就要避免类似快速跑、变向运球等需要脚底与地面有较大摩擦的教学内容。其次,多班同堂在众多学校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学校的运动场地受限,往往会导致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教学出现在同一课时。场地空间的重复、远(高)度的叠加等学练环境都存在安全隐患。如有班级在进行足球射门练习,就不应在同侧弯道练习弯道跑;如有班级在学练投掷,就不应在其投掷方向附近进行授课。课前,教师应及时了解本堂课其他同堂班级的教学内容以及所需的场地器材,协同商讨,避免发生冲突。
  2.查器材。体育教研组要建立体育器材定期检查制度,每周一进行体育器材的普查,保证各种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每节课授课教师还要对所需器材进行再检查,排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山羊分腿腾越”教学,课前教师要对山羊的牢固性进行检查,螺丝是否松动、四角支撑是否稳固、踏跳板是否坚固有弹性等都是教师要检查的重点。再如检查篮、排、足球是否有破损、漏气等,对有破损的球要及时维修、充气,预防爆炸。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器材是否适合该水平段学生的身体特征或能力,防止因器材选择或使用不当而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同样是山羊的支撑跳跃动作,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适用的高度就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教授该内容之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和能力,对其高度做出调整,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器材的不当使用是体育课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实施之前,学校要定期排查体育器材,教师课前要检查器材,课中要随时观察器材,预防安全事故,确保学练安全。
  3.查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入学前,对学生全面体检时,教师要掌握自己班级所有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而学生的身体健康症状具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调查、观察,了解学生的健康程度,以确保学生参与体育学练过程的安全。
  首先,调查隐性疾病病史。在学期初,教师要对所接手的新班级进行病史调查,主要是指心脏病、哮喘、高血压或者其他不适合运动的疾病。这些不适合运动的疾病在参与不恰当的运动后往往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安全事故。但由于其不是教师能通过经验、感官等觉察或判断的,需要有专门的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因此隐性疾病是体育课堂教学最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观察学生身体显性症状反应。体育课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提倡通过一定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改善学生的体能。但学生的体质并不能“一刀切”,因此在具有一定负荷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差异,对学生“察言观色”,一旦发现学生的情绪、面部表情、肢体表现等有变化、有异常,教师应快速做出反应,通过询问症状表现、身体情况等,判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饮食不正常或者低血糖的学生在参加较为剧烈的活动时,极易发生虚脱、眩晕等不良反应,症状多为面色苍白、多汗等,比较容易判断。在出现以上情况时,教师应快步跑至其身边并搀扶,防止其晕厥摔倒,造成二次伤害。再如在跑动中,学生手捂肚子、面部表情痛苦,教师应及时叫停该生的练习,询问其身体症状反应,判断是“串气”还是急性阑尾炎等,必要时应及时联系校医,对学生的身体情况做出判断,防止學生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加强课堂组织,守住安全底线
  体育学科的学练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在固定或者小范围的位置上进行,位置的随时变化、身体的快速移动、器材的空间占据等,都是“无序教学”安全的隐患。严密的教学组织、增加学生的管理权限、减少学生自由时间的支配,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更是学生安全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领导作用,可将学生分成4~8人的小组,培养执行力强、责任心强的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监管组内队伍调动、学习秩序、练习顺序、进行保护与帮助等,还要检查、维护课前、课中的场地器材,检查学生的运动行为是否违反安全制度等。这样的小组团队建设可以让教师由“两手抓”变成“多手抓”,改变教师分身无术的处境,也可以将教师从忙碌的管理中解脱出来,多角度、多方面地指导和督导少部分学生的学练,从而提高学练的管理,提升体育课堂的安全系数。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眼中有学生”,教师的占位要能观测到所有学生,把学生的表现“放在心里”,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控课堂教学。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讲解清楚应该遵守的秩序,避免碰撞、砸伤等。如迎面接力时要强调用错肩手击掌,防止发生碰撞;长跑时要按体能分前后两排起跑,防止起跑后的拥堵和冲撞,同时教育学生从外侧超人;投掷教学时要强调统一行动、同一方向投掷、防止器材砸伤等。另外,要提前进行保护与帮助人员的培养,确保保护与帮助精准,有效预防伤害事故。
  五、传授安全健康知识,增强自救自护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向学生传授安全、健康知识,增进学生的健康。
  首先,教师在设计授课计划时,应预设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和措施,授课前结合本课内容以及练习方式、组织调动等,向学生灌输本节课的安全注意事项,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万一出现安全问题应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展自救。如双杠前摆挺身下技术教学,预设3种自护自救方法。一是自我保护,教师要指导学生前后擺动时一旦双臂撑不住,要双手握紧双杠,双臂打开,曲臂于杠上,切记不要松手,就会确保安全着地;二是互帮互助,教授动作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让学生2人1组,进行保护与帮助练习,确保安全。三是科学救护,如果学生松手、跌落,告诫所有学生千万不要拉拽身体任何部位,防止二次伤害,以口头询问的形式,通过反馈情况,通知教师或校医开展救护工作。
  其次,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必备知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让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健康行为,如运动前要热身、运动中要科学、运动后要恢复等,都是呵护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获得健康体魄的必要手段。如在耐久跑(800m)教学中,完成一个轮次的练习后,严重的疲劳感使得学生直接静立或者坐在操场上。这样的错误做法很容易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乃至休克昏倒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猝死。因此,教师应在活动前告知学生注意事项,或者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提醒学生继续做一些小运动量的动作,等呼吸和心跳基本正常后再停下来休息。
  安全不是体育课的唯一,但绝对是体育课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系着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维度地排查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要成为体育课的常态。
其他文献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全覆盖、保底线、促均衡、扶弱势”的全人体育趋势。其中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多举措加强体育师资培养是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保障。青年教师正处于职场发展关键期,需要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依托持续系统的学习,全面提高体育专业素养,
笔者以2020年江苏省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的“语言表达”项目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参赛经历和以往的研究学习,分析健康教育室内知识课中,体育教师应注意的语言表达技巧。  一、语言精准有激情,抑扬顿挫显魅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高效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亦是一种创造活动,而课堂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课堂语言要求吐字准确清晰、
拜读了马老师撰写的体育教育案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第一感觉是文章朴实感人,直观再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智慧,她用爱心激励学生进步,用真心善待学生,用关心感化学生,引导学生透过竞技体育懂得人生道理,在知行合一中健康成长!马老师撰写的案例引发了笔者许多教育思考,同为体育教师,面对处于青春期成长中的学生,教师能做的真的有许多,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爱!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教授曾说:“没有爱就
“城乡牵手”活动是当前城乡教育优质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形式,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载体。但在实践操作中受到思想观念、教学任务、活动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形式,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健全、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主题没有具体的研讨问题交流、教研活动的深度不够等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城乡牵手”的价值与功能。笔者结合参与“城乡牵手”共建相关活动的经历及参加活动的一些个人感悟与大家
笔者通过网络直播观摩了2020年江苏省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受益匪浅。笔者以日常教学为基础,结合此次基本功大赛实践课教学部分,分析合理运用体育器材的途径。  一、立足现有器材,发挥器材的多功能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校应重视体育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器材的多功能性。现有器材通常是体育课堂中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工具,所以,使用好现有
《中国学校体育》: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同样也在探索中不断突破,在突破中不断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体育教研室的努力下,北京市学校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请您谈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情况(包括课程建设、教师
2019年11月5日,由北京教育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2019)”——紧缺领域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北京教育学院初中体育教研员班(以下简称“教研员班”)和“国培计划(2019)”体育美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北京教育学院初中体育与健康班(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班”)举行开班式。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副院长韩兵,各项目团队,及来自28个省(区、市)的100名学员参加了开班式。开班式由
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体育运动资源,丰富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和课外活动内容,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17年5月19日,由首都体育学院指导,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运动协会主办、海淀区香山小学承办的北京市民族民间体育进校园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小学举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王定东、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文化处处长韩书进、中小学体育运动协会会长白荣正、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体育协会会长陈
一、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定义  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指学生在学校或教师组织的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学校运动会、体育小竞赛、体育课余训练等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损伤。按照责任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负有全部责任、体育教师或相关组织教师负有全部责任、学生个人责任,以及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中的两者或三者同时各负有一部分责任,具体隋况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同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
一、对“用球拍击球”的理解  研讨中,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教授提出,“用球拍击球关注的是击打动作还是技术?”仅关注用球拍向前将球打出,而非关注击球的动作,这是现在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同样是向前将球打出,当关注的是技术时,选择不同力量、高度、角度击打球,改变球飞行的速度和落点,而不是只重视某一单个动作反复练习。当意识到需要打击出不同速度和落点的球时,身体才会进行调整而做出不同的击打动作。如,转腰增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