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曾携“显学”之誉,在中国社会大变革中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理论源泉。同时,经济学自身的演进,也构造了改革开放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当从宏观视角评说经济学在改革开放中的功用时,理论变迁与社会变化的紧密关联度,激越起了我们心头波澜壮阔的交响曲,其中经济学跳动的音符在交响曲中流淌出独特的韵味,让我们不时地回味精彩的过去,又辨识绵长的未来。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所秉承的经济学,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我们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新社会构想,直接引用为了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按照马克思的学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私有制,二是资本雇佣劳动并剥夺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新社会的建构,便自然而然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新中国成立之后近三十年的历史,我们就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
伟大理论之下的理想设计和实践,并未带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成果,改革开放的时代就在“仍然贫穷落后”的现实面前开启了。中国社会开始了一次批判性的反思。经济学界在反思中,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边界扩展开来,在整个古典经济学的范围内,寻找改革开放的理论支持。这一找,就找到了经济学的基本人性预设或规定之上,即“人是利己的”或“经济人”的理论认定。
在许多学说中,理论预设就是为自圆其说做出的前提设计,并不一定关联现实。但是,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人是利己的”既是理论预设,也是真实的人性认定——现实社会里活生生的人就是利己的。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一种理论预设,还不如说它发现了人性深处的奥秘更为准确。依顺这种人性规定,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人主观上追求自我利益的人性驱动,客观上将实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中国经济学界展示开这次探寻的结果,并充分地认可和张扬这一人性规定时,改革开放的种种设计和实践,就一步一步地奠基到“人是利己的”人性基石上来了。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制的全面问世,城市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全面下放。特别是,民营企业终于获得认同破土而出,随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那“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原则,那国有企业获得经营自主之后其收益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都清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示了个人利益的天然性。至于民营企业的出现,个人不仅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收益,同时也可以作为资本所有者得到“资本收益”,则将个人利益的获取方式,推演到了劳动者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之上。个人利益不只局限在吃、喝、拉、撒、睡的消费领域,还进入到了“资本再生利息”的投资领域,个人资本由此形成,它将个人利益提升到了至高而神圣的地位。
正如古典经济学所描绘的那样,中国改革开放,依顺了“利己”的人性规定,结果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民企到国企,从投资到生产再到消费,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了自己利益的追求之中,带来了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的市场制度最适合“利己”人性规定,从而最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很大的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市场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自由度不断增加,同时市场配套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首先,我们市场化了所有的消费品,城镇居民消费品长期配额供应的历史结束;之后,我们逐步地市场化了所有的生产资料,统一计划安排的生产资料供给,完全让位给了较为充分的市场交易;再之后,我们新开辟了劳动市场,劳动力的相对自由市场化流动,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和市场自我调节,提供给了整个经济巨大的生命力和进退机制。还有那劳务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相继面世。甚至于,相当多的精神产品也市场化了,成为了有价的交易品。市场之大,大到已经完全没有了边界;市场的自由之度,则是史无前例的了。那些为庞大又自由的市场如此运转而必备的市场配套制度,自然是迅猛增加,甚至于催生出了社会新的服务行业,如和市场交易相关的咨询、法律、财务和信息服务中介业等。
在“利己”人性认同和张扬下的个人利益追求,通过自由市场的桥梁,客观地实现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利己”人性的相对极端化,便是人性的自私甚至于贪婪,它会带给社会整体疯狂的力量,使人们超越通常的理性,累积出经济运行的巨大矛盾,最后演化成经济危机;或是带来人们追逐自我利益的畸形状态,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他人利益,造成社会内在的巨大冲突和矛盾,妨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遗憾的是,自由市场本身,通常没有自然的力量抑制得了如此的疯狂和对立。建立于“利己”人性基础上的自由市场制度选择,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一柄双刃剑。这已经为几百年来西方市场经济世界的历史所证实。
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遭遇了如此的“双刃”之伤。围绕自由市场而来的疯狂冲动、欺行霸市、巧取豪夺等的故事,不绝于耳——人性的自私和贪婪一面,时隐时现,有时则是完全赤裸外在。结果是,经济运行中潜在可能的系统性危机,如幽灵一般,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类经济学专业词汇已经平常到成了百姓口头语,随时都可能带给我们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的贫富差别,已经大到了国际警示线之上,贫富阶层清晰突显,社会矛盾、对立和摩擦的内容日趋复杂;还有那本应远离市场交易规则的其他社会生活,也大面积地“市场化”交易开来,一些公共权力、资源和利益被少数人据为己有,成为交易物,从而开辟出了新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等“罪恶市场”。在如此复杂的市场中,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成本大大增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新课题。
中国经济学界开始了又一次探求。鉴于制度对于“人性”的激励功效,即制度的正向激励,将导引“利己”走向自私和贪婪,制度的负向激励则将抑制“利己”人性的极端化,经济学界便祭出了“好制度造就好人,坏制度生产坏人”的理论信仰,试图在古典经济学单向地张扬“利己”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力量的引进,给人性的极端化挖掘开来一道抑制的沟壑。 伴随自由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弊端的演化,西方世界里产生和发展出了体系庞大复杂的“制度经济学”,其核心是研究制度对于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关系。它反对古典经济学简单地纯粹化人性为利己“经济人”的假说,笃信社会现实的人,具有历史的、社会的和制度的特征,因而制度在人的经济行为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有着内生的直接作用。
从人的经济行为来看,制度经济学就是以激励为中心的对于人性或扬或抑的学说,它从既存制度和制度变化的层面,以减少整个自由市场经济社会的矛盾和对立为要旨,用制度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避免经济的系统性危机,消除或减少贫富差别巨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冲突,达到社会生活的相对和谐。面对改革开放中“利己”人性极端化的问题,中国经济学界再次在现代经济学的文本里,找到了“制度经济学”这把有用的“钥匙”。
由此,我们迎来了现代经济学在改革开放中一次非同寻常的热潮。制度经济学迅速普及开来,“制度变迁”、“制度成本”和“制度学派”等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词汇,一时间占住了我们学术平台和社会言论媒介的极大空间,近乎所有思考改革开放现实问题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这个学派的成员。只要触及现实问题,他们都高举制度经济学的旗帜,将问题归结于“体制或制度”之上,开出的终极药方,几乎都是“要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或是推动制度变革”。
制度的利剑出鞘,改革开放的历史棋局就出现了“变盘”——早期重在解脱对“利己”人性的压抑来释放发展能量,转变为了“制度建设”对“利己”人性极端化的适度抑制来保证发展有序。
展开改革开放中后期的画卷,我们看到,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极大面积地覆盖了社会治理、市场交易、企业经营管理和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近所有可称之为“大事”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有章可循”;依法办事和依规办事,取代了大量依级别办事的做法;即使是仍然需要不同层级由下至上决策的事项,通常也有了相对完备的程序规则和授权规则,那种完全依附于级别权威的程序,融进了丰富的超越如此权威的制度成分。至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里的创新活动,也常常被相关各方要求“制度先行”,结果是创新活动本身的风头,反而被关联的“制度创新”所掩盖而屈居次位。作为生活在改革开放中后期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都在感受各种制度的力量,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都带着鲜明的制度色彩。一言以蔽之,我们都成了“制度人”。
在现代经济学中,产权理论具有独特地位,它以产权清晰和产权配置效率为其理论的核心。由于研究的是市场运行背后的财产权利或财产制度结构,它具有浓重的制度理论色彩。中国经济学界热烈讨论过的“科斯定理”,即产权边界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产权的不同配置决定不同效率之说,便是这一理论的主流观点。
产权配置就是财产制度选择的别名,“科斯定理”张扬的现实选择,一是必须清晰产权边界,二是配置产权要根据“成本”大小或效率来进行。这里的成本,被学界命名为“交易费用”,它成为了经济学史上一个辉煌无比的词汇。由此,一般的经济活动成本考虑,就上升到了产权配置决定因素的制度层次。在这里,经济学通过成本来定夺制度选择,又一次彰显出了它“改造世界”的力量。
“科斯定理”是一般地讨论产权配置与效率问题的。然而,由于私有产权更易于界定,特别是私有产权所有者,能够基本地自我承担成本和享有收益,通常不会出现“搭便车”、“机会主义”、“吃大锅饭”等转移成本给他人,并享有他人收益等侵害外部人权益的情况(经济学称其为“外部性”),因此,私有产权配置被一般地认为“交易费用”最低,最有效率。在现实中,西方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将“科斯定理”演论为“私有产权定理”了。推而论之,私有产权由于没有或很少有占有他人权益,也不让他人占有自己权益的“外部性”,在效率之外,如此配置还有社会公平的内涵。自然而然,私有产权成了西方世界里产权配置的主流,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性,便是如此配置的强大依据。
在产权理论的探索中,一些中国经济学家也有对“科斯定理”从一般到具体的演变观点,推崇在改革开放中对私有产权的大范围配置。它引发了关于产权理论的大量争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权学派,还有其他新兴综合学派等的理论观点,都加入到了争论之中。争论的结果,是理论上明晰了国有产权制度的一般性问题,以及这样产权制度历史的适应范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范围。同时,对于私有产权有了全新的认识,利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澄清。
由此而来,产权理论在中国,就具有了理论上的丰富性和特色性,它牵涉起了广泛的理论派别,结合了中国的历史和经济文化,将产权配置与利益分配、市场环境、社会管理、国家政权,还有现代社会化和全球化大生产(工商企业)、大流通(经贸往来)和大循环(资金运动)对经济实体的特殊要求,统合起来,形成了相对多元的产权理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中关于产权制度变革的理论,可以说,部分源自历史秉承下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部分源自“科斯定理”,还有部分来自于更为广泛的理论派别。如果说,经济学在中国的“理论特色”部分,产权理论丰富多元而成的系统,是具代表性的。
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以企业产权为核心的财产制度选择,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题目。在现实问题的导向之下,企业产权变革的实践,产生了对产权理论的迫切需要;同时,实践也提供给了理论大量棘手的问题和丰富的证据,一些解决问题的创新办法应运而生,给既有理论以新的突破空间。
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让我们确定了产权制度变革的路径为:清晰产权边界和私有产权配置并重,尤其推崇丰富的企业产权模式。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在保留国有产权制度的企业中,国有产权的委托者和代理者严格分开,清晰国有产权边界;另一方面,高度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产权制度的优势,鼓励私有产权企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企业制度的实践中,借鉴和改造适合中国国情现实的模式,构造出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结合的丰富多元的产权企业,在充分发挥不同产权优势的前提下,依托资本市场,强化企业内部治理的制约,形成了与国际接轨,又颇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丰富的企业产权制度,无疑是重大的推动力量。 产权清晰和按照成本或效率配置产权,其根本要义,还是在于激励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它所激励的,是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人的行为具有确定产权赋予的冲动,即是为自己的产权存在、保值和增值贡献才智、时间和体力;同时,产权的边界决定了,人的任何冲动行为,都必须自我地承担成本或是后果。在如此的产权激励和约束之下,一方面,微观上看,人的行为具有“产权理性”,会精于计算成本和收益,由此扩展到宏观上,将累加出整个社会的理性来,避免那种单向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无任何约束时的疯狂,减少社会或市场系统性危机的发生可能;另一方面,产权的清晰,让收益获取和成本负担受到了产权边界的严格界定,人的行为被产权完全地“内敛化”了,占有他人收益或让他人负担成本的不公平行为没有了可能,显然,它直接地累积起了宏观的社会公平。就此而论,产权清晰和经济上的合理配置,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具有宏观上使社会更趋于理性,更彰显公平的作用。
效率和公平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两个突出的问题。人所共知的是,追求极端的效率,将导致社会性的疯狂和对立;向往极端的公平,则不过是向往绝对平均主义和无效率的别名。当产权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对人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双重效用时,经济理性回归,公平也就相应地生成。
如果我们将如此的产权配置,看成是市场经济内生的要求,那么,市场经济自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人的行为的功用;如果我们将其看成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外生人为制度安排,那么,市场经济运行表明,它还需要外在的制度安排力量,以修正或是调节经济运行走势或格局,引领整个社会平和与稳定。作为制度论者,我们更多地倾向于后者——市场经济运行需要一些人为的配合性制度安排,其中产权安排就是一例。
举例说,国有企业制度的变革,我们选择的具体形式就有国有股份制(仍然全部国有,但由国有不同部门或机构持股而成,如财政部和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分别代表国家持股等)、国有混合股份制(国有股份和非国有股份的混合)等多种制度形式。在国有混合股份制里,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国有控股制,即国有股绝对或相对地占比最大。
如此的制度变革,首先,清晰了每个企业的产权边界,企业与企业之间,哪怕都是国有股份制,不再存在直接调拨资源和产品的制度安排了,只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资源和产品的转移,企业与企业之间由此消除了“占他企业便宜”的可能。其次,由不同股份混合而成的企业,不同的股东在企业里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但不同股东依据不同股份比例行使产权确定的权利,承担相应比例的成本和责任,企业股东之间也没有“占他股东便宜”的可能。再者,在股份制企业内部,按照不同产品、不同生产工序、不同操作流程等,细化成不同的利益组织,也具有了小型化“产权单位”的意义。通过内部市场定价等方式,构造出了企业之中的“准产权配置”,有的甚至可以细化到班组,落实到个人,也即我们常说的“细划核算单位”,企业内部的权利和责任便有了清晰的边界,彼此之间“占便宜”就不再可能了。从这样的企业制度来判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他们的行为大多有了清晰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我们当然地认定,如此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人的行为,更具有理性,更接近公平。
从自由市场的放开和扩展,到制度的激励或约束,中国经济学界完成了“两步曲”:从张扬古典经济学的人性依顺,到推崇制度经济学的人性扬抑。不同的历史时段,总是存在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后续而来的是,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如何保证制度得到认真而又完整的执行?是依靠执行者内心的道德感自觉执行,还是依靠外部工具迫使人们执行?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是彷徨的。但就主流派别和倾向而言,则明显地将重点放置在外部工具之上。这就有了西方世界以“信息经济学”为代表的工具经济学的快速崛起,它与制度经济学一起,构造起了现代经济学的主体框架。
信息经济学主要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目标的学说。它的要义是保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完备格局下经济和社会的困惑,从而协助制度来抑制人性中“利己”规定的极端化,也就是抑制“贪婪、懒惰和无知”等“恶”。按照这种学说,如果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即信息很不透明时,人性中的“恶”就容易转化成具体的恶行。因此,能够保证或创造信息透明的工具,被这种学说极力推崇。
例如,交警通过监视器获取信息,便可准确有效地处罚交通违规者,保证交通规则的完全执行;证券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和完整地公开信息,就可更好地维护资本市场制度的严肃性,防止内幕交易;政府部门公开政务信息,让百姓知晓行政的真实情况,这将有助于抑制政府部门利益的狭隘性,提高政府行政制度的公信力。无疑,监视器、信息披露制度等受到青睐。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问题进程,将我们带到了制度执行的阶段。经济学界奏响信息经济学为代表的工具学说之“第三步曲”,也就顺势而成了,外部工具大踏步地进入到了中国经济学家的视野里。
这一次,中国经济学界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有了直接对话的基础,因为东西方的市场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都面临着同样的制度执行问题。正因为此,信息经济学等工具经济理论学说,一经拿来,就直接运用到了我们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之中,与以往古典学说和制度学说的引进,经历了大量的争论等过程才实践开来大为不同。看看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工具经济学领域;再看看我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甚至于经济学的表述形式,除了语言的中外有别,很容易发现中外学说“接轨”的较彻底性。在工具经济学的时代里,我们与世界同步了。
当下的世界,制度无处不在,相应的工具也是无处不在。交警通常用的是技术工具,这类工具的技术属性,成为了制度执行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辅助,从而为社会各方面大力推崇,也创造了这类工具产业的迅速进步和高度发达;证券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通常用的则是制度工具,即用信息披露或公开信息的制度作为工具,保证相关的资本市场制度或行政制度得到好的执行——简言之,以甲制度为工具来支持乙制度。对于后者,关于制度的有趣现象出现了。 当甲制度的执行,是由乙制度来支持时,甲制度便具有目标属性,乙制度就是工具。制度的属性,随着它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制度明显地具有多功能性。这个现象,让整个世界更加全面地重视制度理论,以及制度的建设和创新,相当多的人则几近将其拥戴到了信仰的地步,高度认同制度近乎万能的作用。看看当下世界制度学说研究的广泛度和热烈度,再看看日常生活里关于制度的事项,听听人们开口就来的“制度性或体制性”建议,更有某些经济和社会生活里的矛盾,深究起来不过是某些具体制度之间的矛盾,整个世界相当强烈的“制度信仰”基本可以得到证实。有些可悲的是,处于制度信仰里的人们,并未清楚制度使用的属性,更不大清楚它们的局限性,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盲目崇拜。
毫无疑问,当制度成为工具,它便大大地丰富了工具体系。相应地,制度经济学也就具有了工具经济学的某些特征。我们说,当下的世界工具经济学大行其道,其实是包括了制度经济学丰富内容的。在这里,制度工具化或工具制度化,除了它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使用价值外,也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大方面——在设定了目标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制度工具、创造制度工具、使用制度工具、评估制度工具,或是如何用制度工具配合技术工具、替代技术工具,或是如何形成制度工具的结构,都是制度经济学版图里的大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技术和制度这样两类工具,已完全成为了我们治理社会、理顺市场交易、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与和谐百姓日常生活的绝对主流工具。其中,制度工具也和外部世界的情况一样,人们有了某种顶礼膜拜而言必称之、事必用之的信仰意味。现实生活里,我们也的确每天不是在使用某种这样的“工具”,就是每天被某种这样的“工具”指挥着。久而久之,制度的神圣性就应运而生了。或许可以说,我们当下的时代,就是“工具人”的时代。
经济学界关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对于经济和社会运行的调节,一直有激烈的争论。“看得见的手”,通常指政府,它通过操作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维护经济和社会运行的秩序;“看不见的手”,通常指市场,它信由人性的内在自然本能和社会历史本能激励或约束人的行为,来达到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和谐。
这样“两只手”的历史表明,即使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它们也不能互相替代。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两只手”应当有不同的选择侧重。问题在于,把握这种选择的“度”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就是关于“两只手”的争论无休无止的原因。在当下的世界里,对于各种工具的推崇,特别是对于制度工具的信仰,让工具本身上升到了特殊的地位。“看得见的手”似乎只要用好这些工具,便可替代“看不见的手”。在这个意义上讲,时下的世界,也是“看得见的手”的世界。
改革开放由问题导向,进展到了今天,也成为了经济学在中国演进的引力。站在新的历史时点,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什么,它们又将导引出何种经济学新曲?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的逻辑力量,向我们明示出了一种可能的方向。
在当下“工具人”的时代里,我们看到,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倚重于制度,制度的执行倚重于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其中制度工具因其“信仰”而备受推崇,充斥了整个世界。然而,制度执行的基本驱动或原点动力源自何方?制度乙作为工具支持制度甲,制度乙又由什么来保证得到确实执行?
例如,信息披露制度支持资本市场制度的良性运转,信息披露制度又由什么来保证执行?当然,我们又可以有相应的监督、检查和处罚制度。后续的问题是,这些制度又由什么来保证得到执行?这是可以推演到无限的问题。最后的结论就是,以制度工具来保证制度目标的实现,终究需要一个执行制度的基本驱动或原点动力。这在无限的制度群或制度序列里面,是找不到答案的。
进而论之,一种制度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甚至于无限的他种制度工具来支持,就将导致出制度的生产,成为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其结果是,制度越来越多,需要支持的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也就越来越多,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协调越来越紧迫和经常,它必定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这是一个有些令人悲观的结论:解决问题的制度本身,已经成为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工具人”时代里,外部技术和制度工具的大量或无限性增加,非但难以和谐经济运行,完善社会治理;相反,它将增大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的难度与复杂度,不断推高调节经济和治理社会的成本,效率和效果则有越来越低下的走势。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突出问题。
通过制度来调节经济和治理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合理的方式。既然倚重于外部技术和制度工具,显示出了越来越困难的迹象,那么,超越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的要求,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它引动我们从人之外的工具群,回归到人中间去,回归到人的内心去,在那里寻找或发现并激励人性里的道德基础,依靠人的内心道德自觉,配合一定的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较为完备地执行优选的制度,最后达到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的和谐境界。
我们预想,如果人们在其内心,有对于共存社会的尊重感,有对于制度的服从感,有对于他人的认同感,他们就会在制度的执行中,从内心生成自我自觉、主动的要求。这就是制度执行的基本驱动或原点动力,也就是人性中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传统的道德感基础。有了这样的道德感基础,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才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或是至少能够终极地得到执行。
在现实问题导引和逻辑力量推动之下,显而易见的是,经济学未来的走向,就是从推崇外部工具,回归到人的内心世界去,在人性的层面上,探索道德的可能和激励道德的途径。撇开其它因素不论,如果这样的理论逻辑能够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经历,那么,我们将迎接世界“道德人”时代的到来。经济学的新曲,就将无疑是道德经济学了。
在此的问题是,这只是我们主观上的一厢情愿,还是具有实实在在实现的可能?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关于人性的复杂性或多样性,经济学的先祖斯密就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是人性复杂论者,认定人性不仅仅“利己”,还有同情心等“利他”的规定。尽管说,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观察,可以乐观地认定,人不论如何地“利己”,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对他人的同情、关心等“利他”本能,这就是人的道德感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人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道德感,是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性基础的。问题只是,这种道德感时强时弱,时大时小,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它的认知,更取决于一定的认知之下,给予它多少张扬与激发。
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我们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斯密对于人性的认识,主要只在“利己”的规定上做文章,淡忘了人性中存在的道德基础,更淡忘了对于人的道德要求、张扬和激励。改革开放的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已经深深感知到了这一时代最突出的问题,对人的道德诉求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由此来看现在的中国经济学,应当是回归亚当·斯密复杂的人性,回归复杂人性中道德基础的时候了。
序曲:人性经济学的本能发现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所秉承的经济学,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我们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新社会构想,直接引用为了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按照马克思的学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私有制,二是资本雇佣劳动并剥夺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新社会的建构,便自然而然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新中国成立之后近三十年的历史,我们就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
伟大理论之下的理想设计和实践,并未带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成果,改革开放的时代就在“仍然贫穷落后”的现实面前开启了。中国社会开始了一次批判性的反思。经济学界在反思中,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边界扩展开来,在整个古典经济学的范围内,寻找改革开放的理论支持。这一找,就找到了经济学的基本人性预设或规定之上,即“人是利己的”或“经济人”的理论认定。
在许多学说中,理论预设就是为自圆其说做出的前提设计,并不一定关联现实。但是,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人是利己的”既是理论预设,也是真实的人性认定——现实社会里活生生的人就是利己的。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一种理论预设,还不如说它发现了人性深处的奥秘更为准确。依顺这种人性规定,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人主观上追求自我利益的人性驱动,客观上将实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中国经济学界展示开这次探寻的结果,并充分地认可和张扬这一人性规定时,改革开放的种种设计和实践,就一步一步地奠基到“人是利己的”人性基石上来了。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制的全面问世,城市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全面下放。特别是,民营企业终于获得认同破土而出,随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那“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原则,那国有企业获得经营自主之后其收益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都清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示了个人利益的天然性。至于民营企业的出现,个人不仅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收益,同时也可以作为资本所有者得到“资本收益”,则将个人利益的获取方式,推演到了劳动者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之上。个人利益不只局限在吃、喝、拉、撒、睡的消费领域,还进入到了“资本再生利息”的投资领域,个人资本由此形成,它将个人利益提升到了至高而神圣的地位。
正如古典经济学所描绘的那样,中国改革开放,依顺了“利己”的人性规定,结果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民企到国企,从投资到生产再到消费,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了自己利益的追求之中,带来了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的市场制度最适合“利己”人性规定,从而最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很大的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市场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自由度不断增加,同时市场配套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首先,我们市场化了所有的消费品,城镇居民消费品长期配额供应的历史结束;之后,我们逐步地市场化了所有的生产资料,统一计划安排的生产资料供给,完全让位给了较为充分的市场交易;再之后,我们新开辟了劳动市场,劳动力的相对自由市场化流动,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和市场自我调节,提供给了整个经济巨大的生命力和进退机制。还有那劳务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相继面世。甚至于,相当多的精神产品也市场化了,成为了有价的交易品。市场之大,大到已经完全没有了边界;市场的自由之度,则是史无前例的了。那些为庞大又自由的市场如此运转而必备的市场配套制度,自然是迅猛增加,甚至于催生出了社会新的服务行业,如和市场交易相关的咨询、法律、财务和信息服务中介业等。
第二曲:制度经济学的或扬或抑
在“利己”人性认同和张扬下的个人利益追求,通过自由市场的桥梁,客观地实现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利己”人性的相对极端化,便是人性的自私甚至于贪婪,它会带给社会整体疯狂的力量,使人们超越通常的理性,累积出经济运行的巨大矛盾,最后演化成经济危机;或是带来人们追逐自我利益的畸形状态,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他人利益,造成社会内在的巨大冲突和矛盾,妨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遗憾的是,自由市场本身,通常没有自然的力量抑制得了如此的疯狂和对立。建立于“利己”人性基础上的自由市场制度选择,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一柄双刃剑。这已经为几百年来西方市场经济世界的历史所证实。
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遭遇了如此的“双刃”之伤。围绕自由市场而来的疯狂冲动、欺行霸市、巧取豪夺等的故事,不绝于耳——人性的自私和贪婪一面,时隐时现,有时则是完全赤裸外在。结果是,经济运行中潜在可能的系统性危机,如幽灵一般,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类经济学专业词汇已经平常到成了百姓口头语,随时都可能带给我们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的贫富差别,已经大到了国际警示线之上,贫富阶层清晰突显,社会矛盾、对立和摩擦的内容日趋复杂;还有那本应远离市场交易规则的其他社会生活,也大面积地“市场化”交易开来,一些公共权力、资源和利益被少数人据为己有,成为交易物,从而开辟出了新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等“罪恶市场”。在如此复杂的市场中,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成本大大增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新课题。
中国经济学界开始了又一次探求。鉴于制度对于“人性”的激励功效,即制度的正向激励,将导引“利己”走向自私和贪婪,制度的负向激励则将抑制“利己”人性的极端化,经济学界便祭出了“好制度造就好人,坏制度生产坏人”的理论信仰,试图在古典经济学单向地张扬“利己”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力量的引进,给人性的极端化挖掘开来一道抑制的沟壑。 伴随自由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弊端的演化,西方世界里产生和发展出了体系庞大复杂的“制度经济学”,其核心是研究制度对于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关系。它反对古典经济学简单地纯粹化人性为利己“经济人”的假说,笃信社会现实的人,具有历史的、社会的和制度的特征,因而制度在人的经济行为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有着内生的直接作用。
从人的经济行为来看,制度经济学就是以激励为中心的对于人性或扬或抑的学说,它从既存制度和制度变化的层面,以减少整个自由市场经济社会的矛盾和对立为要旨,用制度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避免经济的系统性危机,消除或减少贫富差别巨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冲突,达到社会生活的相对和谐。面对改革开放中“利己”人性极端化的问题,中国经济学界再次在现代经济学的文本里,找到了“制度经济学”这把有用的“钥匙”。
由此,我们迎来了现代经济学在改革开放中一次非同寻常的热潮。制度经济学迅速普及开来,“制度变迁”、“制度成本”和“制度学派”等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词汇,一时间占住了我们学术平台和社会言论媒介的极大空间,近乎所有思考改革开放现实问题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这个学派的成员。只要触及现实问题,他们都高举制度经济学的旗帜,将问题归结于“体制或制度”之上,开出的终极药方,几乎都是“要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或是推动制度变革”。
制度的利剑出鞘,改革开放的历史棋局就出现了“变盘”——早期重在解脱对“利己”人性的压抑来释放发展能量,转变为了“制度建设”对“利己”人性极端化的适度抑制来保证发展有序。
展开改革开放中后期的画卷,我们看到,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极大面积地覆盖了社会治理、市场交易、企业经营管理和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近所有可称之为“大事”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有章可循”;依法办事和依规办事,取代了大量依级别办事的做法;即使是仍然需要不同层级由下至上决策的事项,通常也有了相对完备的程序规则和授权规则,那种完全依附于级别权威的程序,融进了丰富的超越如此权威的制度成分。至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里的创新活动,也常常被相关各方要求“制度先行”,结果是创新活动本身的风头,反而被关联的“制度创新”所掩盖而屈居次位。作为生活在改革开放中后期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都在感受各种制度的力量,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都带着鲜明的制度色彩。一言以蔽之,我们都成了“制度人”。
在现代经济学中,产权理论具有独特地位,它以产权清晰和产权配置效率为其理论的核心。由于研究的是市场运行背后的财产权利或财产制度结构,它具有浓重的制度理论色彩。中国经济学界热烈讨论过的“科斯定理”,即产权边界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产权的不同配置决定不同效率之说,便是这一理论的主流观点。
产权配置就是财产制度选择的别名,“科斯定理”张扬的现实选择,一是必须清晰产权边界,二是配置产权要根据“成本”大小或效率来进行。这里的成本,被学界命名为“交易费用”,它成为了经济学史上一个辉煌无比的词汇。由此,一般的经济活动成本考虑,就上升到了产权配置决定因素的制度层次。在这里,经济学通过成本来定夺制度选择,又一次彰显出了它“改造世界”的力量。
“科斯定理”是一般地讨论产权配置与效率问题的。然而,由于私有产权更易于界定,特别是私有产权所有者,能够基本地自我承担成本和享有收益,通常不会出现“搭便车”、“机会主义”、“吃大锅饭”等转移成本给他人,并享有他人收益等侵害外部人权益的情况(经济学称其为“外部性”),因此,私有产权配置被一般地认为“交易费用”最低,最有效率。在现实中,西方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将“科斯定理”演论为“私有产权定理”了。推而论之,私有产权由于没有或很少有占有他人权益,也不让他人占有自己权益的“外部性”,在效率之外,如此配置还有社会公平的内涵。自然而然,私有产权成了西方世界里产权配置的主流,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性,便是如此配置的强大依据。
在产权理论的探索中,一些中国经济学家也有对“科斯定理”从一般到具体的演变观点,推崇在改革开放中对私有产权的大范围配置。它引发了关于产权理论的大量争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权学派,还有其他新兴综合学派等的理论观点,都加入到了争论之中。争论的结果,是理论上明晰了国有产权制度的一般性问题,以及这样产权制度历史的适应范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范围。同时,对于私有产权有了全新的认识,利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澄清。
由此而来,产权理论在中国,就具有了理论上的丰富性和特色性,它牵涉起了广泛的理论派别,结合了中国的历史和经济文化,将产权配置与利益分配、市场环境、社会管理、国家政权,还有现代社会化和全球化大生产(工商企业)、大流通(经贸往来)和大循环(资金运动)对经济实体的特殊要求,统合起来,形成了相对多元的产权理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中关于产权制度变革的理论,可以说,部分源自历史秉承下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部分源自“科斯定理”,还有部分来自于更为广泛的理论派别。如果说,经济学在中国的“理论特色”部分,产权理论丰富多元而成的系统,是具代表性的。
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以企业产权为核心的财产制度选择,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题目。在现实问题的导向之下,企业产权变革的实践,产生了对产权理论的迫切需要;同时,实践也提供给了理论大量棘手的问题和丰富的证据,一些解决问题的创新办法应运而生,给既有理论以新的突破空间。
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让我们确定了产权制度变革的路径为:清晰产权边界和私有产权配置并重,尤其推崇丰富的企业产权模式。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在保留国有产权制度的企业中,国有产权的委托者和代理者严格分开,清晰国有产权边界;另一方面,高度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产权制度的优势,鼓励私有产权企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企业制度的实践中,借鉴和改造适合中国国情现实的模式,构造出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结合的丰富多元的产权企业,在充分发挥不同产权优势的前提下,依托资本市场,强化企业内部治理的制约,形成了与国际接轨,又颇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丰富的企业产权制度,无疑是重大的推动力量。 产权清晰和按照成本或效率配置产权,其根本要义,还是在于激励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它所激励的,是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人的行为具有确定产权赋予的冲动,即是为自己的产权存在、保值和增值贡献才智、时间和体力;同时,产权的边界决定了,人的任何冲动行为,都必须自我地承担成本或是后果。在如此的产权激励和约束之下,一方面,微观上看,人的行为具有“产权理性”,会精于计算成本和收益,由此扩展到宏观上,将累加出整个社会的理性来,避免那种单向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无任何约束时的疯狂,减少社会或市场系统性危机的发生可能;另一方面,产权的清晰,让收益获取和成本负担受到了产权边界的严格界定,人的行为被产权完全地“内敛化”了,占有他人收益或让他人负担成本的不公平行为没有了可能,显然,它直接地累积起了宏观的社会公平。就此而论,产权清晰和经济上的合理配置,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具有宏观上使社会更趋于理性,更彰显公平的作用。
效率和公平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两个突出的问题。人所共知的是,追求极端的效率,将导致社会性的疯狂和对立;向往极端的公平,则不过是向往绝对平均主义和无效率的别名。当产权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对人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双重效用时,经济理性回归,公平也就相应地生成。
如果我们将如此的产权配置,看成是市场经济内生的要求,那么,市场经济自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人的行为的功用;如果我们将其看成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外生人为制度安排,那么,市场经济运行表明,它还需要外在的制度安排力量,以修正或是调节经济运行走势或格局,引领整个社会平和与稳定。作为制度论者,我们更多地倾向于后者——市场经济运行需要一些人为的配合性制度安排,其中产权安排就是一例。
举例说,国有企业制度的变革,我们选择的具体形式就有国有股份制(仍然全部国有,但由国有不同部门或机构持股而成,如财政部和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分别代表国家持股等)、国有混合股份制(国有股份和非国有股份的混合)等多种制度形式。在国有混合股份制里,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国有控股制,即国有股绝对或相对地占比最大。
如此的制度变革,首先,清晰了每个企业的产权边界,企业与企业之间,哪怕都是国有股份制,不再存在直接调拨资源和产品的制度安排了,只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资源和产品的转移,企业与企业之间由此消除了“占他企业便宜”的可能。其次,由不同股份混合而成的企业,不同的股东在企业里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但不同股东依据不同股份比例行使产权确定的权利,承担相应比例的成本和责任,企业股东之间也没有“占他股东便宜”的可能。再者,在股份制企业内部,按照不同产品、不同生产工序、不同操作流程等,细化成不同的利益组织,也具有了小型化“产权单位”的意义。通过内部市场定价等方式,构造出了企业之中的“准产权配置”,有的甚至可以细化到班组,落实到个人,也即我们常说的“细划核算单位”,企业内部的权利和责任便有了清晰的边界,彼此之间“占便宜”就不再可能了。从这样的企业制度来判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他们的行为大多有了清晰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我们当然地认定,如此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人的行为,更具有理性,更接近公平。
第三曲:工具经济学的大行其道
从自由市场的放开和扩展,到制度的激励或约束,中国经济学界完成了“两步曲”:从张扬古典经济学的人性依顺,到推崇制度经济学的人性扬抑。不同的历史时段,总是存在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后续而来的是,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如何保证制度得到认真而又完整的执行?是依靠执行者内心的道德感自觉执行,还是依靠外部工具迫使人们执行?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是彷徨的。但就主流派别和倾向而言,则明显地将重点放置在外部工具之上。这就有了西方世界以“信息经济学”为代表的工具经济学的快速崛起,它与制度经济学一起,构造起了现代经济学的主体框架。
信息经济学主要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目标的学说。它的要义是保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完备格局下经济和社会的困惑,从而协助制度来抑制人性中“利己”规定的极端化,也就是抑制“贪婪、懒惰和无知”等“恶”。按照这种学说,如果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即信息很不透明时,人性中的“恶”就容易转化成具体的恶行。因此,能够保证或创造信息透明的工具,被这种学说极力推崇。
例如,交警通过监视器获取信息,便可准确有效地处罚交通违规者,保证交通规则的完全执行;证券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和完整地公开信息,就可更好地维护资本市场制度的严肃性,防止内幕交易;政府部门公开政务信息,让百姓知晓行政的真实情况,这将有助于抑制政府部门利益的狭隘性,提高政府行政制度的公信力。无疑,监视器、信息披露制度等受到青睐。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问题进程,将我们带到了制度执行的阶段。经济学界奏响信息经济学为代表的工具学说之“第三步曲”,也就顺势而成了,外部工具大踏步地进入到了中国经济学家的视野里。
这一次,中国经济学界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有了直接对话的基础,因为东西方的市场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都面临着同样的制度执行问题。正因为此,信息经济学等工具经济理论学说,一经拿来,就直接运用到了我们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之中,与以往古典学说和制度学说的引进,经历了大量的争论等过程才实践开来大为不同。看看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工具经济学领域;再看看我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甚至于经济学的表述形式,除了语言的中外有别,很容易发现中外学说“接轨”的较彻底性。在工具经济学的时代里,我们与世界同步了。
当下的世界,制度无处不在,相应的工具也是无处不在。交警通常用的是技术工具,这类工具的技术属性,成为了制度执行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辅助,从而为社会各方面大力推崇,也创造了这类工具产业的迅速进步和高度发达;证券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通常用的则是制度工具,即用信息披露或公开信息的制度作为工具,保证相关的资本市场制度或行政制度得到好的执行——简言之,以甲制度为工具来支持乙制度。对于后者,关于制度的有趣现象出现了。 当甲制度的执行,是由乙制度来支持时,甲制度便具有目标属性,乙制度就是工具。制度的属性,随着它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制度明显地具有多功能性。这个现象,让整个世界更加全面地重视制度理论,以及制度的建设和创新,相当多的人则几近将其拥戴到了信仰的地步,高度认同制度近乎万能的作用。看看当下世界制度学说研究的广泛度和热烈度,再看看日常生活里关于制度的事项,听听人们开口就来的“制度性或体制性”建议,更有某些经济和社会生活里的矛盾,深究起来不过是某些具体制度之间的矛盾,整个世界相当强烈的“制度信仰”基本可以得到证实。有些可悲的是,处于制度信仰里的人们,并未清楚制度使用的属性,更不大清楚它们的局限性,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盲目崇拜。
毫无疑问,当制度成为工具,它便大大地丰富了工具体系。相应地,制度经济学也就具有了工具经济学的某些特征。我们说,当下的世界工具经济学大行其道,其实是包括了制度经济学丰富内容的。在这里,制度工具化或工具制度化,除了它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使用价值外,也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大方面——在设定了目标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制度工具、创造制度工具、使用制度工具、评估制度工具,或是如何用制度工具配合技术工具、替代技术工具,或是如何形成制度工具的结构,都是制度经济学版图里的大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技术和制度这样两类工具,已完全成为了我们治理社会、理顺市场交易、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与和谐百姓日常生活的绝对主流工具。其中,制度工具也和外部世界的情况一样,人们有了某种顶礼膜拜而言必称之、事必用之的信仰意味。现实生活里,我们也的确每天不是在使用某种这样的“工具”,就是每天被某种这样的“工具”指挥着。久而久之,制度的神圣性就应运而生了。或许可以说,我们当下的时代,就是“工具人”的时代。
经济学界关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对于经济和社会运行的调节,一直有激烈的争论。“看得见的手”,通常指政府,它通过操作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维护经济和社会运行的秩序;“看不见的手”,通常指市场,它信由人性的内在自然本能和社会历史本能激励或约束人的行为,来达到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和谐。
这样“两只手”的历史表明,即使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它们也不能互相替代。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两只手”应当有不同的选择侧重。问题在于,把握这种选择的“度”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就是关于“两只手”的争论无休无止的原因。在当下的世界里,对于各种工具的推崇,特别是对于制度工具的信仰,让工具本身上升到了特殊的地位。“看得见的手”似乎只要用好这些工具,便可替代“看不见的手”。在这个意义上讲,时下的世界,也是“看得见的手”的世界。
新曲欲唱是何音
改革开放由问题导向,进展到了今天,也成为了经济学在中国演进的引力。站在新的历史时点,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什么,它们又将导引出何种经济学新曲?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的逻辑力量,向我们明示出了一种可能的方向。
在当下“工具人”的时代里,我们看到,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倚重于制度,制度的执行倚重于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其中制度工具因其“信仰”而备受推崇,充斥了整个世界。然而,制度执行的基本驱动或原点动力源自何方?制度乙作为工具支持制度甲,制度乙又由什么来保证得到确实执行?
例如,信息披露制度支持资本市场制度的良性运转,信息披露制度又由什么来保证执行?当然,我们又可以有相应的监督、检查和处罚制度。后续的问题是,这些制度又由什么来保证得到执行?这是可以推演到无限的问题。最后的结论就是,以制度工具来保证制度目标的实现,终究需要一个执行制度的基本驱动或原点动力。这在无限的制度群或制度序列里面,是找不到答案的。
进而论之,一种制度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甚至于无限的他种制度工具来支持,就将导致出制度的生产,成为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其结果是,制度越来越多,需要支持的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也就越来越多,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协调越来越紧迫和经常,它必定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这是一个有些令人悲观的结论:解决问题的制度本身,已经成为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工具人”时代里,外部技术和制度工具的大量或无限性增加,非但难以和谐经济运行,完善社会治理;相反,它将增大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的难度与复杂度,不断推高调节经济和治理社会的成本,效率和效果则有越来越低下的走势。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突出问题。
通过制度来调节经济和治理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合理的方式。既然倚重于外部技术和制度工具,显示出了越来越困难的迹象,那么,超越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的要求,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它引动我们从人之外的工具群,回归到人中间去,回归到人的内心去,在那里寻找或发现并激励人性里的道德基础,依靠人的内心道德自觉,配合一定的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较为完备地执行优选的制度,最后达到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的和谐境界。
我们预想,如果人们在其内心,有对于共存社会的尊重感,有对于制度的服从感,有对于他人的认同感,他们就会在制度的执行中,从内心生成自我自觉、主动的要求。这就是制度执行的基本驱动或原点动力,也就是人性中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传统的道德感基础。有了这样的道德感基础,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才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或是至少能够终极地得到执行。
在现实问题导引和逻辑力量推动之下,显而易见的是,经济学未来的走向,就是从推崇外部工具,回归到人的内心世界去,在人性的层面上,探索道德的可能和激励道德的途径。撇开其它因素不论,如果这样的理论逻辑能够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经历,那么,我们将迎接世界“道德人”时代的到来。经济学的新曲,就将无疑是道德经济学了。
在此的问题是,这只是我们主观上的一厢情愿,还是具有实实在在实现的可能?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关于人性的复杂性或多样性,经济学的先祖斯密就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是人性复杂论者,认定人性不仅仅“利己”,还有同情心等“利他”的规定。尽管说,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观察,可以乐观地认定,人不论如何地“利己”,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对他人的同情、关心等“利他”本能,这就是人的道德感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人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道德感,是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性基础的。问题只是,这种道德感时强时弱,时大时小,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它的认知,更取决于一定的认知之下,给予它多少张扬与激发。
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我们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斯密对于人性的认识,主要只在“利己”的规定上做文章,淡忘了人性中存在的道德基础,更淡忘了对于人的道德要求、张扬和激励。改革开放的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已经深深感知到了这一时代最突出的问题,对人的道德诉求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由此来看现在的中国经济学,应当是回归亚当·斯密复杂的人性,回归复杂人性中道德基础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