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三百”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詩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的诗歌史有着重要的影响,《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是对人民热爱祖国,反击外来侵略者的事迹进行歌颂。关于《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对于中国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也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诗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各个民族人民最珍贵也是最崇尚的情感是爱国主义。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美德即是歌颂爱国主义情怀。在《诗经》中明显的展现了诗人对于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歌颂与赞扬。我国长期都处于以汉族为主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各个民族之间由于地域,种族,和语言各方面的不同,常常会出现很多的矛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战争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是有着推动作用的。但是具体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每一次的战争爆发,都是有着正义与非正义的两方。人民的态度就是对于战争善与恶最为公正的一种判断。对于不是正义的战争而言,人民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但是对于正义的战争而言,人民会采取绝对的支持还有主动地参与,哪怕是牺牲也是无所畏惧的。《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就像这些爱国的人民一样,是有是非曲直的区分的。所以,许多爱国主义诗人给为了正义而作战的人民予以了真实的写照和由衷的歌颂,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的诗篇[1]。
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我国的《诗经》对于爱国主义的诗篇收纳的数量有很多。《诗经》中优秀的一些代表作品就是反对非正义侵略战争的。其中的《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它就是一首描写平民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诗作。在这首诗中,充分的表现了经历了战争而后归乡的士兵,在归家的路途中的痛苦,也描写了他们在边塞生活的疾苦以及他们保卫祖国的意志以及决心,同时也写到了他们对于侵略者的憎恨和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种向往。对于《小雅·采薇》的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2]:
首先,需要了解当时战争的历史环境,以及要弄清楚这首诗所要展现的性质是什么,必须明确这两点。《采薇》所描写的是征讨俨狄的战争。这场战争站在周王朝的立场上是一场保卫国家的正义之战,俨狄属于非正义的侵略者,所以周朝的人民积极参与在了这场战争之中。这次的战争是由于敌人的入侵所引起的,而且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周王朝民不聊生。这面对敌人的疯狂入侵,周王朝阻止了这次反侵略的战争,为的就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诗中鲜明地刻画了战士们的伟大形象,充分反映出在这次抗击敌人入侵的战斗中,是这些战士们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采薇》这首诗在其曲调上是幽怨以及深沉的,但是其中的情绪的不断地起伏与变化,又正好的反应了当时处于战争中的人民在国家与自己之间选择了国家,忍着思念之情投入残酷的战争。此首诗正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伤感。诗人一方面表现了士兵们对于战争胜利的一种自豪感,另一方面也真实的反应了士兵们的忧伤情绪。惟妙惟肖的展现了士兵们把思家念家和保卫祖国,以及抗敌的思想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心冲突。诗人把这种平凡而又朴实,复杂而又深厚的爱国情怀写于笔下,成为了流传于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
《载驰》这首诗深刻的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这种基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的爱国之情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悲愤和对于战争的反抗以及人民的心灵的美的表现。保卫国家的战士总是会受到各种矛盾之间的阻碍,在历史的处境以及参战的动机等多方面都有着差别。在《诗经》当中,有着许多反对侵略战争的诗篇,除了对于那些支持正义的战争的人民赞颂以外,对于一些有着爱国主义情怀的上层人民也有着一些赞颂的诗篇。在《载驰》中,许穆夫人知道了卫国灭亡的消息之后,感到十分的心痛,于是她就用行动表明希望卫国可以起死回生,毅然决定救国于危难之中,决定到大国寻求援助。在这时候,她受到了许大夫的阻挠,不准她去寻求援助,这让她感到十分的气愤。,《载驰》这首诗就是描写他的爱国胸怀与情感的[3]。
在这首诗里,反映了女主人公深刻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支持正义的战争的思想情感。更为可歌的是,她不顾长辈的阻挠,勇于直面困难,她为了让国家脱离危难之中不懈的奋斗,一心向大国请求援助。在中国的古代,能够有这么一位有担当,勇敢的巾帼英雄的出现实属不易,所以在在诗歌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对她进行赞颂。在《烈女传》中记载到,许穆夫人在还没有出闺之前,就有许国和齐国来向她求亲,她就自己向母亲提议嫁到齐国,因为齐国是大国,国力昌盛,可以成为卫国的后盾和靠山,当卫国受到侵略的时候可以得到齐国的相助。可见,在卫国灭亡之前,她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古至今,许多的文人墨客对许穆夫人的评价都是相当的高的,同时也展现了把爱国之心付诸于实践的决心与重要性。
在这首诗中,许穆夫人并不是优柔寡断,恪守成规的一个传统女性的形象,反而她是一个有勇有谋,懂得审时度势的一个巾帼英雄的女性形象。在她面对长辈的阻挠可以理性的选择国家这个大局,可以把封建的一些教条同国家的危亡方面理性的选择了为国家做出救国的方案,实属于女中豪杰。在此诗中,许穆夫人的归唁并非是普通的省亲之行,而是她与兄长们共同商议的救国大计。其中归唁就是表明其的爱国之心的真切,救国之心的坚决,这正是整首诗的主旨之所在。这首诗的女性爱国形象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个鲜明的形象代表,也是通过这样一个成功的巾帼英雄的人物的塑造,使得爱国主义思想成为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旨。《载驰》这首诗是属于史诗体裁,在选材方面也是具有集中性。《载驰》是塑造爱国主义者形象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表现爱国主义对于中国的文艺创作的影响也是源远流长的。
在《诗经》中,有着一些上层社会爱国者的赞赏诗篇,尽管他们参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与传统的统治,但他们的爱国的举动在对于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国家安全方面都是有着积极地作用的。上层社会参战的将领和普通的士兵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他们在打败敌人之后的那种光荣感和由心而生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关于上层阶级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应该列入爱国主义诗篇之中的。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与壮大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在砥砺中前行的。在这几千年的岁月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甚至面对过足以倾覆的一些遭遇,但最终还是转危为安,至今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是不常见的。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有着辉煌的过去然后在历史的变迁中荡然无存,而中华民族却在一次次的在衰败中兴盛,这并不是偶然,这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战斗精神。《诗经》是爱国主义诗歌的源头,之后,有着许多的作品表现爱国主义这一主旨。以上所提及的《诗经》中的篇章是其优秀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关于爱国主义的首先提及之处。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得到深刻的重视,尽管在《诗经》中所展现的爱国主义与我们当今的无产阶级所提出的爱国主义有所不同,《诗经》里的爱国主义是有着家族的传统制度的局限性。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史上,赞颂爱国主义的诗歌有很多,就像滔滔江水一般,生生不息。但是,就其事实而言,中国的诗歌也正是如此,爱国主义诗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构成了一副绚丽多姿的画卷,爱国主义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结晶。这对于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的志气,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都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上)[M].李先耕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9-61.
[2]姚际恒.诗经通论[M].顾颉刚标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37-39.
[3]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5-57.
关键词:《诗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各个民族人民最珍贵也是最崇尚的情感是爱国主义。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美德即是歌颂爱国主义情怀。在《诗经》中明显的展现了诗人对于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歌颂与赞扬。我国长期都处于以汉族为主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各个民族之间由于地域,种族,和语言各方面的不同,常常会出现很多的矛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战争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是有着推动作用的。但是具体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每一次的战争爆发,都是有着正义与非正义的两方。人民的态度就是对于战争善与恶最为公正的一种判断。对于不是正义的战争而言,人民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但是对于正义的战争而言,人民会采取绝对的支持还有主动地参与,哪怕是牺牲也是无所畏惧的。《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就像这些爱国的人民一样,是有是非曲直的区分的。所以,许多爱国主义诗人给为了正义而作战的人民予以了真实的写照和由衷的歌颂,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的诗篇[1]。
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我国的《诗经》对于爱国主义的诗篇收纳的数量有很多。《诗经》中优秀的一些代表作品就是反对非正义侵略战争的。其中的《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它就是一首描写平民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诗作。在这首诗中,充分的表现了经历了战争而后归乡的士兵,在归家的路途中的痛苦,也描写了他们在边塞生活的疾苦以及他们保卫祖国的意志以及决心,同时也写到了他们对于侵略者的憎恨和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种向往。对于《小雅·采薇》的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2]:
首先,需要了解当时战争的历史环境,以及要弄清楚这首诗所要展现的性质是什么,必须明确这两点。《采薇》所描写的是征讨俨狄的战争。这场战争站在周王朝的立场上是一场保卫国家的正义之战,俨狄属于非正义的侵略者,所以周朝的人民积极参与在了这场战争之中。这次的战争是由于敌人的入侵所引起的,而且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周王朝民不聊生。这面对敌人的疯狂入侵,周王朝阻止了这次反侵略的战争,为的就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诗中鲜明地刻画了战士们的伟大形象,充分反映出在这次抗击敌人入侵的战斗中,是这些战士们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采薇》这首诗在其曲调上是幽怨以及深沉的,但是其中的情绪的不断地起伏与变化,又正好的反应了当时处于战争中的人民在国家与自己之间选择了国家,忍着思念之情投入残酷的战争。此首诗正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伤感。诗人一方面表现了士兵们对于战争胜利的一种自豪感,另一方面也真实的反应了士兵们的忧伤情绪。惟妙惟肖的展现了士兵们把思家念家和保卫祖国,以及抗敌的思想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心冲突。诗人把这种平凡而又朴实,复杂而又深厚的爱国情怀写于笔下,成为了流传于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
《载驰》这首诗深刻的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这种基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的爱国之情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悲愤和对于战争的反抗以及人民的心灵的美的表现。保卫国家的战士总是会受到各种矛盾之间的阻碍,在历史的处境以及参战的动机等多方面都有着差别。在《诗经》当中,有着许多反对侵略战争的诗篇,除了对于那些支持正义的战争的人民赞颂以外,对于一些有着爱国主义情怀的上层人民也有着一些赞颂的诗篇。在《载驰》中,许穆夫人知道了卫国灭亡的消息之后,感到十分的心痛,于是她就用行动表明希望卫国可以起死回生,毅然决定救国于危难之中,决定到大国寻求援助。在这时候,她受到了许大夫的阻挠,不准她去寻求援助,这让她感到十分的气愤。,《载驰》这首诗就是描写他的爱国胸怀与情感的[3]。
在这首诗里,反映了女主人公深刻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支持正义的战争的思想情感。更为可歌的是,她不顾长辈的阻挠,勇于直面困难,她为了让国家脱离危难之中不懈的奋斗,一心向大国请求援助。在中国的古代,能够有这么一位有担当,勇敢的巾帼英雄的出现实属不易,所以在在诗歌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对她进行赞颂。在《烈女传》中记载到,许穆夫人在还没有出闺之前,就有许国和齐国来向她求亲,她就自己向母亲提议嫁到齐国,因为齐国是大国,国力昌盛,可以成为卫国的后盾和靠山,当卫国受到侵略的时候可以得到齐国的相助。可见,在卫国灭亡之前,她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古至今,许多的文人墨客对许穆夫人的评价都是相当的高的,同时也展现了把爱国之心付诸于实践的决心与重要性。
在这首诗中,许穆夫人并不是优柔寡断,恪守成规的一个传统女性的形象,反而她是一个有勇有谋,懂得审时度势的一个巾帼英雄的女性形象。在她面对长辈的阻挠可以理性的选择国家这个大局,可以把封建的一些教条同国家的危亡方面理性的选择了为国家做出救国的方案,实属于女中豪杰。在此诗中,许穆夫人的归唁并非是普通的省亲之行,而是她与兄长们共同商议的救国大计。其中归唁就是表明其的爱国之心的真切,救国之心的坚决,这正是整首诗的主旨之所在。这首诗的女性爱国形象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个鲜明的形象代表,也是通过这样一个成功的巾帼英雄的人物的塑造,使得爱国主义思想成为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旨。《载驰》这首诗是属于史诗体裁,在选材方面也是具有集中性。《载驰》是塑造爱国主义者形象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表现爱国主义对于中国的文艺创作的影响也是源远流长的。
在《诗经》中,有着一些上层社会爱国者的赞赏诗篇,尽管他们参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与传统的统治,但他们的爱国的举动在对于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国家安全方面都是有着积极地作用的。上层社会参战的将领和普通的士兵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他们在打败敌人之后的那种光荣感和由心而生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关于上层阶级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应该列入爱国主义诗篇之中的。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与壮大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在砥砺中前行的。在这几千年的岁月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甚至面对过足以倾覆的一些遭遇,但最终还是转危为安,至今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是不常见的。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有着辉煌的过去然后在历史的变迁中荡然无存,而中华民族却在一次次的在衰败中兴盛,这并不是偶然,这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战斗精神。《诗经》是爱国主义诗歌的源头,之后,有着许多的作品表现爱国主义这一主旨。以上所提及的《诗经》中的篇章是其优秀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关于爱国主义的首先提及之处。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得到深刻的重视,尽管在《诗经》中所展现的爱国主义与我们当今的无产阶级所提出的爱国主义有所不同,《诗经》里的爱国主义是有着家族的传统制度的局限性。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史上,赞颂爱国主义的诗歌有很多,就像滔滔江水一般,生生不息。但是,就其事实而言,中国的诗歌也正是如此,爱国主义诗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构成了一副绚丽多姿的画卷,爱国主义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结晶。这对于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的志气,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都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上)[M].李先耕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9-61.
[2]姚际恒.诗经通论[M].顾颉刚标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37-39.
[3]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