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认知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fielove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歇后语是一种民族性极强的、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堪称民族瑰宝。关于其前、后两部分关系类型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经过仔细筛选和整理,本文指出,除了最具权威的“引”与“注”一说之外,尚有许多不乏洞察力的见解。比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参照点结构的不同可以诱发歇后语语义指向上的域内/域际转移与腾挪,然后得以历练、沉淀。接着本文以此为契机,探讨了歇后语在实况语境中整体输出时用来调节言辞力度、烘托修辞效果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歇后语 符号学视角 参照点模式 规约含义 语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显得十分自然贴切,通常情况下,只说出前半部分,而“歇”去后半部分,故称之为歇后语。它是坊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具备“俏皮”特征的话语系列。其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仅限于说明与被说明的纽带关系,尚有谜面与谜底、譬喻与解喻之说。准确地讲,这种歇后语是汉语中纯粹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俗语(温端政 2000:20)。
  
  二 符号的认知解析
  
  1 前言后“意”
  按照符号学的观点,尽管上面所提及的分类的标准及结局各异,它们仍共享同一个语义结构特征,即其前文可视为能指,后文可视为所指。但歇后语的前后语符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能指和所指的常规界定。其能指并不是其所指的本意所在,其所指也不是其能指的字面外延。其实它的后文是其前文的含义。研究含义,就是研究语言体系中从内容形式和内容实体关系扩展出去的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之间的超符号关系(熊学亮 1999:5)。含义与语言符号的信息超载部分等同。
  俞建梁(2007)强调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寺里起火——妙(庙)哉(灾)”说的是由于寺庙里起了大火,结果给寺庙带来了灾难,经过谐音的处理来比喻对某事的赞叹或幸灾乐祸。这是前因后果的典范实例。但也有前果后因的,如,“杂货铺缺货——没进布(步)”。由于因果关系的整合常常是社会习俗的主要理据,其注语的含义便具有规约性。
  2 前参后照
  采纳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探讨歇后语时,我们不得不依次援引下列概念:转喻和隐喻、背景和图形以及参照点结构。
  歇后语的规约含义通常是转喻和隐喻共同起作用获得的。转喻就是通过某一事物较突出和较清晰的一部分来指称和理解该事物的全部或该事物内部另外较模糊的部分。隐喻是将某一个概念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简单地说,转喻投射是具有认知域内部的特征,而隐喻投射则具有认知域外部的特征(张辉 2003:49)。以“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为例,我们可以做进一步说明。首先最为凸显的动作——抓耳挠腮经域内操作转喻映射猴子辣得不得了,即其字面意义,然后转喻映射后的语义又作为来源域以隐喻的方式经多次域外操作运用到与猴子无关的他项概念域上,最终获得其抽象意义——形容人慌乱、干着急没办法(目标域)。如此形成的歇后语概念一旦形成常规图式,其内部张力就会得以凝结,结果造成隐喻褪色。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可为背景,后半部分则是图形,是注意的焦点,突显的聚焦成分。图形与背景在大脑的认知中无法以同等程度共现。Langacker(2004:169—179)就此提出“参照点模式”,用以描述讲话人选择某一工具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令其去激活受话人的概念系统中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目标概念。前者叫做参照点,后者称为目标点。参照点能力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人们通常在日常活动中无意识地反复运用它来构造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这个视角来重新认识歇后语时,我们就会发现每次短兵相接时它的形式都可诠释为参照点(前半部分)加目标点(后半部分)。前言、后语间竖起一座元语言式的、具有悬垂状外观的越层构架,在合作方式上隶属于一种超常规的越轨搭档。就像冉永平和张新红(2007:137)所说,对后语来说,前言起到了一种引导、描写工具的作用,发挥了一种元语言的功能。对前言来说,后语注释、评论了前者的含义,又是前者的元语言。前半部分总是负担起参照点的重任,行使初始参照点的权限,以便说话人如期与后半部分建立心理接触。随着话局中视角的转换,后半部分又会代替前者继任参照点一职,与终端语境结构(目标点)形成前“引”后“注”的格局。也就是说,在歇后语的反复运用中参照能力显现出一种线性递归特征。参照点从“引”到“注”,分别对应前文所述的转喻和隐喻投射,使歇后语的真正意图依赖临时性的浮现结构得以输出。长此以往,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便在中间投射或最大投射的经常光顾下投入常规链接的怀抱。总之,是参照点结构的不同诱发歇后语语义指向上的域内/域际转移与腾挪。当然,有些歇后语在少数情况下不必承受此番迁移,直接以字面语义为不同语境中的规约目标点即可,例如,“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来不及了”等等就是如此。
  
  三 语用布局
  
  1 前关
  歇后语中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的引述,实质上是对后半部分的一种描述(冉永平,张新红 2007:137)。为了创造最佳关联便于受话人以最小的心理努力尽快找到预期的临时含义,并持续使之趋于固化,人们便会对前半部分的形象内容进行多次提炼。其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使表达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形象生动,以便更好地胜任参照点的角色,引出含义注解,给人以顿悟之感。
  (1) 真实参照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有时是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做的概括和总结归类,或以现实为依托进行联想,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的意象中的真实参照主要有以下的表现类型:与自然山水、地理环境等有关,如,“脚登黄山,眼看峨嵋——这山望那山高”、“大轮船开进苏州河——转不过弯了”、“昆仑山上点灯——名(明)头大”等;与春夏秋冬、四季节气有关,如,“春天的杨树枝——落地生根”、“秋天的知了——尽会聒噪”等;与动植物的特点有关,如,“拔节的竹笋——天天向上”、“螃蟹过街——横行霸道”、“老鸦唱山歌——不入调”等;与中国的岁时习俗有关,如,“清明节上坟——干鬼事”、“正月初丢花包——最热闹的好日子”等;与对女性的评价有关,如,“富贵人家的小姐——弱不禁风”、“绣花姑娘的手艺——细功夫”等;与人生爱情观有关,如,“青藤缠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槐树下等情人——急不可待”等;与言语交际/行为有关,如,“树上的百灵鸟——说的比唱的好听”、“口传家书——言而无信”、“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等;与文学作品、历史人物有关,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等。
  (2) 虚拟参照
  歇后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意象是虚构的,或在客观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或是在历史、现实中确有其人其物,但却与另外一些人或事物、现象做了超越常规的搭配(扬清 2003)。由此可以诞生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使人会心一笑后有所感悟。这主要有以下表现类型:与人物虚构有关,如,“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脸面”等;与动作虚构有关,如,“乌龟落在秤盘里——自称自”、“孔夫子穿西服——不中不西”等;与超常规搭配有关,如,“一只跳蚤顶床被——独力难撑”、“二十五个老鼠下肚——百爪挠心”、“铁钉钉黄连——硬往苦里钻”等。
  2 后效
  表面看来,歇后语的后文似乎为补充前文而不遗余力,但事实远非如此。我们在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后文的意思才是歇后语的真正含义,而前文只是额外的补充,其作用就是加强后文的印象(贾洪伟 2007)。前面我们就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在搭建其规约含义方面所作的参照点奉献谈的较多,也较全面。那么歇后语倚重后半部分的含义输出在实际应用中又是如何发挥涉及交际目的的参照功效的呢?
  (1) 语用缓和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避免或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效果,说话人经常采取某种方式,对话语进行修饰来达到所期待的效果或目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语用缓和”(Fraser,1980)。语用缓和用得得体可以避免自己丢面子,为对方留有保全面子的余地,从而更加有效地取得交际效果。歇后语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例如:
  刘凤山扫了大家一眼,说:“要我说,咱们都去参加这个会,后妈打孩子——早晚躲不过去。参加是参加,当着区社队的干部们,咱们可不能当哑巴。他说他的理,咱说咱的理。”(王玉龙《清泉曲》)
  此处刘凤山采取缓和的话语手段,而不是使用强求的辞令,目的是尽可能地说服大家去参加会议,实现其话语的真正功效。再如:
  (李站长说:)“请你交保,保证随传随到。”“保?”卓寡妇一声苦笑:“过去三年,我那不成器的丈夫在世,慢说交保,就是交命也不在乎!如今人情冷落,我卓大姐吃在肚里,穿在身上,两个肩膀扛一个头,光杆流离佛,孤家寡人,谁肯为我作保!”(邹郎《死桥》)
  例中卓寡妇不好严词拒绝,只能迂回地说明原因,缓和气氛,开脱自己。
  (2) 修辞强调
  歇后语通过前引后注、前参后照、前后文合在一起构成妙不可言的境义组合。从前到后再伴随着参照点与目标点之间的无形切换能吸引受话人的额外注意。我们知道,受话人解码时额外的努力就暗示着额外的效果,所以歇后语以其独到的语言魅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适合幽默、插科打诨的场合。但其中携带贬义色彩的居多,所以使用时要谨慎对待(卢英顺 2007:151-152)。例如:
  “有人——呵呵!”这一声在暗夜里的惨叫,真好比冷水喷在热油上——炸了(梁信《龙虎风云记》)。
  又如:
  一个古装的美人坐在镜台前,……,转过身来说:“您来了。”那声音就跟戏台上的小媳妇的念白一样,张远春一听就像蚂蚱掉进油锅里——浑身都酥了(崔陟《怎么是你》)。
  再如:
  “报名?”那个干部笑了笑,……,拍打着说:“前天上午名额就满了!”欧阳海好像掉进冰窟窿里,从头到脚都凉了(金敬迈《欧阳海之歌》二章八)。
  
  四 余论
  
  歇后语在内部结构和语用输出上都体现着语言中视角现象的无所不在以及语言使用中主观性的任意挥发。一开始是由“引”作参照点促发“注”的社会规约化,接下来是由“注”的直义作参照点嫁接理想化的含义,再往下是参照其整体意义在得体性的支配下唤醒诙谐、幽默、俏皮的语用意识,烘托语用效果,协调语用力度。
  
  参考文献:
  [1] 温端政:《歇后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
  [2]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俞建梁:《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 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年。
  [5]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6] 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 扬清:《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 贾洪伟:《从符号学视角看歇后语的汉译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 Fraser,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4).
  [10] 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 霍永寿:《弱化与语用调节论:以中医诊谈为个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蒲婧新,女,1973—,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工作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一、前言浸锡技术有的也叫搪锡,就是将元件引线或剥开头的导线浸入在熔化了的锡铅合金的液体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如1~3秒钟,再取出来,使被浸入部分外表全部结合上了一层锡铅合
一项由Haimovid等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破坏是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R)发生有关联的重要生理改变。
4月2日,部分轮胎生产企业、重点配套企业、研究院所、高校等共20多家单位的掌门人以及工信部、科技部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领导齐聚北京。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参加由
投球、接球、跑垒……美国总统们一直喜欢参与棒球这项受欢迎的运动。乔治.布什总统早在童年时就喜欢棒球运动。他参加过威利梅斯地区棒球小联盟比赛,梦想在联赛中取得成功。
我家养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它全身的毛干净整洁,光滑发亮;它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的;头上顶着一双三角形的耳朵,平时耳朵东转转西转转,像在认真聆(línɡ)听周围的动静;一条长长的尾巴搭(dā)在屁股上,走起路来摇摇摆摆(yáo yáo bǎi bǎi)的。  小花猫很喜欢吃鱼和老鼠(shǔ)。妈妈给它喂食时,它会把嘴巴整个都伸进碗(wǎn)里,火红火红的舌头一伸一缩(suō),大口大口地吃着
背景介绍EHOO.NET(亿网通联)公司是以跨网络的解决方案为基础,为世界各地提供无线、高速、数字化的全球双向 Internet短讯服务的国际性公司,服务基于全球双向个人信息平台系
在硅谷的高精尖世界里,男性一直是主角。如 果有人能把女性的温柔与枯燥的高科技结合在一起, 那该是创世纪的杰作。 放眼硅谷,在那高深莫测的科技深谷里,也有幽 兰,她们是缪斯和维
打扑克牌求胜与工程设计求胜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有一手好牌(“卡”)。打得好、没用的打出去、有用的留下,便会成为赢家。选错了就一败涂地。 Winning a playing ca
【原题呈现】仔细观察右面两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然后想想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会怎样?再把这个故事写下来。题目自拟。(苏教五上6单元) [Original title] careful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