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思考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要求.本文提出乡村产业体系是不同类型乡村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是不同类型乡村产业并存共生、既竞争又合作的结果.我们需要构建的乡村产业体系,应该是以农业和乡村特色资源开发为根,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本,以统筹激发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安全等多重功能价值为魂,农民参与、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着力解决乡村产业政策支持边缘化和对乡村产业特殊性重视不够的问题,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聚焦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引导乡村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和防控能力建设.
其他文献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效能以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开始进入国家治理基本场域.在话语垄断转向现代认同的网络生态场域,多元主体竞争、协调、赋权、分发、选择、反馈的互动流互构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生产结构、传播结构与认同结构.在市场经济逻辑、传播逻辑、草根逻辑与适当计算逻辑等多重逻辑冲突下,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生产层面的场域结构和正负向结构、传播层面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分发-接收结构,以及认同层面的认同群体结构和知识基础结构等多重结构失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