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的玉米生产实地调查,结合贵州省的实际状况,针对紧凑型玉米、施肥技术、合理密植3个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介绍了这3个环节的技术原理,以及在玉米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关键词:贵州玉米;生产措施;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玉米在我国的经济作物中占据着难以取代的位置,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巨大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玉米生产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形势,只有对玉米生产进行深刻认识与把握,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1 玉米杂交技术原理和应用
玉米作为一种农作物能够通过杂交的方式,得到全面的质量优化,杂交之后的玉米通常会比父母代的质量更好,具備更加强盛的生命力,不仅抗倒伏,适应性也更强,紧凑型玉米就是杂交玉米中的典型代表。
1.1 紧凑型杂交玉米技术原理
该类型的玉米外形特征较为明显,叶片较硬直指天空,根茎的韧性更好,可以进行高密度种植,相对于平展型玉米具备三方面优势,首先透光性好,从总光合势的角度来讲,紧凑型玉米要比平展型玉米多出6万m2/667m2·d。群体叶面积有着相对较高的指数,无论是在平均值还是峰值,或者是在成熟情况下,紧凑型玉米的群体叶面积的指数要高出平展型玉米1.5个点。最后就是生物产量更高,经济系数也更高。从生物学产量的角度来讲,紧凑型玉米的每667m2产量平均要比平展型玉米多出600kg,经济系数也至少要高出0.15个点。这些优越性,使紧凑型玉米更加适合密植,不仅如此,在这一基础上使得我国杂交玉米具备了提高单产以及推广的基础[1]。
1.2 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在最初对紧凑型玉米进行推广时,将这种类型玉米从山东引进到了贵州地区,但是由于各技术环节的草率以及生疏,没有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刻把握,所以生产并不成功,不仅植株生长的极为矮小,而且过早抽穗,使产量很低。通过研究分析,找出了原因所在,这种变化是由于玉米种植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引起的,从山东到贵州纬度上的巨大差距,使紧凑型玉米对环境的适应出现障碍,生育周期较原来减少15d。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贵州省气候复杂、地形多样的具体特点,对种子培育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规划处理,使种子能够有效适应各地区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2]。
2 施肥技术原理和应用
2.1 施肥技术原理
在玉米种植中施肥是一项重要环节,能够补充玉米所需营养物质,催化玉米发育,提升玉米质量,从而使玉米产量更高。不仅如此,大量的研究实验已经表明,施肥是升高玉米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施肥过程中,应遵照以下技术原则:主追肥,辅基肥;主化肥,辅机肥;主氮肥,辅磷肥;主穗肥,辅粒肥。由于贵州省土地较为贫瘠,只能够通过施肥的方式,为玉米补充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除此之外,微量元素比如钙、铁、锌、硒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2.2 施肥技术应用
在施肥过程中最应注意的是施肥的适量以及适时,但这一点在贵州省玉米施肥中普遍做的不好。即使在施肥量较高的地区,氮磷钾的使用分量都没达到标准,很多地区的肥料甚至供应不上,底肥用量至少比标准用量少30%。这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难以将平衡施肥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在这一过程中的测土等环节都需要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够完成。不仅如此,化肥种类的不足,根本无法进行平衡施肥,即使农民掌握相关技术与知识,也无法将平衡施肥所需的肥料种类配备齐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够采取灵活应变的方式,将农家肥引用进来,根据现实条件在了解肥料效用以及土壤状况的基础上,对肥料进行科学的分配和规划,将农民手中的肥料最大限度的利用。
3 合理密植技术原理和应用
3.1 合理密植技术原理
合理密植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通过科学的规划,避免植株之间的冲突,并将光、热、水、肥等资源最大程度利用,将各类促进增产的因素调节到最大值。光合作用是玉米生长的最重要条件,只要能够将光能充分利用,使玉米植株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就能够最大程度增加玉米产量。玉米群体叶面积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数,
叶面积指数=单株平均绿叶面积/m2×667m2年株数667m2
只有这一指数最大,才能够使得玉米产量最高。
3.2 合理密植的应用
早在“八五”期间,我省就已经将这一玉米类型推广开来,但整体还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错误,其中最典型的错误就出现在群体结构的整体规划上,盲目为了追求产量,增加种植密度,不但没有增产,最终还导致减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综合考虑了肥力、土壤条件、以及水分等多个因素之后,最终针对贵州省地理条件将群体结构确定在了最合理的标准上[3]。
4 结 语
为了优化贵州省的玉米生产,适应经济市场对玉米生产的需求,对玉米生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必不可少,这样一来能够对玉米生产技术深刻把握,从而能够思路清晰的对玉米生产进行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朱怡.贵州省玉米生产技术措施应用与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14,2(10):1-3.
[2]姜天龙.吉林省农户梁作经营行为和和效率的实证研究——以玉米种植户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3,2(06):1-3.
[3]平涛.泰安市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3,2(02):23-25.
关键词:贵州玉米;生产措施;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玉米在我国的经济作物中占据着难以取代的位置,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巨大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玉米生产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形势,只有对玉米生产进行深刻认识与把握,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1 玉米杂交技术原理和应用
玉米作为一种农作物能够通过杂交的方式,得到全面的质量优化,杂交之后的玉米通常会比父母代的质量更好,具備更加强盛的生命力,不仅抗倒伏,适应性也更强,紧凑型玉米就是杂交玉米中的典型代表。
1.1 紧凑型杂交玉米技术原理
该类型的玉米外形特征较为明显,叶片较硬直指天空,根茎的韧性更好,可以进行高密度种植,相对于平展型玉米具备三方面优势,首先透光性好,从总光合势的角度来讲,紧凑型玉米要比平展型玉米多出6万m2/667m2·d。群体叶面积有着相对较高的指数,无论是在平均值还是峰值,或者是在成熟情况下,紧凑型玉米的群体叶面积的指数要高出平展型玉米1.5个点。最后就是生物产量更高,经济系数也更高。从生物学产量的角度来讲,紧凑型玉米的每667m2产量平均要比平展型玉米多出600kg,经济系数也至少要高出0.15个点。这些优越性,使紧凑型玉米更加适合密植,不仅如此,在这一基础上使得我国杂交玉米具备了提高单产以及推广的基础[1]。
1.2 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在最初对紧凑型玉米进行推广时,将这种类型玉米从山东引进到了贵州地区,但是由于各技术环节的草率以及生疏,没有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刻把握,所以生产并不成功,不仅植株生长的极为矮小,而且过早抽穗,使产量很低。通过研究分析,找出了原因所在,这种变化是由于玉米种植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引起的,从山东到贵州纬度上的巨大差距,使紧凑型玉米对环境的适应出现障碍,生育周期较原来减少15d。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贵州省气候复杂、地形多样的具体特点,对种子培育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规划处理,使种子能够有效适应各地区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2]。
2 施肥技术原理和应用
2.1 施肥技术原理
在玉米种植中施肥是一项重要环节,能够补充玉米所需营养物质,催化玉米发育,提升玉米质量,从而使玉米产量更高。不仅如此,大量的研究实验已经表明,施肥是升高玉米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施肥过程中,应遵照以下技术原则:主追肥,辅基肥;主化肥,辅机肥;主氮肥,辅磷肥;主穗肥,辅粒肥。由于贵州省土地较为贫瘠,只能够通过施肥的方式,为玉米补充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除此之外,微量元素比如钙、铁、锌、硒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2.2 施肥技术应用
在施肥过程中最应注意的是施肥的适量以及适时,但这一点在贵州省玉米施肥中普遍做的不好。即使在施肥量较高的地区,氮磷钾的使用分量都没达到标准,很多地区的肥料甚至供应不上,底肥用量至少比标准用量少30%。这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难以将平衡施肥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在这一过程中的测土等环节都需要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够完成。不仅如此,化肥种类的不足,根本无法进行平衡施肥,即使农民掌握相关技术与知识,也无法将平衡施肥所需的肥料种类配备齐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够采取灵活应变的方式,将农家肥引用进来,根据现实条件在了解肥料效用以及土壤状况的基础上,对肥料进行科学的分配和规划,将农民手中的肥料最大限度的利用。
3 合理密植技术原理和应用
3.1 合理密植技术原理
合理密植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通过科学的规划,避免植株之间的冲突,并将光、热、水、肥等资源最大程度利用,将各类促进增产的因素调节到最大值。光合作用是玉米生长的最重要条件,只要能够将光能充分利用,使玉米植株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就能够最大程度增加玉米产量。玉米群体叶面积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数,
叶面积指数=单株平均绿叶面积/m2×667m2年株数667m2
只有这一指数最大,才能够使得玉米产量最高。
3.2 合理密植的应用
早在“八五”期间,我省就已经将这一玉米类型推广开来,但整体还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错误,其中最典型的错误就出现在群体结构的整体规划上,盲目为了追求产量,增加种植密度,不但没有增产,最终还导致减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综合考虑了肥力、土壤条件、以及水分等多个因素之后,最终针对贵州省地理条件将群体结构确定在了最合理的标准上[3]。
4 结 语
为了优化贵州省的玉米生产,适应经济市场对玉米生产的需求,对玉米生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必不可少,这样一来能够对玉米生产技术深刻把握,从而能够思路清晰的对玉米生产进行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朱怡.贵州省玉米生产技术措施应用与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14,2(10):1-3.
[2]姜天龙.吉林省农户梁作经营行为和和效率的实证研究——以玉米种植户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3,2(06):1-3.
[3]平涛.泰安市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3,2(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