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 提升课堂效率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层推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2017年省级项目“基于证据的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我区实施,生物学科也在实验和改进之列。笔者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积极参与到课堂提升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来,深刻感受到了课堂观察的魅力。
  一、课堂观察是什么
  传统的听评课只需要一支笔,一本听课本,课上只记录教学流程,课后听课老师一起谈亮点,说不足,缺少对学生学情的记录和分析,更缺少数据支撑的教学意见。听课教师大多抱着应付教研活动的心态被动参与,实际对改进别人的课堂和自己的课堂毫无意义。
  课堂观察法起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是一种新型课堂评价方式,近年来在生物教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出现改变了现有的听评课方式,为促进生物教研活动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它能有效促进听课老师和授课老师共同成长。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呢?
  二、课堂观察怎么做
  课堂观察围绕着证据展开,寻找关于什么的证据,证据怎样获得以及证据的意义如何是观课者需要在课堂上去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能更好地获得证据,我们把课堂观察任务分解成三个板块,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环节。
  1.课前。上课前,由授课教师进行说课,目的是让观察者对教学内容有大体上的了解,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出最适合的观察视角并选择合适的量表工具。关于量表的制作,目前国内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观察模式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等人开发的LICC范式。以《生物的分类》一课为例,执教者分别从教学指导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说课,本节课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如何让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考验着上课老师的基本功,整节课设计了很多的活动环节来调节课堂气氛。通过说课,观察者可以快速把握住课堂脉络,确定出本节课的观察点,有目的地进入课堂观课。
  2.课中。课堂观察者在课前选择好合适的位置带着具体的任务进入课堂,这有别于一般听课的随意和盲目。证据收集要经历观看、倾听和记录三个步骤,观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倾听教学语言的运用,学生的互动交流等,通过量表或者录音录像等记录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过程。为了有效观课,观课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与学生适当交流。例如在《生物的分类》一课教学中,听课者分小组提前进入课堂,可优先选择行间位置,可以大大增加了解学生的机会,利用课前的时间和个别学生进行口头交流,了解学生的课前状态如何,听听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程度,也可简单地翻阅学生的课本等学习资源了解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
  (2)观课中要积极思考。听课过程中观察者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度。例如某听课小组在《生物的分类》一课中选择的是觀察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个视角,观察者不仅要及时记录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次数、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教师的评价方式,同时还要思考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层次性和指向性如何。
  3.课后。课后会议环节,授课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对课前制定的目标达成度进行反思,重点关注课堂生成及没有完成的任务。之后每位观课老师结合观察点完善观察量表收集到的课堂信息,反馈结论提出改进建议。例如《生物的分类》学习目标要求八年级学生能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举例说出生物的分类等级并利用等级判断亲缘关系的远近。课后执教者简述了课堂的开展情况并对比了课前的预设,发现问题反思不足;接着由其他观察小组成员分别就自己的观察点陈述结果,比如课堂的创新、时间分配、学生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等方面。最后由邀请的评课专家们对老师们提出建议,进一步指明研究方向和方法。
  三、实施课堂观察的价值分析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集体的研讨和分享。借助同行和专家们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观察反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我们的反思就更具针对性,改进后的课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也是开展课堂观察的真正意义所在。
  1.课堂观察可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观察就是要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第一课时教学时,在讲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这一难点时,很多老师的处理往往是泛泛而谈一带而过,而笔者发现此时这个问题规避处理对后期学习生殖细胞的形成以及性别决定等相关章节内容时将产生很大障碍,不少学生无法接受细胞分裂后细胞数目翻倍而染色体数量可以保持不变这一事实。直到有幸观察了某特级教师带来的同课异构,这位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模拟探究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建构模型,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在建构中学习,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理解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这一教学手段让听课老师们眼前一亮,获得在场的一致好评。
  2.课堂观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更大意义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观察者在实际观察中不仅要时刻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经过反复打磨,这一过程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尝试找到各时期的典型图像,直观感受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存在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接着分发活动材料,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摆一摆”模型建构活动,学生明白任务后积极参与建构过程,活动中理解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及其实质意义,最终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生物学作为21世纪最前沿的科学之一,生物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大胆实践、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构建好学生必备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学生本学科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崔允漷.论课堂观察 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8O-81.
其他文献
将改性煅烧高岭土用于浅色NR/SBR胎侧胶中,研究了其用量对NR/SBR胎侧胶工艺性能、力学性能、老化性能及屈挠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煅烧高岭土会缩短胶料的硫化时间T90,
口述史是历史研究的新范式,也是抗战史研究的新趋向。笔者十多年前曾陪同日本冈山大学文学部石田米子教授到山西代县采访万爱花老人,之后收到她赠的日文诉状《中国·山西
劳力型热射病(EHS)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训练时,机体的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加之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机体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导致体温迅速升高,
【摘 要】 地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科目,所以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兴趣就要比其他科目要高得多,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最重要,也就是说现实的兴趣爱好,只要教师抓住学生兴趣爱好,那地理教学将是很成功的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质量,從而达到教学目标。本文针对初中地理
沿海电厂多采用海水直流冷却,将反渗透浓盐水排入循环水不符合环保要求。电渗析可以促进浓盐水的水资源化利用,节约水资源,缓解沿海电厂的淡水供水不足、改善沿海电厂周边的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2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组110例,两组均予氟桂利嗪5mg,2次/d,A组加服倍他司
目的观察排痰机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组57例,
根据新奥法施工特点及以往施工经验,Ⅳ,Ⅴ级围岩初支背后(喷射混凝土与岩石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空洞、脱空及不密实区域,影响工程质量及安全,因此做好隧道支护雷达无损检测至关重要。为保证检测质量,对缺陷尤其是二衬空洞的准确定位,是检测工作的难点,根据现在检测仪器的特点,采用测距轮的转动,测定距离,纵向行走定位,通过长距离连续检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数据采集中断或跨越障碍物对缺陷定位产生
本文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结合野外地上植被调查和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选择处于不同沙丘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即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研究了不同沙丘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