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黄金阶段,优质的家庭教育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影响,最后结合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对提高家庭教育,促进儿童初始社会化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以期为家庭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家庭教育;儿童;初始社会化;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58-01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基本单元,在促进个体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儿童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初始社会化的途径,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然而,当今家庭过于依靠学校来教育培养孩子,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所起的作用。因此,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影响尤为必要。本文结合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影响,并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最小单元,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工作无不受到其影响。而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特且必须的教育方式存在,在促进儿童初始社会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初始社会化即指处于儿童时期(14岁以下)的个体,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具体而言,指儿童慢慢理解各种社会规范,学会如何自理生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个体受其他家庭成员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品格和人性逐渐完善。因而家庭为儿童初始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环境,家庭教育对其社会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促进儿童掌握生活技能,并理解社会规范。儿童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模仿习得各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以此来照顾和保护自己;而其他家庭成员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行为。例如某件事是不是对的,该不该去做等。(2)促进儿童智商和情商的发展。现代家庭教育从孩子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例如胎教;出生后又有各种亲子活动,为儿童早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3)促进儿童角色定位。家庭为儿童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场所,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明确角色定位,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将个体一生划分为婴儿期(1.5岁以下)、童年期(1.5~3岁)、学龄初期(3~5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65岁)和成熟期(65岁及以上)八个不同时期。在不同时期,个体的生存环境、状态会有明显差别。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发展、传统观念和家庭结构等的变化,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发展消极的一面也逐渐凸显,例如过于溺爱子女,造成其存在品德缺陷和角色定位缺陷等问题。
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初始社会化发展
从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来看,儿童期的个体尚处于学习阶段,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习得。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一)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氛围是否和谐、温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给予儿童的不应仅仅是物质条件上的富足,更应注重非物质条件的营造,例如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照顾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家庭长辈需要摒弃落后观念,给儿童一定的独立空间,让其自主探索生活中的乐趣,并合理安排家庭资源;(2)树立健康、积极、乐观的家庭生活观念,多与孩子沟通,定期举办亲子活动等;(3)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维护家庭完整性,加强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完整性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存在。维护家庭完整性主要靠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对于父母而言,要正确处理好夫妻、婆媳以及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为儿童初始社会化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其他家庭成员而言,特别是祖辈,不能代替父母的教育角色,更不能溺爱孩子,而应在儿童教育观念上与父母达成一致。
(三)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保障儿童初始社会化水平
家庭教育是在不经意间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而家庭成员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并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作为儿童初始社会化过程中的坚强后盾。此外,还要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顺应其天赋,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系统化培训,并努力将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翠梅.谈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儿童心理的社会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0-111.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郭金峰,宁锦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1):42-43.
[关 键 词] 家庭教育;儿童;初始社会化;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58-01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基本单元,在促进个体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儿童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初始社会化的途径,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然而,当今家庭过于依靠学校来教育培养孩子,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所起的作用。因此,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影响尤为必要。本文结合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影响,并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最小单元,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工作无不受到其影响。而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特且必须的教育方式存在,在促进儿童初始社会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初始社会化即指处于儿童时期(14岁以下)的个体,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具体而言,指儿童慢慢理解各种社会规范,学会如何自理生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个体受其他家庭成员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品格和人性逐渐完善。因而家庭为儿童初始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环境,家庭教育对其社会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促进儿童掌握生活技能,并理解社会规范。儿童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模仿习得各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以此来照顾和保护自己;而其他家庭成员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行为。例如某件事是不是对的,该不该去做等。(2)促进儿童智商和情商的发展。现代家庭教育从孩子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例如胎教;出生后又有各种亲子活动,为儿童早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3)促进儿童角色定位。家庭为儿童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场所,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明确角色定位,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将个体一生划分为婴儿期(1.5岁以下)、童年期(1.5~3岁)、学龄初期(3~5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65岁)和成熟期(65岁及以上)八个不同时期。在不同时期,个体的生存环境、状态会有明显差别。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发展、传统观念和家庭结构等的变化,家庭教育对儿童初始社会化发展消极的一面也逐渐凸显,例如过于溺爱子女,造成其存在品德缺陷和角色定位缺陷等问题。
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初始社会化发展
从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来看,儿童期的个体尚处于学习阶段,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习得。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一)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氛围是否和谐、温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给予儿童的不应仅仅是物质条件上的富足,更应注重非物质条件的营造,例如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照顾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家庭长辈需要摒弃落后观念,给儿童一定的独立空间,让其自主探索生活中的乐趣,并合理安排家庭资源;(2)树立健康、积极、乐观的家庭生活观念,多与孩子沟通,定期举办亲子活动等;(3)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维护家庭完整性,加强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完整性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存在。维护家庭完整性主要靠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对于父母而言,要正确处理好夫妻、婆媳以及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为儿童初始社会化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其他家庭成员而言,特别是祖辈,不能代替父母的教育角色,更不能溺爱孩子,而应在儿童教育观念上与父母达成一致。
(三)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保障儿童初始社会化水平
家庭教育是在不经意间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而家庭成员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并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作为儿童初始社会化过程中的坚强后盾。此外,还要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顺应其天赋,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系统化培训,并努力将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翠梅.谈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儿童心理的社会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0-111.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郭金峰,宁锦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