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秸带着妹妹又来到池塘边,池塘里的水又少了,全村人没有谁发现这个问题,只有麦秸注意这个事情。如果池塘里的水就这么一天一天少下去,迟早有一天池塘会干枯的,池塘里的鱼也会全部死掉。麦秸担心,但她只能眼睁睁看着池塘里的水就这么一天天少下去。
  麦秸记得大妹出生的时候,这个池塘里的水还很多,多到可以在这个池塘里洗衣服。每次麦秸和母亲一块儿来池塘洗大妹的屎布,那些小鱼就会游过来吃。也奇怪哟,大妹拉的屎和鸡蛋花一模一样,小孩子怎么会拉出这么好看的屎呢?
  大妹一天一天在麦秸的背上长大,开始学走路了。麦秸经常把大妹带到池塘边,让大妹在地上爬,她会卷起裤子,跳到池塘里摸鱼。麦秸能感觉到鱼在水下打她的腿,一下一下,非常好玩兒。麦秸还会把池塘边的石头翻过来,那里会有很多小颗粒,圆润光滑,听大人说是鱼繁殖的鱼子。麦秸希望这些鱼子都能够顺利变成小鱼,这样她就有更多的小鱼可以看了。
  到了麦秸该上学的时候,她妈又生了一个女孩儿,麦秸管她叫二妹。妈说麦秸不能去上学,因为两个孩子她是照顾不过来的,而且还有地里的农活儿,她需要麦秸帮忙。
  因为麦秸的妈一直生孩子,所以,麦秸的爸爸要一直在县城干活儿,白天的时候,麦秸很少能看到爸爸。
  在麦秸10岁的时候,麦秸妈已经生出了四妹,算上麦秸,他们家已经有五个女孩子了。麦秸妈这么努力地生孩子,无非是想要一个男孩子,然而上天不帮忙,不管麦秸的爸妈多么渴望男孩子,麦秸还是没有一个弟弟。等麦秸的五妹出生的时候,麦秸妈说啥也不再生了,她宁愿和麦秸的爸爸离婚也不再生孩子。有一天麦秸的妈抚摸着麦秸的小脸说:“都是妈不好,耽误了你一辈子。”麦秸没有明白她妈的意思,她的一辈子不是好好的,怎么能说耽误了?
  麦秸大妹上学了,麦秸很新奇大妹的书和本子。麦秸的妈对大妹说:“以后你在学校里学的什么字,回来后都要讲给姐姐听,让她和你一起学认字。”就这样,大妹当了麦秸的小老师。当了小老师大妹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因为她还有教姐姐的任务在身上。麦秸的大妹上了三年级,麦秸也跟着上了三年级。接着,麦秸的二妹三妹包括四妹也上学了。麦秸用在大妹那里学来的知识,开始辅导三个妹妹,虽然每天很忙碌,但麦秸很高兴。麦秸早就学会了洗衣做饭这些活儿,她几乎和她的妈妈一样,什么样的活儿都会干。邻居们都夸麦秸能干,只有麦秸的妈看着她聪明伶俐,干什么活儿一教就会,心里替麦秸惋惜。
  麦秸一天天长大了,池塘里的水早就干枯了,麦秸不知道这些水都跑哪里去了。偶尔,麦秸也会看着干枯的池塘,替那些小鱼难过,可是,她又能怎么样呢?
  麦秸还在跟着大妹学习,只是现在的学习不是每天,而是每周。因为大妹到县城去上中学了。因为要教姐姐,大妹从上中学开始,就练习记笔记。她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都记录下来,周末回家时带给姐姐。
  有一次大妹在记笔记,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问大妹为什么要记这么多笔记,有些笔记是和课本无关的,大妹也全记录下来了。大妹给老师讲了麦秸,后来这位老师再发试卷时,就多给大妹一张,让她带回家给麦秸。
  麦秸成了大妹班里的隐形学生,她白天干农活儿,晚上看大妹的笔记学习。
  日子一天一天过着,麦秸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开始有人上门给麦秸提亲。麦秸长相不是特别好看,再加上整天在地里风吹日晒,19岁的麦秸看着像20多岁的。和麦秸同龄的女孩儿,只要不是在学校里上学,都定亲了,只有麦秸还没有。有些人给麦秸介绍对象,人家一听说她没有上过学,就不同意了。他們说现在是网络时代,没有上过学,连个短信也不会发,更不用说其他了。
  麦秸的妈又开始发愁了,害怕麦秸嫁不出去,更重要的是,因为麦秸没有上过学,出去打个工也不行,因为那些打工的地方也要识字的人。麦秸妈整天看着麦秸犯愁,后悔当初自己不应该给麦秸生那么多的妹妹,要不然,麦秸咋能不上学呢?
  麦秸已经长大了,成了一个标准的大姑娘。麦秸妈知道,麦秸是个好姑娘,只是她总是闲下来时亲切地翻看那些笔记,看着看着就一脸的微笑。一看到那样的场景,麦秸妈就掉眼泪。
其他文献
正本rn(属于我自己的正本)rn父亲是下午去世的.父亲是下午3点去世的. 父亲是下午3点10分左右去世的. 3点25分是医生填写的死亡时间.父亲不是什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死亡时间同
期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代诗人李益的此首小诗,似乎以寥寥蕴藉之语,道尽人世的离别沧桑
期刊
津子围是位文体意识很强的小说家。他的不少作品都有着叙事学上的分析意义。这篇《长大一相逢》的内蕴应该不太难理解,“题记”中的那句“我们这一代人不是独生子女,为什么亲
期刊
马家胡同口有一棵老槐树。槐树粗壮、高大,亭亭如盖,繁密的枝干遮住胡同口,胡同里的每个院落便都被罩在里面了。胡同本身是悠长的、逼仄的,让人觉得有些沉闷,但走在胡同里又
期刊
一童年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家里始终是七口人,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兄妹四人。七口之家在一起吃饭近二十年,那亲切温暖、其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