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利用制度或准则,进行盈余管理,是当前社会经济现象中常见的事情。主要探讨盈余管理的特征,分析企业进行管理的动机,同时分析盈余管理的积极和消极效应。
[关键词]盈余管理 融资动机 节税动机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10082-01
2006年2月15号,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会计有用消息的理念。新会计制度的在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实施,适应了市场化改革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同时,企业利用会计制度和准则的相关条款进行盈余管理大量存在。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和特征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是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利益驱动的考虑,凭借财务管理控制权,采取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对企业财务业绩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和描述”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经济现象,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实际掌管和控制着企业,当企业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业绩对管理当局本身的利益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情况下,就极度有可能利用权力,命令企业财会人员编造和篡改会计记录。
2.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对私利。当企业管理当局掩盖营业收入、掩盖利润而逃避税款时,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企业的利益就是相对的私利;当企业管理当局编造营业收入、编造账面利润而获得连任、晋升或者资金时,股东的利益受到了损失,管理当局的利益就是相对私利。
3.盈余管理的方法不限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的基本方法虽然包括做假账,但也不仅公限于会计造假。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审计和监督,往往使单纯的会计账面作假容易被识破,因此,交易的创造、交易时间的改变、会计政策的选用等,都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4.盈余管理影响的是报告收益。盈余管理是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人为干涉,影响会计报告数据,它不增加也不减少企业的实际收益。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融资动机。盈余管理的融资动机表现的极度为普遍,一些公司为了发行股票,或者为了成为上市公司,千方百计对企业的盈余状况进行粉饰。2001年3月28日在《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司申请配股或增发新股时,除应当符合《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经注册会计师核验,公司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孰低为准等。盈余管理的筹资动机强烈表现在利用银行贷款上。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通常要求在贷款合同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还要求定期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审查,一旦发现指标偏离了银行的限制,就要按违约处理,企业的贷款资金面临被提前收回的危险。所以,企业在经营业绩不佳、违约可能性较大的年度,就可能利用盈余管理降低违约风险。
(二)节税动机。税金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考虑的费用支出,是企业的无偿性现金支出,给企业利益、股东的利益一定的影响,为了降低税负,减少现金支出,企业往往增加当期的费用,降低会计报告利润。尽管税务机关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采用一些规定,从而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选选择。在新会计制度里,大量公允价值的使用、折旧时间和方法的选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一些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三)薪酬动机。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评价的基础是企业业绩指标,而现行企业业绩考核往往过分注重利润指标,评价指标的过于单一,企业经营者便可不通过经营而是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为了获得激励报酬,一些企业的高管人员,从自欺我利益出发,采用各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尽量在会计账面上体现他任期内的业绩,从而获得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报酬如年薪、股权激励,他会选择对自己薪酬最优的手段实现盈余管理。
(四)逃避动机。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证券管理部门不断推出新的证券法规政策,如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ST),连续三年亏损就被暂停上市,若在一定期限内仍无扭亏为盈,公司就要遭到终止上市的处罚。上市公司一旦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公司的高管、投资者、其他利益关系人就将受到相应的经济损失,于是,为了逃避处罚,亏损公司就会将扭亏或防止连续亏损为盈余管理的目标。如著名的科龙公司造假案、实达电脑等都是这样的考虑,包括TCL的做法都有这样的嫌疑。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为了逃避如环境污染罚款、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等造成付款责任,也着手进行盈余管理,由此造成企业巨额亏损的假象,以达到不承担责任的目的。
三、正确看待盈余管理
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关系当事人意义重大。而盈余管理使得报表上的盈余信息成为数字游戏从而使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这就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由此产生误导信息使用者的作用,或者给相关人造成经济损失,或者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或者使社会分配不公,最终也会对企业本身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的影响也表面在一定的积极面上。由于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都要经过固定的会计程序,其中盈余信息的披露也会受到会计处理方式的影响。这就可能造成未经盈余管理的盈余信息反而脱离实际。例如,企业已经收到业务款项,只是因为交易手续的原因,企业无法在账面上体现营业收入的实现,如果企业对此主动进行盈余管理,就可以及时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这种盈余管理没有产生任何误导效果,也不构成对其他人的经济损害,还维护了企业的形象,避免了与财务关系当事人不必要的协调工作,则显示着一定的积极效果。
总之,我们应认真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乔世震、王满,《财务管理基础》[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范宏庆,《浅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 山西财税,2007、8.
[3]巩曼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0.
[4]谢润邦,《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5.
[5]施军,《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及防范措施》[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盈余管理 融资动机 节税动机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10082-01
2006年2月15号,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会计有用消息的理念。新会计制度的在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实施,适应了市场化改革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同时,企业利用会计制度和准则的相关条款进行盈余管理大量存在。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和特征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是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利益驱动的考虑,凭借财务管理控制权,采取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对企业财务业绩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和描述”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经济现象,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实际掌管和控制着企业,当企业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业绩对管理当局本身的利益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情况下,就极度有可能利用权力,命令企业财会人员编造和篡改会计记录。
2.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对私利。当企业管理当局掩盖营业收入、掩盖利润而逃避税款时,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企业的利益就是相对的私利;当企业管理当局编造营业收入、编造账面利润而获得连任、晋升或者资金时,股东的利益受到了损失,管理当局的利益就是相对私利。
3.盈余管理的方法不限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的基本方法虽然包括做假账,但也不仅公限于会计造假。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审计和监督,往往使单纯的会计账面作假容易被识破,因此,交易的创造、交易时间的改变、会计政策的选用等,都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4.盈余管理影响的是报告收益。盈余管理是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人为干涉,影响会计报告数据,它不增加也不减少企业的实际收益。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融资动机。盈余管理的融资动机表现的极度为普遍,一些公司为了发行股票,或者为了成为上市公司,千方百计对企业的盈余状况进行粉饰。2001年3月28日在《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司申请配股或增发新股时,除应当符合《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经注册会计师核验,公司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孰低为准等。盈余管理的筹资动机强烈表现在利用银行贷款上。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通常要求在贷款合同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还要求定期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审查,一旦发现指标偏离了银行的限制,就要按违约处理,企业的贷款资金面临被提前收回的危险。所以,企业在经营业绩不佳、违约可能性较大的年度,就可能利用盈余管理降低违约风险。
(二)节税动机。税金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考虑的费用支出,是企业的无偿性现金支出,给企业利益、股东的利益一定的影响,为了降低税负,减少现金支出,企业往往增加当期的费用,降低会计报告利润。尽管税务机关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采用一些规定,从而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选选择。在新会计制度里,大量公允价值的使用、折旧时间和方法的选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一些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三)薪酬动机。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评价的基础是企业业绩指标,而现行企业业绩考核往往过分注重利润指标,评价指标的过于单一,企业经营者便可不通过经营而是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为了获得激励报酬,一些企业的高管人员,从自欺我利益出发,采用各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尽量在会计账面上体现他任期内的业绩,从而获得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报酬如年薪、股权激励,他会选择对自己薪酬最优的手段实现盈余管理。
(四)逃避动机。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证券管理部门不断推出新的证券法规政策,如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ST),连续三年亏损就被暂停上市,若在一定期限内仍无扭亏为盈,公司就要遭到终止上市的处罚。上市公司一旦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公司的高管、投资者、其他利益关系人就将受到相应的经济损失,于是,为了逃避处罚,亏损公司就会将扭亏或防止连续亏损为盈余管理的目标。如著名的科龙公司造假案、实达电脑等都是这样的考虑,包括TCL的做法都有这样的嫌疑。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为了逃避如环境污染罚款、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等造成付款责任,也着手进行盈余管理,由此造成企业巨额亏损的假象,以达到不承担责任的目的。
三、正确看待盈余管理
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关系当事人意义重大。而盈余管理使得报表上的盈余信息成为数字游戏从而使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这就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由此产生误导信息使用者的作用,或者给相关人造成经济损失,或者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或者使社会分配不公,最终也会对企业本身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的影响也表面在一定的积极面上。由于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都要经过固定的会计程序,其中盈余信息的披露也会受到会计处理方式的影响。这就可能造成未经盈余管理的盈余信息反而脱离实际。例如,企业已经收到业务款项,只是因为交易手续的原因,企业无法在账面上体现营业收入的实现,如果企业对此主动进行盈余管理,就可以及时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这种盈余管理没有产生任何误导效果,也不构成对其他人的经济损害,还维护了企业的形象,避免了与财务关系当事人不必要的协调工作,则显示着一定的积极效果。
总之,我们应认真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乔世震、王满,《财务管理基础》[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范宏庆,《浅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 山西财税,2007、8.
[3]巩曼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0.
[4]谢润邦,《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5.
[5]施军,《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及防范措施》[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