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engwa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乐记》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将文学、绘画、舞蹈等学科渗透其中,体现学科综合的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音乐。让学生认识与音乐相关联的姊妹艺术,以他山之石攻玉,可以使学生的理解多元化,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音乐与文学联姻,课堂充满诗意
  我们先来看看音乐是如何与文学联姻的。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衍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到“元散曲”,等等,音乐与文学一直相伴而行,这种结缘顺理成章。
  如在导入取材于文学作品的歌曲《忆江南》时,我采用吟诵古诗词的方式,让学生朗诵赞美江南的古诗词,引出《甜甜的江南》这一歌曲;继而进入《忆江南》的学习,从文学的角度向学生介绍白居易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烟雨江南的美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江南之美;在美妙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含义,唤起表象,引起共鸣,从而感受诗的韵律,激发情感;接着学唱《忆江南》这首歌,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融合文学知识有很多形式:用一段话谈一谈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为一首诗或词选择配乐;唱一唱用古诗词填词的歌曲(如《红豆生南国》、《春晓》、《满江红》);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情境讲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在进行实践时,这些综合形式一定要以音乐为主线展開。
  二、音乐与舞蹈联姻,课堂更有活力
  《毛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说唱歌唱到激动处时,不知不觉手也舞了起来,脚也跳了起来。由此可见,舞蹈是歌唱的升华。
  如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内在情感时,我用傣族舞蹈激发联想,让学生感悟舞步与歌曲旋律相符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交换扮演金孔雀和傣族少年,自然地进入音乐的情境,在情感的支配下,用心去唱,用情去舞,使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从而对歌曲的内涵和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用轻柔、甜美的歌声唱出了傣族人民的幸福心情,不仅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也把握住了傣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在音乐和舞蹈的熏陶下,学生既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健美了肢体,联络了情感,还培养了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宿建德江》这首歌曲时,我先播放一段江水流淌的音效,让学生闭眼聆听,并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那是什么地方?”学生答:“我们听到了滔滔的江水声。”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江边的景色,说:“我们的城市地处长江之滨,江边的景色非常迷人,在长江边,你最爱做什么?”学生开始回忆自己平时的生活,纷纷答道:“我在长江边划过船。”“我在长江边做过游戏。”“我在长江边钓过鱼。”“我在长江边游过泳。”随后我播放古诗的伴奏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来到江边了!”学生们按音乐的节奏,随音乐尽情地表演:有的手拉着手模仿波浪翻滚的形态,有的表演划船,有的坐在地上做拍手的游戏,还有的模仿小鱼游泳,把江边的热闹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尝试了这个小小的创意之后,学生心情无比愉悦,学得自然轻松。
  三、音乐与绘画联姻,课堂如此美丽
  音乐就是一幅美丽而灵动的画,教师应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运用色彩、线条、图像等形式来解析音乐作品,用音乐的色彩、旋律的线条、乐曲的结构来呼应视觉艺术,从而帮助学生在整合视觉和听觉的过程中,深入、准确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歌曲《苗岭的早晨》(小提琴独奏),音乐优美悦耳,旋律流畅婉转,苗族地方色彩浓厚。在欣赏之前,我把预先绘制好的苗族风情画贴在黑板上,向学生简单地介绍苗族的风俗习惯,然后进行初听。当学生犹如置身于苗寨时,我启发学生根据画的意境和音乐展开想象:宁静的苗岭山寨,淡淡的晨雾正渐渐散去,三两声清脆的鸟鸣唤醒了苗族人,他们背着背篓,带着劳动工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第二段音乐欢快而活泼,表现了苗族人劳动的情景和休息时载歌载舞的情景,我试图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音乐声中,学生们有的画人们在开垦田地,有的画人们在播种庄稼,有的画人们围在一起载歌载舞,等等。虽然画面看上去比较粗糙、幼稚、简单,但音乐情境在学生的画笔中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由上可知,音乐和美术和谐地融为一体,为创设新的音乐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从而达到活跃气氛、陶冶情趣、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笔者认为,综合不是各门学科知识和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艺术才能,培养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等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为了造成“虎头、猪肚、豹尾”的效果,填塞一些文采斐然的大话、假话,导致作文缺乏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看似洋洋洒洒,实则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乏的不是色彩,而是鲜活的生命力。如何让习作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乐园,已经成为作文教学中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什么偷走了“真情实感”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应该是最容易讲实话,最爱抒发真情实感的。但是,为什么在作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是一篇童话,课文第5节着重描述了小鹰在向更高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两位教师对这一节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案例一:  师(指读第一句话):哪个词告诉我们小鹰很努力?(“鼓起劲”、“拼命”)大家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加重“鼓起劲”、“拼命”两个词的语气)  师:这次小鹰飞得更高了,它累不累?  师:“急促地喘着气”是怎样喘气呢?谁能表演一下?
【案例描述】  《导体和绝缘体》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是判断教室里和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  上课前一天,我准备了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等待检测的物体和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等材料。  师:这是一个简单的电路,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生:从正极到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  音乐中蕴含着多种美的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欣赏观,正确体味抽象的音乐美,成为新课改以来音乐教师们争相研究的课题。笔者边行边看,引领学生在快乐的40分钟里寻找美、呈现美、创造美,既有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成就了精彩的音乐课堂。  一、循序渐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如何通过改变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开发小学体育教学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和组织不同的活动,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堂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摸索创新载体  1.改变思想,求创新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小学体育教学增加了在思想上培养学生体育创新意识的要求,以求让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一个载体,而知识是实践者的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是实践者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闪光。然而,再好的教材,它也毕竟只是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而课堂却是发展的、生成的、创造的、灵活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活用教材,促进学生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 “鼓励算法多样化” 的教学要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更加要关注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张与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让他们对各种算法分析比较,在质疑、归纳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达到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就要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怎样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激活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以下笔者就《真情对印》一课中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在美术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力的若干体会。  一、激趣导入,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作为素质教育的美术教学,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美术教学,应当注意舍弃一切单调、枯燥或可能令
在这里我想先讲一个故事:小时候喜欢听小鸟唱歌,于是把小鸟关在笼子里,可是一个月后,小鸟竟死了。 我伤心了好几天,父亲说,你若喜欢它,就应该让它在天空中飞,在枝头唱歌。  那时候怎么也不理解,如今我已经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工作了多年,回想起来,父亲的话让我恍然有所得。在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中,我已经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我把多年的光阴洒在了三尺讲台,把全身心的爱给予了我的学生。而这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爱
有专家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金钱。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光靠经济奖励走不太远,奖金有了五千,想六千,有了六千,想一万。去年实行的绩效工资,让我们每位教师的收入增加不少,教师的社会地位确实大大提高了,但每位教师的活力是不是像工资一样提高了呢?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工资的提高是否成正比呢?因此,有了房子、车子的教师们有什么追求呢?是值得我们校长思考的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