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科学态度的培育,从小学科学教学开始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笼统地讲,科学是指被实验、实践证明,或被公认的真理或公理,是研究和解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最为可靠的工具。而当今时代是科学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普遍的时期,科学的气息已经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象就决定了孩子从一出生就无法避免地必须接触科学的熏陶和滋养。然而,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历史性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各种现象、各种意识形态充斥着整个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对抗、封建与科学的对抗、落后与先进的对抗等现象屡见不鲜。而孩子又是最为天真的群体,他们在小的时候就无限展开自己的学习能力,模仿和吸收身边接触到的任何东西,所以,缺乏一定判断力的他们就容易将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照单全收,这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小学科学应当扮演起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的角色。
  一、崇尚科学,培育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从某种意义来讲,科学即是真理。小学生正处在观念和意识建构的初期,在竭尽所能向学生灌输和传导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当教会他们形成崇尚科学、抵制腐朽和落后观念的精神,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有益的条件,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让他们培养起以科学解释生活的正确意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教学第二课“悄悄发生的变化”时,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知识讲解和实例示范,教给学生一定的青春期知识,让学生形成以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和解释自己身心发生的各种显著变化,学生才不至于陷入迷茫或产生抑郁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如在教学第三课“人生之旅”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探究情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一生,而且一生中又会经历过多个不同的时期,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探究人的一生到底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会有哪些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另外,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时,应当将“健康”的观念完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学会健康生活的道理。
  二、尊重事实,培养学生科学判断能力
  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弥漫在学生的周围,如请神、算命等各种封建迷信现象;奢侈浪费等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恐怖活动、暴力袭击等破坏性行为等。所以,在系统教学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当竭力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一个观念,即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崇尚科学,才能以此提升小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不至于被社会上的各种乱象所迷惑,毁坏自身成长的良好根基。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最后一个课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汽车尾气对空气是否有影响”,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会对空气质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时,教师应当指引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出发,提出改进性或创造性的建议,否则,学生容易因为探究出“汽车尾气有污染”,就直接下结论:要停止使用汽车,这就有失实际考虑了。又如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研究出人们抽烟会对他人以及空气造成不利影响,教师也应当指引学生从实际出发,不要一刀切禁止所有人吸烟。
  三、学会合作,鼓舞学生勇于发表见解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能够自己凭空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他们总要依靠前人的研究,总要依靠一定的合作团队,他们只是这个合作共同体中更加富有某种创造潜能的有机体,他们往往善于探究、勤于发问、乐于发表自身意见。所以,要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水平,养成崇尚科学的良好态度,应当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刺激和鼓舞学生经常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消失了的恐龙”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依据分组情况进行合作探究,对“恐龙灭绝之谜”进行调查和总结,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作汇报,发表自身见解,与小组内以及小组间的成员进行交流和对话,实现彼此间的互补和共进。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和任务,同时,学生间又有充分的空间和话题进行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最终理解生物进化、适应以及灭绝的生存规律。
  总之,要培养起一代代思想健全,观念正确的新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小学科学的基础性作用,让小学科学课程在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拥有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其他文献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必须具备观念、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
利用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制备建筑垃圾透水砖,探究了振动成型、静压成型两种成型工艺对建筑垃圾透水砖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以振动成型工艺制备建筑垃圾透水
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教育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重要任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在课堂上尊重和信任学生,以学生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合理地设置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高中政治课堂。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师的功力体现在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上,在教学设计上费尽了心思,但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要发挥学生的主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阅读速度的提高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就现实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常见的影响其阅读速度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精神疾病是一类未治率高达90%以上的疾病,即使是受治率最高的精神分裂症,其未治率也达70%左右[1].为了解常德地区精神疾病情况,2003年10月对常德市康复医院的门诊病例进行了
2018年4月19日~21日,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国家计量认证建材评审组四位评审专家对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检集团西安公司)及其下属的挂靠
当代篮球运动正沿着主体空间和高难度、技战术方向发展.篮球比赛已是身体、技术、意志、智慧、心理融为一体的全面抗衡.国内外篮球训练成功的经验表明:许多优秀篮球运动员成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拥有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来合理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