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Kathryn Kvols
编译/沈若愚
每个家长都希望最大限度地给孩子爱的馈赠,用教育的涓涓细流培养其优良品质,比如有自尊心、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等等。其实,与其灌输性地刻意栽培,不如从家长自身示范做起,生活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比说教更为有力,只要家长掌握9把“金钥匙”,就掌握了带领孩子通向成功的教育之门。
提高亲子时间的质量
亲子时间的质量关系到孩子自尊心的养成,孩子是否拥有良好的自尊心,不仅在于家长陪了他多少时间,更在于家长是怎么陪伴的。很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没有100%的投入,不注意孩子说的话,甚至只是假装在听。一旦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视, 自尊心就被伤害了。
行动, 而不是说教
有统计表明, 家长每天给孩子下上千条命令! 难怪孩子会不爱听家长说教,过度的指挥会给他带来压迫,家长不妨停止唠叨和叫喊,问问自己:“我能采取什么行动去引导孩子?”事实上,从教育效果上看,行动比说教更有效。
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可以征求他的意见、给他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帮忙算账、制订菜谱、买东西等等。给予孩子正确的自主权,能防止他用不适当的途径体现自己的重要性,虽然许多事情家长能做得比孩子更快更好, 但包办却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重视。
让“自然后果”说话
问问自己,在明知孩子犯错的情形下,如果不干涉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家长在不必要的时候干涉了,就抢走孩子从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学习的机会。让“自然后果”说话,太多的唠叨或提醒只会影响亲子关系。例如,如果孩子忘了带午餐盒,请狠狠心,不要给他送去饭盒和一大堆说教,挨了一次饿,孩子下次就不会忘记了。
让“逻辑后果”说话
在很多情况下,自然后果要在很久以后才会发生,我们不可能等到那个时候,所以使用逻辑后果就显得更有效。假如孩子忘记了归还租的录像带,就很难等到他自己发现,这时可以帮孩子还录像带,并扣掉一定数额的零花钱,那么孩子便能很快地从“逻辑后果”中得到教训。
从冲突中“撤退”
在和孩子产生分歧时,无论家长是否占理,若孩子大发脾气不听劝导, 家长最好还是离开屋子并且告诉他:会在客厅等他“想清楚后”再交谈。不要让亲子间冲突激化到无法收拾,孩子也是很看重面子的,适当的缓冲时间既有助于他反省思考,也能让家长平和情绪,以免说出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气话。
把孩子的行为和本质分开
千万不能说孩子是个“坏孩子”,那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让孩子明白, 家长不是不爱他, 而是这样的行为不能被容忍,即使在批评的时候,家长仍是无条件地爱着他。
培养一个“好人”
当孩子犯错或与家长产生争执时,家长都希望可以尽快控制局面,但最快控制局面的方法不是打骂震慑。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乖孩子”。
言必信,行必果
如果和孩子说好了今天不买糖果,那么走进商店以后, 就不要因为他的请求、泪花或噘嘴而让步。从更长远来说,孩子会因此更加尊敬家长,树立了威信的家长在日后的管教中也更容易收到效果。
编译/沈若愚
每个家长都希望最大限度地给孩子爱的馈赠,用教育的涓涓细流培养其优良品质,比如有自尊心、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等等。其实,与其灌输性地刻意栽培,不如从家长自身示范做起,生活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比说教更为有力,只要家长掌握9把“金钥匙”,就掌握了带领孩子通向成功的教育之门。
提高亲子时间的质量
亲子时间的质量关系到孩子自尊心的养成,孩子是否拥有良好的自尊心,不仅在于家长陪了他多少时间,更在于家长是怎么陪伴的。很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没有100%的投入,不注意孩子说的话,甚至只是假装在听。一旦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视, 自尊心就被伤害了。
行动, 而不是说教
有统计表明, 家长每天给孩子下上千条命令! 难怪孩子会不爱听家长说教,过度的指挥会给他带来压迫,家长不妨停止唠叨和叫喊,问问自己:“我能采取什么行动去引导孩子?”事实上,从教育效果上看,行动比说教更有效。
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可以征求他的意见、给他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帮忙算账、制订菜谱、买东西等等。给予孩子正确的自主权,能防止他用不适当的途径体现自己的重要性,虽然许多事情家长能做得比孩子更快更好, 但包办却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重视。
让“自然后果”说话
问问自己,在明知孩子犯错的情形下,如果不干涉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家长在不必要的时候干涉了,就抢走孩子从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学习的机会。让“自然后果”说话,太多的唠叨或提醒只会影响亲子关系。例如,如果孩子忘了带午餐盒,请狠狠心,不要给他送去饭盒和一大堆说教,挨了一次饿,孩子下次就不会忘记了。
让“逻辑后果”说话
在很多情况下,自然后果要在很久以后才会发生,我们不可能等到那个时候,所以使用逻辑后果就显得更有效。假如孩子忘记了归还租的录像带,就很难等到他自己发现,这时可以帮孩子还录像带,并扣掉一定数额的零花钱,那么孩子便能很快地从“逻辑后果”中得到教训。
从冲突中“撤退”
在和孩子产生分歧时,无论家长是否占理,若孩子大发脾气不听劝导, 家长最好还是离开屋子并且告诉他:会在客厅等他“想清楚后”再交谈。不要让亲子间冲突激化到无法收拾,孩子也是很看重面子的,适当的缓冲时间既有助于他反省思考,也能让家长平和情绪,以免说出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气话。
把孩子的行为和本质分开
千万不能说孩子是个“坏孩子”,那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让孩子明白, 家长不是不爱他, 而是这样的行为不能被容忍,即使在批评的时候,家长仍是无条件地爱着他。
培养一个“好人”
当孩子犯错或与家长产生争执时,家长都希望可以尽快控制局面,但最快控制局面的方法不是打骂震慑。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乖孩子”。
言必信,行必果
如果和孩子说好了今天不买糖果,那么走进商店以后, 就不要因为他的请求、泪花或噘嘴而让步。从更长远来说,孩子会因此更加尊敬家长,树立了威信的家长在日后的管教中也更容易收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