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改善和提高人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含义,提出了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节能
Abstract: It is in the improvement and improving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reduce pollution, protect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of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face problem, but also the personage inside course of the major issues to address. Will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fusion, is to develop a green building, building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green building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s of modern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改善和提高人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绿色建筑的含义
1、绿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1)室内环境。 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 设计、 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2)室外环境而言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 新能源利用、 中水回用、 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 建筑环境健康舒适、 废物排放减量无害、 建筑功能灵活等六大特点
2、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 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 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 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 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 的 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 kg 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
二、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2、利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0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3、节能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在建筑设计 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4、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 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5、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6、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 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三、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1)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建筑材料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严格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
(3)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
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如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料的绿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县推广使用,它与传统的粘土砖相比,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而且在环保上解决了秸杆焚烧的问题;其次它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采用选择性鍍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4)采用彈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
灵活性要求上。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2、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
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 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 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 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引人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3)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人设计规范。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消费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的被人们逐步认识,生态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设计理念,而要真正实现绿色设计则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和手段,并实现多层次合作关系同时介入,并达成共识、贯彻始终。
参考文献:
[1] 林榕. 绿色建筑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J]. 福建建筑, 2010,(08) .
[2] 连星,叶献国,蒋庆,王德才. 一种新型绿色住宅体系——叠合板式剪力墙体系[J]. 工业建筑, 2010,(06) .
[3] 韦文贤. 浅析绿色建筑的设计及未来发展[J]. 经营管理者, 2011,(19) .
[4] 崔熙斌,李渊媛. 绿色建筑设计探讨[J]. 福建建材, 2011,(06) .
[5] 李昊炜. 浅谈绿色低碳城市发展规划[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4) .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节能
Abstract: It is in the improvement and improving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reduce pollution, protect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of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face problem, but also the personage inside course of the major issues to address. Will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fusion, is to develop a green building, building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green building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s of modern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改善和提高人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绿色建筑的含义
1、绿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1)室内环境。 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 设计、 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2)室外环境而言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 新能源利用、 中水回用、 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 建筑环境健康舒适、 废物排放减量无害、 建筑功能灵活等六大特点
2、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 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 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 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 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 的 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 kg 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
二、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2、利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0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3、节能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在建筑设计 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4、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 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5、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6、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 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三、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1)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建筑材料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严格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
(3)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
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如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料的绿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县推广使用,它与传统的粘土砖相比,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而且在环保上解决了秸杆焚烧的问题;其次它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采用选择性鍍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4)采用彈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
灵活性要求上。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2、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
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 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 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 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引人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3)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人设计规范。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消费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的被人们逐步认识,生态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设计理念,而要真正实现绿色设计则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和手段,并实现多层次合作关系同时介入,并达成共识、贯彻始终。
参考文献:
[1] 林榕. 绿色建筑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J]. 福建建筑, 2010,(08) .
[2] 连星,叶献国,蒋庆,王德才. 一种新型绿色住宅体系——叠合板式剪力墙体系[J]. 工业建筑, 2010,(06) .
[3] 韦文贤. 浅析绿色建筑的设计及未来发展[J]. 经营管理者, 2011,(19) .
[4] 崔熙斌,李渊媛. 绿色建筑设计探讨[J]. 福建建材, 2011,(06) .
[5] 李昊炜. 浅谈绿色低碳城市发展规划[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