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翻譯对世界文学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引进、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文坛巨匠的作品。本文重点介绍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郑振铎;翻译理论;实践
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学交流的日益增加,大量的翻译家投入到了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之中,在他们看来,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媒介。外国文学不仅滋养了中国文学的思想、艺术形式以及语言,而且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中国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从“五四”时期起,郑振铎就开始了翻译工作,并为翻译事业奉献了一生,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其翻译水平高超,译作质量上乘,为我国的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早在1920年代初,就曾经有读者写信给沈雁冰,指出郑振铎的有关译作可以“拍案叫绝。郑振铎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翻译俄国小说。郑振铎接触、翻译俄国文学有其偶然性,但偶然性之中又包含着必然性,因为对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符合他当时追求进步思想这一想法的。据史料记载,在二十世纪的头三年,经郑振铎推荐、翻译的俄国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论著以及“序文”等,高达二十多部(篇),这其中就包括有大家所熟知的高尔基、果戈里、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享誉世界文坛的俄国大文豪的作品。
2 对印度文学作品的翻译
郑振铎是最早关注印度文学的现当代作家之一。印度作家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自此,郑振铎便开始广泛关注起了这位声誉度很高的印度诗人,并开始逐步介绍和译介其作品。“可以说中国最早较有系统地介绍和研究泰戈尔的是西谛先生,我国研究印度文学的知名学者石真就曾这样说过。不同于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他对泰戈尔 1924 年的首次访华予以了热情的接待,他指出,泰戈尔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给予我们爱与幸福,是人生路上的明灯,指引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是思想上亲密的伙伴,鼓励我们要冲破旧势力的枷锁,为美好明天而奋斗。
3 对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翻译
关于希腊和罗马文学,郑振铎很早便有所介绍了,早在 1924年,他所译述的《阿波罗与垯芬》就发表在了《文学》周刊上。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人们对希腊、罗马文学却知之甚少,基本没有系统的译述。因此,在谈到自己为何会对希腊神话进行介绍与翻译时,他则明确地表示,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整个欧洲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而且还是欧洲各类文学作品题材的来源。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希腊神话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西方的文化。更值得指出的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译述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之时,他的眼界已变得更为开阔,眼光不再单纯局限于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上,而是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上。在他看来,希腊神话里面充满了对立面的斗争和被压迫、剥削阶级的反抗精神,这些元素对于开启当时的民智,促进新中国的发展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4 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
关于少年儿童,印度作家泰戈尔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儿童教育理念,并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这些教育理论和文学作品使得郑振铎对儿童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观。他主张摒弃中国社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的、封建的儿童观,大力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主张儿童身与心的双重解放。通过上述理论,不难发现,他是在“为人生的文学”和“血和泪的文学”的重要文学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其儿童文学观,因此,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且儿童文学观是蕴含于前者之中的。在他看来,要想实现儿童身心的彻底解放,孩子们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读物,即书或者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所爱看,所能看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基于此,他于1922年初创办了专门针对少儿读者的文学刊物《儿童世界》,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开发和启蒙儿童心智为主,以寓教于乐为辅的《儿童世界》,其创刊目的是使广大少年儿童在一个个生动逼真的故事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内涵,感受到生活中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从而获取更多的正能量。自创刊以来,《儿童世界》一直以其办刊宗旨为奋斗目标,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多年来,《儿童世界》一直力求在数量上为少年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式的课外读物,力求以简明扼要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少年儿童阅读的本能和兴趣,并力求使少年儿童将这种本能和兴趣逐渐发展成爱好。通过介绍和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郑振铎使广大少年儿童开拓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丰富了学识,破除了传统封建思想对孩子们的束缚,也为我们建立中国新儿童文学观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郑振铎.文学的统一观[J].小说月报, 1922(8).
[3]傅斯年.译书感言[J].新潮,1919(3).
关键词:郑振铎;翻译理论;实践
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学交流的日益增加,大量的翻译家投入到了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之中,在他们看来,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媒介。外国文学不仅滋养了中国文学的思想、艺术形式以及语言,而且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中国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从“五四”时期起,郑振铎就开始了翻译工作,并为翻译事业奉献了一生,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其翻译水平高超,译作质量上乘,为我国的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早在1920年代初,就曾经有读者写信给沈雁冰,指出郑振铎的有关译作可以“拍案叫绝。郑振铎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翻译俄国小说。郑振铎接触、翻译俄国文学有其偶然性,但偶然性之中又包含着必然性,因为对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符合他当时追求进步思想这一想法的。据史料记载,在二十世纪的头三年,经郑振铎推荐、翻译的俄国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论著以及“序文”等,高达二十多部(篇),这其中就包括有大家所熟知的高尔基、果戈里、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享誉世界文坛的俄国大文豪的作品。
2 对印度文学作品的翻译
郑振铎是最早关注印度文学的现当代作家之一。印度作家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自此,郑振铎便开始广泛关注起了这位声誉度很高的印度诗人,并开始逐步介绍和译介其作品。“可以说中国最早较有系统地介绍和研究泰戈尔的是西谛先生,我国研究印度文学的知名学者石真就曾这样说过。不同于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他对泰戈尔 1924 年的首次访华予以了热情的接待,他指出,泰戈尔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给予我们爱与幸福,是人生路上的明灯,指引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是思想上亲密的伙伴,鼓励我们要冲破旧势力的枷锁,为美好明天而奋斗。
3 对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翻译
关于希腊和罗马文学,郑振铎很早便有所介绍了,早在 1924年,他所译述的《阿波罗与垯芬》就发表在了《文学》周刊上。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人们对希腊、罗马文学却知之甚少,基本没有系统的译述。因此,在谈到自己为何会对希腊神话进行介绍与翻译时,他则明确地表示,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整个欧洲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而且还是欧洲各类文学作品题材的来源。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希腊神话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西方的文化。更值得指出的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译述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之时,他的眼界已变得更为开阔,眼光不再单纯局限于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上,而是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上。在他看来,希腊神话里面充满了对立面的斗争和被压迫、剥削阶级的反抗精神,这些元素对于开启当时的民智,促进新中国的发展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4 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
关于少年儿童,印度作家泰戈尔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儿童教育理念,并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这些教育理论和文学作品使得郑振铎对儿童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观。他主张摒弃中国社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的、封建的儿童观,大力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主张儿童身与心的双重解放。通过上述理论,不难发现,他是在“为人生的文学”和“血和泪的文学”的重要文学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其儿童文学观,因此,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且儿童文学观是蕴含于前者之中的。在他看来,要想实现儿童身心的彻底解放,孩子们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读物,即书或者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所爱看,所能看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基于此,他于1922年初创办了专门针对少儿读者的文学刊物《儿童世界》,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开发和启蒙儿童心智为主,以寓教于乐为辅的《儿童世界》,其创刊目的是使广大少年儿童在一个个生动逼真的故事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内涵,感受到生活中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从而获取更多的正能量。自创刊以来,《儿童世界》一直以其办刊宗旨为奋斗目标,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多年来,《儿童世界》一直力求在数量上为少年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式的课外读物,力求以简明扼要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少年儿童阅读的本能和兴趣,并力求使少年儿童将这种本能和兴趣逐渐发展成爱好。通过介绍和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郑振铎使广大少年儿童开拓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丰富了学识,破除了传统封建思想对孩子们的束缚,也为我们建立中国新儿童文学观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郑振铎.文学的统一观[J].小说月报, 1922(8).
[3]傅斯年.译书感言[J].新潮,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