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蜗植入术的初步体会
【机 构】
:
湖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410008(现在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 511700),湖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410008,湖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410
【出 处】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92年27期
其他文献
笔者观察了豚鼠声损伤后耳蜗内、外毛细胞静纤毛的形态变化与AP调谐曲线(AP-TC)某些参量变化间的关系。声损伤所用的暴露声为2kHz和6kHz纯音,声强为120dBSPL,暴露30分钟。结果表明,声暴露后与耳蜗毛细胞静纤毛受损部位相对应频率测试的AP-TC均有改变,进一步证明毛细胞静纤毛的功能状态与耳蜗的频率选择性密切相关。此外,观察到声损伤后AP-TC的特性频率(CF)移位,此现象在AP-TC的
将1979~1989年间收治的64例临床诊断为贯声门癌的手术后标本进行了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有42例属于声门上癌,7例为声门癌,5例为声门下癌仅10例原发部位不明,占全部病例的15.6%。在所有病例中,无T1病变,仅一例为pT2,有98.4%的病变表现为pT3~pT4,其中有75%的肿瘤直径≥2.0cm。因此,作者提出贯声门癌大都有其原发部位,其对声门旁间隙喉骨架的侵犯,应视为喉癌的晚期病变所
采用同种内耳抗原免疫豚鼠,9周后部分实验组动物出现了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经内耳组织病理学、内耳酶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等观察,确认为免疫反应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这组动物模型从免疫反应、听损伤特点,内耳组织病理学方面的观察都类似于文献报道的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