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壁初体验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河
  本名何川,中国民间攀登者代表人物。2003年开始户外运动攀岩,2004年开始尝试器械攀登和开发攀岩线路,开始接触高海拔攀冰和传统攀岩。2005年开始负责管理“白河攀岩基金”(团队获2007年中国户外年度金犀牛奖最佳户外团队提名),至今在北京、郭亮等地共开发一百多条攀岩线路。2012年与裂缝和五香共同完成婆缪西壁转西南山脊路线,获得金犀牛奖最佳攀登成就奖提名。大岩壁一直是何川追求的目标,今年,他们来到了布达拉北壁。
  布达拉峰位于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区双桥沟,顶峰海拔5428米,在游览的观光车上能见到布达拉峰高大的西壁和陡峭的北壁。每次去双桥沟,都会在布达拉停留,每次注视北壁,不免一番感概,心中波澜起伏。在双桥沟里多次进行Alpine rock线路的尝试后,Big wall尝试布达拉北壁的想法渐渐浮出水面,2012年计划过一次,因为在婆缪攀登受伤而临时取消。2013年巴基斯坦Trango Tower的攀登计划取消后,布达拉北壁计划终于得以实施。
  这次我们本想初尝Big wall的攀登方式,但种种原因最后是以Alpine rock的方式进行的传统攀登。布达拉北壁的攀登时间为五天,考虑到物资运输与天气影响,时间周期为10天。前期的适应攀登目标为女王峰5404米,时间周期七天,北京出发进山及初步适应所需时间三天。
  女王峰 落石摧毁意志
  海拔5404米的女王蜂,整体为花岗岩角峰,其峰顶是双桥沟、长坪沟、毕棚沟的交汇点,未见登顶记录。双桥沟一侧为西壁,高差约700米,底部400米岩壁的角度小一点,中部有200米的岩壁角度很大,是攀登的难点,这种角度的岩壁在整个双桥沟也不多见,到顶的100米角度不大。接近的路在毛周湾,和野人峰相同。营地在4100米,乱石堆中平整出来的几小块地,水源就在边上,晚上流水的声音会有点吵。营地旁边有一块巨石约100立方米,其碾过的痕迹显示发生在一年之内,住了两晚,夜里总是担心落石,常常误把流水声听作落石声,不过,确有一次听到落石在营地不远处,惊醒起来后睡不踏实,独自把帐篷搬到了离水源和传统营地稍远一点儿的巨石后面,算是求个心理安稳吧。
  攀登线路与攀登方式
  基于以前的侦查,我们选定了西壁中央直上线路,底部200米在一凸出的脊上,接下来200米在壁上,上部逐渐变缓过渡到200米直壁根部,直壁后一条山脊到顶。难点出现在直壁的部分,经侦查判断大部分有缝,局部可能无保护,连接有难度,考虑到可以采用Aid通过难点,确定走此线路。西壁的宽度约800米,观察发现,左侧直壁高度约100米,似乎存在攀登可能,同样的难题是局部无保护,作为备选线路,在直壁根部可以横移过去。整个西壁有三个落石带,可以看到连续的白色落石印迹,所选线路左边有两条落石带,往右穿过第三落石带到达直壁根部。暴露在落石带的部分比较简单,估计可以快速通过。所以,我们计划第一天早起,当天完成前面的600米,找到平台露营一晚上,第二天沿山脊登顶后下撤回到营地。符合Alpine rock轻装快速的攀登原则。
  取暖靠抖
  一大早4点起床,前一天装备基本收拾好了,剩下的零碎也收拾了好一阵。出发前还各自拍摄记录了一段,效率偏低,出发时都快6点了,比预计晚了一小时,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多出来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好处就是天亮好走,饭后的消化很充分。
  走了两小时到达起步点,在山脊凸起的正面,右侧在背面形成岩壁,位于第三落石带,左侧逐渐过渡到岩壁,与第二落石带交汇,正面的坡度最缓,落石相对少,安全,线路上常常见到落石砸过的痕迹。第一个200米爬得并不轻松,角度不大,但裂缝发育并不好,保护困难,需要大段的Run out,线路有点湿,更是挑战心理极限,保护站的强度令人担忧。这让我心理受到了极大考验,爬得不够快,平均每段花一个小时。第二个200米,爬得很愉快,在面上,较多的裂缝分布,一开始就选了40米的平面宽缝,爬得很过瘾,有5.10的难度;爬完这200米,是比较平坦的地形,从岩壁中部往左一直延伸两百多米,在不到50米高差的范围内,可以放心走动,它把整个西壁分成两个部分,正下方的部分都比较缓,其他的都很陡直。这时下午4点多,一共爬了九段,看着右上方陡直的线路,心中没底。在这里掏了半天才找到保护站,绳长也欠一点,弄得好累。
  对攀登的悲观看法在上升。等同伴裂缝上来后,商量后面怎么办,前面的九段已经逼近我们的极限,有40米的Run out,有5.10的宽缝,不好的保护站,爬到这里可谓身心皆累。再看后面200米陡直的线路,不知道比前面完成的部分要难多少,已经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它。我们纠结后决定放弃直上的计划,打算到左侧去看一看,如果左侧太难不能爬,那么就放弃,如果能爬就有可能要三天的时间,比原计划多出一天。当计划定下来,心态就稳定了,找到流水的沟槽,对着嘴喝个够,轮流喝水的间隙欣赏着流动变换的气流和云彩,雾气喷射着流过面前的平台冲上高空,旁边的野人峰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喝出一天的水量,差不多用了半个小时,趁机把美景看了个够。
  斜向左上的乱石坡采用Running belay,保证有一个保护点在两人之间,绳子被收短到30米,最好过的是大石头,稳定结实,最讨厌砂石坡,一踩三滑。前行了大概200米,保护着上攀了两段,左侧线路的难点就在眼前,已经过了8点,只好在这里歇下。
  我选了略带仰角的石头底下,旁边还有凸起的大石头,地方小有点局促,裂缝选了大石头旁边的乱石台,地方宽敞,我俩之间隔着大石头,传递着各种吃喝以及露营的物品。物品其实很简单,裂缝保暖的装备是羽绒脚套、垃圾袋加塑料雨衣,我是羽绒脚套、垃圾袋加急救毯,我们各有一根绳子垫在身下。歇下来就有点不适了,头疼像是高反的症状,很不爽。用碎石压住急救毯的边缘,防止它被风吹得哗哗响,有急救毯包裹躺着过了一阵好日子,可好景不长,晚上大风降温,最终吹烂了急救毯。当晚的状态用“取暖靠抖”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整夜都在颤抖,一阵又一阵,一波赶着一波,迷糊中却无法入睡,心中简单重复期待着赶快过去这一夜。头疼精神也不太好,偶尔和裂缝说几句,无外乎是说“冷、好冷、太冷……”之类很冷的话。   落石惊魂
  凌晨2点左右,巨大的落石声彻底让我们惊醒,第一印象是野人峰又落石了,紧接着判断出落石发生在女王峰,就在我们的身边,声音是那么的近。心里的预警系统马上起效,瞬间缩到石头下面,同时大喊“落石,落石,裂缝,赶快躲起来!”,裂缝也在大叫着什么。面前石头上能看到火星点点,同时石头碎屑溅在身上,担心暴露在外的裂缝以及自己的双腿,精神上准备着面见死神,巨大的落石声音渐渐消失了,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赶紧问裂缝还好吗,我俩一切都好,没有大的石块光临。裂缝搬过来和我一起坐在石头底下,继续颤抖着熬过这一夜。
  待到天亮,稍作吃喝,观察了上方线路,结合我头疼的状态,以及半夜落石的惊魂未定,我们决定下撤。下撤的大方向确定,具体选择时主要考虑避开落石区,用了10段,顺利的降回到地面,心终于放下了。下山拔营撤回到王幺妹家。攀登的两天里,天气挺好,没有下雨,夜里降温风略有点大。
  布达拉 初尝北壁
  海拔5428米的布达拉峰,整体为花岗岩角峰,其西壁、北壁和南壁都位于双桥沟一侧。2003年Andrej and TanjaGrmovsek首登布达拉,西壁Dalai lama路线;2005年8月日本登山家山野井泰史solo完成北壁“加油”路线;2005年10月瑞士队三人南侧完成鹰嘴岩I hate camping路线;2012年Dave和古古重复了Dalai lama路线。北壁和南侧攀登都是Big wall采用Capsule方式,西壁两次攀登都是Alpine rock。北壁的营地在4100米,4400米和4700米,当地人叫这里“三股水”,最陡直的部分起步大约在4750米,从4700米营地出发要跨过冰川,冰川宽高均约150米,通常覆盖着一层雪,接近冰川的末端有冰裂缝。北壁的顶部约5350米,岩壁高差约600米。山野井泰史2004年爬过一次,因为落石的原因放弃,2005年solo完成,营地建在公路边3700米,所有的装备运输都由他及三位助手完成,没请当地背工,花一周时间在线路上固定了300米的绳索。完攀时花了七天上攀,两天下降。当时他的双手已经少了五个手指,没有了右脚所有的脚趾,那是2002年在格仲康峰攀登遭遇雪崩事故后失去的。
  攀登线路与攀登方式
  基于以前的侦查,我们选定了北壁中央直上线路,整个路线都很陡直,打算采用适合于Big wall的方式,住吊帐,吊拉包,可以缓慢的稳步推进,预计着每天能上升200米。四人队伍两个吊帐,准备四天的补给,吊包的重量超过70公斤。
  在8月8日到达4700米位置,实际情况超出了预期,要复杂得多。因为冰川的复杂地形以及准备不够充分,把大量装备物质运到岩壁根部难度太大,放弃了Big wall的方式,准备采用Alpine rock方式爬一条夹角裂缝,夹角裂缝一直连续到顶,中部两百多米略带仰角,看起来难度很大,对采用这种方式爬这样难的线路完全没信心,刚经过女王峰的失败尝试,对自己信心不足。经过孙斌和裂缝的正能量影响,我也渐渐接受尝试这条路线的想法。
  整个冰川路线和岩壁下部约100米暴露在落石区,因为仰角的存在,后面大部分都没有落石的风险。5000米高处线路左侧疑似有大的平台,但暴露在落石风险中。计划当天早起爬到平台或更高处,晚上露营在平台,第二天冲顶,到关门时间下撤。
  冰雪水的考验
  8月11日,早上4点起床,裂缝准备拍摄,我和孙斌做饭、撤营;出发时大雾,走错路到了野人峰脚下,赶紧折回到4700米处,差不多7点,收拾装备8点再次出发。顺利跨过冰川,换上攀岩鞋,第一段看似简单,保护很好,实际上技术难度5.10,爬起来一点都不轻松。接下来Aid翻过一小段就是接近夹角缝的缓坡,轻松到达夹角缝的起点。保护站有很舒服的平台,孙斌甚至可以解了保护在保护站活动。前两段的顺利让我不禁飘飘然,甚至觉得可以连夜爬到顶。第三段就是夹角缝,有些局部不够连续,也有被落石打击过的痕迹。爬了约30米,天气持续变差,开始下冰雹,被迫停在线路上等待冰雹停下来,开始的半个小时还信心满满,觉得这是考验服装防水性的好机会,后来冰雹越下越大,温度升高后融化,冰雹、雪和水混在一起顺着岩壁哗哗流,把BD的C4-4号机械塞淹没,有点担心它是否足够坚固。冰雹和雨雪交替着持续了两个小时,也未见天气好转的迹象,装备、绳子都湿了,关键是岩壁很湿,缝里全是水,无奈选择了下撤,等天气好了再战。
  当天撤到了王幺妹家,第二天天气大好,上到4700米营地,8月13日再次出发,前面依旧很顺利,第三段顺利完成,见到前人留下的绳子和Bolt,猜测这就是“加油”路线。第四段要翻出一个屋檐,屋檐下的岩壁结了冰,给人相当大的震撼;见到路线上前人留下的两颗Bolt和不远处的保护站Anchor,心中略感安慰,从第三段起,攀爬就以Aid为主,Free为辅,除了线路技术难度大,线路上的冰雪也是很大的障碍。出屋檐这段采用先爬到高处,再摆荡横移通过,跟攀的裂缝爬到高处,退回爬到低处再横移。第五段,第六段差不多每段都要花两个小时,Aid爬到保护站(都有Bolt Anchor),孙斌和裂缝再爬上升器。除了攀爬本身消耗体力,恐惧压力带来额外的消耗。
  难点 难点
  第七段开始,天色已不早,计划爬完这段就找地方露营,一开始就是难点,一块松动的大石头悬在保护站的正上方,保护不太好放置,站到最高,用Nuts key掏出一个放保护的地方,这时悬着的石头在右手胳膊肘到腰部位置,身体不太稳定,害怕碰掉石头,那会带给给保护站灭顶之灾。紧张中屏气坚持到放好保护,继续紧张着,害怕保护失效,小心翼翼再站高放了可靠的BD 3#机械塞,才算是通过了这个难点,松了一口气。很快又面临新的难点,宽缝,不能放保护就没法Aid,缝里都是冰,Free通过没信心,好纠结。观察好半天,决定到左侧Face上试一下,看起来有一条很细的裂缝可以保护,小心横移过去,真的是很小心,如果冲坠,就可能会撞到刚才那块大石头,别提有多紧张。横移过去,细缝又细又浅,对放好的小机械塞没有足够的信心,凸轮都在缝的边缘,放了三个以后心里好受一点,在更高处放了两个.5号大小的机械塞,均衡受力,用它保护我摆荡回刚才的裂缝。高处不够高,低处不够低,摆荡的角度很大,摆荡了三次,放上了机械塞,回到了夹角缝,爬到高处回来把左边的保护都收了。
  第七段比较折腾,爬完用了三个小时,差不多9点,天已黑尽,我也累得个七七八八。斜下方八米处有些斜台,上面有些积雪,看起来刨掉积雪可以凑活一晚上,孙斌第一个到此处,挖积雪。我和裂缝随后跟上,气温低,积雪很硬,用Nuts key挖起来很吃力,很慢。坚持挖出屁股宽的雪台,收拾安置好转移到保护点上的装备,吃完饭就快1点了。坐在雪台上看星星,过七夕,浪漫的让人睡不着。有羽绒睡袋,不觉着冷,但是狭窄空间,坐姿不适,也无法入睡。没挨冻,算是岩壁上露营过得不错的一夜,但并没休息好。
  第二天起来吃了点东西,孙斌领攀,约15米遇到难点无法通过。想到昨天最后一段花了三小时,远比A3 简单,A3 的线路标称难度是一个天花板。我们简单商议后决定下撤,到达平台处的基本目标实现。整个岩壁线路爬了五分之二。当天下撤,整个夏天的攀登结束。
其他文献
边境,完美雪峰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卓峰照片时的震撼:这不就是另一座慕士塔格嘛,而且冰川更加完整和平缓。立刻打开Google Earth对这座山进行研究:卓峰中国境内(北坡)的冰川起点海拔为5800米,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比较适中的。平缓的冰川一路蜿蜒向上,平均坡度小于20度,相当于滑雪场中级道的坡度,太完美了!冰川在6200米和6500米有两处较大的平台区域,顶峰貌似是一个海拔100米落差的
我国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四年前在秦岭深处结识一只大熊猫乖乖,他们从相识到接触到信任,雍严格不再单单以动物研究的眼光来看待乖乖,乖乖也不把自己当外人了。除了收获丰硕的熊猫行为研究成果,一人一熊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建立。  本期链接:绿野密友  观鸟是近些年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主题旅行,它集合了摄影、鸟类鉴赏、旅行和户外所有爱好者的特点,并不知不觉地发展成为城市人群的一种减压方式。户外观鸟欢乐多—和鸟
在谈及Scarpa对待品质的态度之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朴素但又一直恪守着的态度和原则:“资本只为工作服务,从工作中创造财富,之后又投入再生产。资本从不被用在购买奢侈品或炫富上,也不用于金融投机, 而是以一种宗教式的虔诚重新投入到生产中。”  2013年初,这个有着75年制鞋历史,谨言慎行又追求极致品质的意大利传奇品牌在广州成立了分公司,同时也尝试开设了第一家中国工厂,与国内众多OEM套路不同的是,
进入马头乡的时候已是黄昏,太阳早早地落在了漫长山峡的另一边,很快整个马头乡就要淹没在黑暗之中。我们胯下的马都已困顿不堪,在进村的最后一个陡坡前喘起了粗气,用沉默姿态拒绝再爬这个陡坡。  这是我们走过的四川无数个小村庄中平常的一个我们要调查这个村庄的周围是否还有野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存在。调查团队是2009年3月由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林业厅一起组建的,全名叫做“大熊猫孤立小种群调查队”
山野的选择  Jornet自幼便对山野有着独特的情怀。他五岁那年,老师在课堂上问每个人长大之后的理想是什么,Jornet的回答是:“数湖泊的人。是的,但不是去数山里有多少个湖泊,而是观察它们从哪条河流而来,河流的源头在哪里,湖水会流向何处。我会去测量它们有多深,看湖水是不是干净,有没有青蛙或者鱼在里面生活。”显然老师讶异得不知说什么好,但是小Jornet觉得那就是他的宿命。  Jornet的家在海
最佳公益环保精神  本奖项的设立旨在对推动户外领域的环境保护和公益活动行为予以肯定,以此来提升户外参与群体的整体环保意识和公益理念。  提名:苹果基金会  项目实施时间:2003年2012年  苹果基金会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濒危物种影像计划    提名理由:  西藏阿里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地处自然条件较为严酷的区域,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从2003年至今的八年多时间里,苹果基金会的“苹果赤脚医生
人生就像一条江河,或平静和缓,或跌宕起落。那些翻滚的白浪搅动着青春的躁动,流动的波纹书写着岁月的静好。我们在不同的生命线上川流徘徊,证明自己活得真实,把呼吸藏进收缩的肺里,以便鼓起勇气。无论激流亦或静水,不划桨不足以奔腾,不划桨便是停滞,不划桨终将失去方向。除非你愿被世俗带进无边的深渊。
OUTDOOR:你当时是怎么接触到溪降这项运动的呢?你比较喜欢溪降的什么方面呢?  爵士冰:第一次接触溪降是2004年宜昌天桥溪的探线活动,当时宜昌的这条溯溪路线由于瀑布狭窄,无法溯溪而上,我们选择从溪流源头的峡谷沿溪流和瀑布利用绳索下降,完成了第一次溪降活动。溪降对我的吸引力在于,下到溪流峡谷时那种探索和发现的感觉,发现它保持在原始自然状态的那份美丽和宁静。  OUTDOOR:对于你来说感受特别
西班牙高端品牌Bestard登陆中国    Bestard,西班牙最顶级的户外鞋类制造商,是一家具有极佳声望的家族企业。由Antonio Bestard创办于1940年,至今已有70年的制鞋历史。公司一直选用最好的材料和设计,使用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生产和制造高质量,高技术和高舒适度的登山鞋为经营理念。  2010年11月8日,北京沃科迈贸易有限公司作为Bestard的中国独家代理公司,揭牌仪式在鸟
马拉松可以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旅程,越野跑必须是君子善假于物的战役。  如今的越野赛中,几乎见不到赤手空拳上阵的选手。谁都知道,翻山越岭两三个小时见不到补给站的情况再平常不过。何况超长时间的奔跑、复杂的赛道和各种难以预料的状况,你的装备必须跟上你的脚步。  每个越野狂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装备清单,总是有一些装备会出现在众多狂人的清单中,并被打上“好用”的标签。身为资深跑步装备店掌柜,深谙清单中的秘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