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ai19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复极”这个名词最早是由Grant等“01951年提出,用于描述过早复极引起的sT段变化和相关T波改变,并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现象。

其他文献
患者女,72岁,因反复心悸20余年,气促、胸痛3年,再发伴下肢浮肿1周,呕吐半天人院。既往史: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20余年,临床诊断:持续性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2型糖尿病。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7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0/65mmHg(1mmHg=0.133kPa)。神智清醒,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70次/min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早/室速)的疗效及体表心电图特征。方法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内科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Carto系统指导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122例流出道室早/室速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起搏及电激动标测,用冷盐水灌注导管行局灶消融。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在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术前干预对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和筛选他汀类药物术前应用对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发生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m,RCT),根据确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提取文献资料并作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1软件进行荟萃(meta)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40例接受CRT的患者,男28例,女12例,分别在CRT植入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集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根据心电图测得最大P波时限(PMD)和最小P波时限(PMID),然后计算P波离散度(PWD)。做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RT植入
目的对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需要准确和安全。本研究尝试采用EnSiteNavX标测技术对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进行消融。方法运用NavX标测系统构建主动脉窦、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开口的三维电解剖及激动顺序图,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NavX导航的准确性。结合传统的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24例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结果24例均射频消融
心电学的干扰、伪差和正常的心电波混杂在一起,会使正常心电波的形态发生改变。多数情况下干扰、伪差导致的心电波形改变容易识别,不会造成误诊,但有时则难以分辨,甚至酷似某些心律失常,导致误诊、错误治疗。因此,需谨防心电学干扰、伪差的陷阱,避免错误诊断和治疗。心电学的干扰、伪差可形成的心律失常波形和冠心病波形有假性心房扑动(房扑)、假性心房颤动(房颤)、假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假性心室颤动(室颤)、假性
Mahaim纤维为一特殊类型的房室旁路,可与房室结组成折返环而形成逆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近期我们遇到1例Mahaim纤维合并右后间隔旁路及双径路患者,消融成功,报道如下。
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我国近年来植入永久起搏器(PMs)、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数量逐年增加,随访任务日益繁重。目前患者定期到医院随访的模式已不能满足随访要求。远程监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监测随访系统,因其多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推出许多新的临床研究结果,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为脑卒中和栓塞,血栓预防一直是房颤相关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栓形成风险评分CHADS2或CHA2DS2-VASc指导下的抗凝治疗甚至成为房颤的首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尤其是维生素K阻滞剂,取得了很好的抗凝效果。
患者女,46岁,因“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反复晕厥”入院。于2008年11月27日,植入MarquisDR7274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除颤导线使用6944。术中测试参数(分析仪2290):RWaveAmplitude10.5mV,程控仪2090:RWaveAmplitude6.0mV,参数理想。术后程控方案(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