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显著,老龄社会下的养老和居住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根据我国老年人基本特征和需求, 在原居安老居住模式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养老模式的规划策略。从原居安老规划原则及新改建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我们应将老年住宅建设同相关政策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系统,为解决老年居住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同时也为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建设适应老龄化社区,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住宅;原居安老;社区规划
21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从2013年底到205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从2.02亿增长到4.87亿,平均每天约有2万人步入花甲之年,每小时有800多人进入到老年,人口大量转型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诸多课题,也给城市居住环境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老年人现代住宅区,为老龄人创造一个积极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与社会建立必要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背景研究
21世纪开始,世界人口有接近6亿老年人,为五十年前记录数据的三倍。到21世纪中叶,将有约20亿老年人,这一年龄组在50年间翻了两翻。就全球而言,老年人口每年以2%增长,比整个人口增长得快很多,预期至少在今后二十五年内,老年人口将继续比其他年龄组更快速地增长。60岁以上的年增长率在2025至2030年间将达到2.8%。在较发达国家,2000年有几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年龄在60岁或以上;预期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到达三分之一。在较不发达国家目前仅有8%的超过60岁,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所有人口的20%。
目前,中国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二、老年人的社区生活模式和养老需求分析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过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衰老,是一切多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必然过程。它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改变、器官老化及其功能、适应性和抵抗力的衰退。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在走、看、听、说、记忆、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通过对生理特征的分析可知,老年人与成年人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无障碍环境及人体工效环境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人到老年,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由主导变为辅助,带来生活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一系列变化。由工作忙没时间休息变为闲暇时间过多而主要依赖社区居住环境空间,这种角色转换是许多退休老年人所遇到的普遍的问题。从老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随着时间推移,生理机能和大脑功能的老化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心理方面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同于往年的特征,孤独感、急躁、抑郁等心理感受也随着增加。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出对安全感、归属感、邻里感、家庭感、私密感、舒适感有强烈的需求。
三、原居安老型社区的规划策略
1.新建原居安老型社区规划策略
居住在熟悉社区内的普通居住建筑可以给予老年人长期的精神支持,有助于减少因居住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心理影响,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维持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根据未来的老年居住格局,老年人对普通居住建筑的需求量仍是最大的。因此,为了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建议在社区内配建多代居或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普通居住建筑,以利于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或熟悉的居住环境里生活,维系原有的社交网络,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2.改建原居安老型社区规划策略
(1)户型整合
套型整合是指在住宅结构承重体系允许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户型做合并、分拆的调整,使调整后的住宅户型更适于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如将相邻的两户一室一厅进行合并形成两室一厅,或在两室一厅、三室两厅等已有足够面积的户型内,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对內部空间稍作调整,比如厨房操作平台的高度、宽度进行改造;门框的宽度、卫生间设施布局等考虑老年人坐轮椅通行及回转设计,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从安全角度考虑对室内电气线路、煤气管道、热水器、煤气灶等进行检查及更换。
(2)室外环境整体缮
鉴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大多在住宅周围及社区内部的公共场所,以及现有社区老年户外活动设施缺乏的现状,还需对社区户外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包括道路、公共绿地、人行道、休息座椅、棋牌桌、健身器材等设施的改造与完善,为老年人营造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老年人愿意呆在现有的社区里养老。还需要增加一些人性化的设施,如有扶手的栏杆、无障碍坡道以及其他的一些景观小品,并完善、修缮沿路的照明设施,方便老年人的夜间出行。
(3)建立健全健身服务设施
完善的健身器材分布与利用也在增强老年人体质,实现健康老龄化,为老年人健康、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促使他们很少去离社区较远的体育场所或设施进行健身活动,而较多选择就近锻炼的方式。所以,应该加强社区老年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丰富社区老年人活动类型、完善社区老年人休闲场所和设施增加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机会,使老年人更加活跃,避免老年人因离休后社会角色转变所带来的精神心理上的落差。
立足国内,借鉴欧美和东亚国家的养老模式经验,提出以原居安老为主体的居住模式,针对现有的老年居住城市或社区缺乏对物质和社会层面的整合研究, 结合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及需求,提出社区新建及改建规划策略,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舒适安老的社区环境,提升老年人的幸福度。
参考文献:
[1]张恺悌,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
[2]周燕珉.老年住宅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2.
[3]谭静.老年人住宅的无障碍设计[J].山西建筑,2009(4).
作者简介:
刘佳佳,女,河南驻马店,2017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住宅;原居安老;社区规划
21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从2013年底到205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从2.02亿增长到4.87亿,平均每天约有2万人步入花甲之年,每小时有800多人进入到老年,人口大量转型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诸多课题,也给城市居住环境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老年人现代住宅区,为老龄人创造一个积极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与社会建立必要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背景研究
21世纪开始,世界人口有接近6亿老年人,为五十年前记录数据的三倍。到21世纪中叶,将有约20亿老年人,这一年龄组在50年间翻了两翻。就全球而言,老年人口每年以2%增长,比整个人口增长得快很多,预期至少在今后二十五年内,老年人口将继续比其他年龄组更快速地增长。60岁以上的年增长率在2025至2030年间将达到2.8%。在较发达国家,2000年有几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年龄在60岁或以上;预期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到达三分之一。在较不发达国家目前仅有8%的超过60岁,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所有人口的20%。
目前,中国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二、老年人的社区生活模式和养老需求分析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过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衰老,是一切多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必然过程。它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改变、器官老化及其功能、适应性和抵抗力的衰退。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在走、看、听、说、记忆、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通过对生理特征的分析可知,老年人与成年人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无障碍环境及人体工效环境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人到老年,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由主导变为辅助,带来生活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一系列变化。由工作忙没时间休息变为闲暇时间过多而主要依赖社区居住环境空间,这种角色转换是许多退休老年人所遇到的普遍的问题。从老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随着时间推移,生理机能和大脑功能的老化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心理方面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同于往年的特征,孤独感、急躁、抑郁等心理感受也随着增加。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出对安全感、归属感、邻里感、家庭感、私密感、舒适感有强烈的需求。
三、原居安老型社区的规划策略
1.新建原居安老型社区规划策略
居住在熟悉社区内的普通居住建筑可以给予老年人长期的精神支持,有助于减少因居住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心理影响,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维持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根据未来的老年居住格局,老年人对普通居住建筑的需求量仍是最大的。因此,为了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建议在社区内配建多代居或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普通居住建筑,以利于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或熟悉的居住环境里生活,维系原有的社交网络,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2.改建原居安老型社区规划策略
(1)户型整合
套型整合是指在住宅结构承重体系允许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户型做合并、分拆的调整,使调整后的住宅户型更适于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如将相邻的两户一室一厅进行合并形成两室一厅,或在两室一厅、三室两厅等已有足够面积的户型内,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对內部空间稍作调整,比如厨房操作平台的高度、宽度进行改造;门框的宽度、卫生间设施布局等考虑老年人坐轮椅通行及回转设计,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从安全角度考虑对室内电气线路、煤气管道、热水器、煤气灶等进行检查及更换。
(2)室外环境整体缮
鉴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大多在住宅周围及社区内部的公共场所,以及现有社区老年户外活动设施缺乏的现状,还需对社区户外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包括道路、公共绿地、人行道、休息座椅、棋牌桌、健身器材等设施的改造与完善,为老年人营造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老年人愿意呆在现有的社区里养老。还需要增加一些人性化的设施,如有扶手的栏杆、无障碍坡道以及其他的一些景观小品,并完善、修缮沿路的照明设施,方便老年人的夜间出行。
(3)建立健全健身服务设施
完善的健身器材分布与利用也在增强老年人体质,实现健康老龄化,为老年人健康、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促使他们很少去离社区较远的体育场所或设施进行健身活动,而较多选择就近锻炼的方式。所以,应该加强社区老年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丰富社区老年人活动类型、完善社区老年人休闲场所和设施增加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机会,使老年人更加活跃,避免老年人因离休后社会角色转变所带来的精神心理上的落差。
立足国内,借鉴欧美和东亚国家的养老模式经验,提出以原居安老为主体的居住模式,针对现有的老年居住城市或社区缺乏对物质和社会层面的整合研究, 结合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及需求,提出社区新建及改建规划策略,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舒适安老的社区环境,提升老年人的幸福度。
参考文献:
[1]张恺悌,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
[2]周燕珉.老年住宅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2.
[3]谭静.老年人住宅的无障碍设计[J].山西建筑,2009(4).
作者简介:
刘佳佳,女,河南驻马店,2017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