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散学习效应是指随着重复间隔的增加重复项目的记忆效果增加。根据学习阶段提取假说,只有当第二次呈现刺激时能成功检索到首次呈现的记忆信息时才会出现该现象。在语义表征相同的情形下,背景或结构信息的变化对信息检索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以维汉双语为学习材料,以0和4为重复间隔类型,检验在正字法水平上的变化,对信息检索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结果发现,在集中学习条件下,双语重复学习要好于单语条件;在分散学习条件下,二者并无差异。说明双语条件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编码,对记忆起促进作用,并且在分散学习条件下,还不会因信息混乱而影响记忆效果。
[关键词]分散学习效应 学习阶段提取假说 双语重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31-02
重复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Melton于1967年发现,刺激重复呈现的间隔也是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1]即分散呈现的词汇记忆效果要好于集中呈现,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散学习效应。后来该现象被很多研究者证实,在自由回忆、再认、线索回忆和次数判断任务中都稳定存在。尽管分散学习效应是稳定存在的现象,但是其内在认知机制却并未获得统一的解释。当前,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论被提出来,一方面解释自由回忆任务中的认知机制,另一方面解释线索回忆中的机制。
目前,对自由回忆任务解释里最强的主要是学习阶段提取假说。该假说认为,每次重复学习一个项目都会重新激活并提取首次学习时的记忆表征。而提取本身是一个学习事件:相比提取失败的信息,被成功提取的信息更有可能被记住。[2]首次编码和重复呈现之间的间隔越久,提取最初记忆痕迹的难度就越大,所花的努力、需要的注意资源就更多,这样练习效应就越强,最终被回忆出来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从而导致分散学习效应。但是,如果重复的间隔过大,使得被试无法提取最初的记忆痕迹,这就会带来后续的遗忘以及分散学习效应的消失。这样,学习阶段提取就能很好地解释重复间隔和分散学习效应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重复的项目能作为提取的线索自动触发记忆的提取,学习阶段提取是一个自动化过程,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其可以受到意识控制。
虽然人们基本可以肯定学习阶段提取是一个增强记忆效果的重要机制,但是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仍不清楚。研究者认为,只有在第二次呈现(P2)时,成功提取了首次呈现(P1)的记忆痕迹,P2才能为最初的记忆痕迹添加新的信息。当P2能够提取P1的内容并添加更多不同的信息时,P2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而基于提醒的统计模型也认为,如果P2能在克服很大难度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使我们记起P1的信息,这种情况下P2对P1记忆效果的贡献最大。为了增加提醒的难度,我们可以拉大P1和P2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减少P1和P2的相似程度。[3]虽然这些理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行为数据,但它们对底层机制的假设尚未得到直接检验。本研究认为,当P1为汉语,P2为维语时,由于二者以共同的语义表征为存储单元,而存在完全不一样的正字法规则,实现了外在特征差异的最大化。但是仍然能够使被试成功检索到首次呈现时的语义表征。本研究以维汉双语为语言材料,分单次和重复学习两类词汇,单次学习包括汉族和维语学习,重复学习分单语(维-维,汉-汉)和双语(维-汉,汉-维)学习两次,并假设:1)重复学习效果好于单次学习(即重复增强记忆);2)单语重复学习存在分散学习效应,而双语重复学习的分散学习效应变弱或消失。
一、方法
(一)被试
选取维吾尔族本科生18人(男女各半)年龄19—24周岁,均为右利手。母语为维吾尔语,第二语言为汉语,入大学学习后通过国家汉语水平考试(MHK)四级乙等以上,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非语言文字或心理学专业,未参加过类似实验,无神经系统及精神疾患。所有被试均为自愿参加实验,实验后有少许报酬。
(二)实验材料
从《维吾尔语小学、初中语文教材高频词表》中选取词频在500以上,长度在3—5之间的词语54个,与相应汉语组成词对。其中一半词对代表的是非生命词,一半代表的是生命词。维吾尔语字体为 ALKATIP Kitab Tom,汉语为楷体,字号为48,输入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文档中,设置底纹为黑色,字体颜色为白色加粗,用screener_plugin截图,最后将图片在Adobe Pho-toshop CS5中制成2cm×2cm的BMP格式的图片。
其中选取10个词对作为练习,让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另外,再选取8个词对(生命与非生命词各半),分成两半,作为填充材料分别放在实验的开始和结束,用于避免近因和首因效应。正式实验中,选取36个词对,共分为三组。组一包括12个词对,只呈现一次(维吾尔语和汉语各半);组二包括12个词对,两次连续重复呈现;组三包括12个词对,两次间隔重复呈现,中间间隔4个词语。
(三)实验设计
首先,本实验整体是一个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包括单次学习和重复学习两个水平。而重复学习本身是一个2(语言类型)×2(间隔类型)的组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一为组间变量,两个水平:单语(维-维、汉-汉)和双语(维-汉、汉-维)。自变量二为组内变量,两个水平:lag0和lag4。因变量为自由回忆阶段的正确率。
(四)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自由回忆阶段。在学习开始之前被试被告知学习之后会进行自由回忆。在学习阶段,首先在屏幕上呈现“ ”注视点500ms,然后呈现800—1200ms之间(M=1000ms)随机的空屏,之后呈现词语500ms,然后进入下一个trial。在自由回忆阶段,学习之后被试进行5分钟左右与实验无关的数字实验,然后进行自由回忆。被试的任务是在纸上写出自己可以回忆到的学习过的词语。如果该词语是以单语言形式呈现的,那么写出相应语言形式的词语。如果是以跨语言重复的形式呈现的,被试需要同时写出两种语言形式的词语,只要其中一种语言形式写正确,就记为正确回忆。自由回忆的时间为10钟。 二、结果
首先,进行频率效应的检验,对单次呈现和重复呈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比,在单语言重复条件下,重复学习的正确率(32.11±4.93)显著高于单次学习(20.39±3.18),t(17)=3.69, p<0.001,在双语重复条件下,重复学习的正确率(42.56±5.95)也显著大于单语条件(20.39±3.18)t(17)=4.70, p<0.001。
对重复学习进行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间隔类型主效应显著(F(1,17)=14.27,p<0.01),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也显著(F(1,17)=5.47,p<0.05)。总的来说,分散条件的自由回忆率(44.98±5.52)高于集中条件(29.69±5.35),双语重复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42.56±5.95)高于单语重复条件(32.11±4.92)。并且间隔类型和语言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17)=5.21,p<0.05),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单语条件下,分散学习的正确率(42.78±5.43)显著高于集中学习(21.44±4.42),t(17)=3.99,p<0.001;在双语条件下,分散学习效应仍然显著t(17)=2.16,p<0.05,但是分散学习(47.17±5.61)与集中学习(37.94±6.28)正确率差异缩小。为了探究差异的原因,分析不同学习条件下语言类型的差异,结果发现在集中条件下,双语记忆效果(37.94±6.28)要显著好于单语条件(21.44±4.42),t(17)=3.69,p<0.001,而分散条件下,双语(47.17±5.61)与单语记忆效果(42.78±5.43)并无显著差异,t(17)=0.75,p>0.05。
三、讨论
实验结果首先验证了重复学习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并重复验证了Glanzer和Duarte[4]以及Paivio等人[5]的研究结果。相对于单语重复学习,双语重复学习有更丰富的信息编码,能够显著提升集中条件下学习项目的自由回忆率。而在分散学习项目上,单双语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习阶段检索在两种语言类型上都是正常的,双语学习并没有因为信息混乱而造成记忆效果下降的现象。Glanzer和Duarte采用英语-西班牙双语被试,也发现集中学习效果要好于单语条件下的集中学习。在分散条件下,双语重复与单语重复记忆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是,有研究认为Glanzer等人的研究中,对目标学习项目进行有意记忆,即被试提前被告知学习后会有测验。Greene认为在这些有意学习条件下,被试会尝试有组织地组织记忆项目来提高测验中的记忆效果。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是翻译词对,一个有效的记忆策略就是把词对整合入一个简单的语义为基础的记忆单元。因此,如果翻译词对在分散条件下呈现时,为了将重复呈现与首次呈现整合入同一语义加工单元,被试会试图检索第一次呈现的单词。所以,在Glanzer和Duate的研究中,学习阶段提取被认为是有目的学习指导的产物。但是学习阶段提取本身被认为是自动化的。
本研究中的发现可以从两个方向上去进行推论。首先,学习阶段的检索发生在重复项目的语义水平上。第二,虽然学习阶段检索是自动化的被动过程,但是由于被试知道随后会进行自由回忆,可能在刺激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刻意进行主动检索。也就是说,被试够将两种不同形式的词语整合入相同的语义加工单元中。也就是说本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有目的的学习指导造成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学习阶段提取要求重复项目只是语义水平的,还是语义和正字法水平上的,这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对此问题进行实验探索。
四、结论
1.重复学习能够增加记忆效果。
2.单语重复学习存在分散学习效应,双语重复学习的分散学习效应较单语会明显削弱。
3.双语重复学习能够提高集中条件下的分散学习效果,并且不干扰分散条件下的记忆效果,是克服由集中学习带来记忆效果降低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Melton,A.W.Repetition and retrieval from memory[J].Science,1967,158(3800):532-532.
[2]Bahrick,Harry,P.,Bahrick,Lorraine,E.,Bahrick,
[关键词]分散学习效应 学习阶段提取假说 双语重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31-02
重复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Melton于1967年发现,刺激重复呈现的间隔也是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1]即分散呈现的词汇记忆效果要好于集中呈现,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散学习效应。后来该现象被很多研究者证实,在自由回忆、再认、线索回忆和次数判断任务中都稳定存在。尽管分散学习效应是稳定存在的现象,但是其内在认知机制却并未获得统一的解释。当前,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论被提出来,一方面解释自由回忆任务中的认知机制,另一方面解释线索回忆中的机制。
目前,对自由回忆任务解释里最强的主要是学习阶段提取假说。该假说认为,每次重复学习一个项目都会重新激活并提取首次学习时的记忆表征。而提取本身是一个学习事件:相比提取失败的信息,被成功提取的信息更有可能被记住。[2]首次编码和重复呈现之间的间隔越久,提取最初记忆痕迹的难度就越大,所花的努力、需要的注意资源就更多,这样练习效应就越强,最终被回忆出来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从而导致分散学习效应。但是,如果重复的间隔过大,使得被试无法提取最初的记忆痕迹,这就会带来后续的遗忘以及分散学习效应的消失。这样,学习阶段提取就能很好地解释重复间隔和分散学习效应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重复的项目能作为提取的线索自动触发记忆的提取,学习阶段提取是一个自动化过程,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其可以受到意识控制。
虽然人们基本可以肯定学习阶段提取是一个增强记忆效果的重要机制,但是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仍不清楚。研究者认为,只有在第二次呈现(P2)时,成功提取了首次呈现(P1)的记忆痕迹,P2才能为最初的记忆痕迹添加新的信息。当P2能够提取P1的内容并添加更多不同的信息时,P2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而基于提醒的统计模型也认为,如果P2能在克服很大难度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使我们记起P1的信息,这种情况下P2对P1记忆效果的贡献最大。为了增加提醒的难度,我们可以拉大P1和P2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减少P1和P2的相似程度。[3]虽然这些理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行为数据,但它们对底层机制的假设尚未得到直接检验。本研究认为,当P1为汉语,P2为维语时,由于二者以共同的语义表征为存储单元,而存在完全不一样的正字法规则,实现了外在特征差异的最大化。但是仍然能够使被试成功检索到首次呈现时的语义表征。本研究以维汉双语为语言材料,分单次和重复学习两类词汇,单次学习包括汉族和维语学习,重复学习分单语(维-维,汉-汉)和双语(维-汉,汉-维)学习两次,并假设:1)重复学习效果好于单次学习(即重复增强记忆);2)单语重复学习存在分散学习效应,而双语重复学习的分散学习效应变弱或消失。
一、方法
(一)被试
选取维吾尔族本科生18人(男女各半)年龄19—24周岁,均为右利手。母语为维吾尔语,第二语言为汉语,入大学学习后通过国家汉语水平考试(MHK)四级乙等以上,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非语言文字或心理学专业,未参加过类似实验,无神经系统及精神疾患。所有被试均为自愿参加实验,实验后有少许报酬。
(二)实验材料
从《维吾尔语小学、初中语文教材高频词表》中选取词频在500以上,长度在3—5之间的词语54个,与相应汉语组成词对。其中一半词对代表的是非生命词,一半代表的是生命词。维吾尔语字体为 ALKATIP Kitab Tom,汉语为楷体,字号为48,输入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文档中,设置底纹为黑色,字体颜色为白色加粗,用screener_plugin截图,最后将图片在Adobe Pho-toshop CS5中制成2cm×2cm的BMP格式的图片。
其中选取10个词对作为练习,让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另外,再选取8个词对(生命与非生命词各半),分成两半,作为填充材料分别放在实验的开始和结束,用于避免近因和首因效应。正式实验中,选取36个词对,共分为三组。组一包括12个词对,只呈现一次(维吾尔语和汉语各半);组二包括12个词对,两次连续重复呈现;组三包括12个词对,两次间隔重复呈现,中间间隔4个词语。
(三)实验设计
首先,本实验整体是一个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包括单次学习和重复学习两个水平。而重复学习本身是一个2(语言类型)×2(间隔类型)的组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一为组间变量,两个水平:单语(维-维、汉-汉)和双语(维-汉、汉-维)。自变量二为组内变量,两个水平:lag0和lag4。因变量为自由回忆阶段的正确率。
(四)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自由回忆阶段。在学习开始之前被试被告知学习之后会进行自由回忆。在学习阶段,首先在屏幕上呈现“ ”注视点500ms,然后呈现800—1200ms之间(M=1000ms)随机的空屏,之后呈现词语500ms,然后进入下一个trial。在自由回忆阶段,学习之后被试进行5分钟左右与实验无关的数字实验,然后进行自由回忆。被试的任务是在纸上写出自己可以回忆到的学习过的词语。如果该词语是以单语言形式呈现的,那么写出相应语言形式的词语。如果是以跨语言重复的形式呈现的,被试需要同时写出两种语言形式的词语,只要其中一种语言形式写正确,就记为正确回忆。自由回忆的时间为10钟。 二、结果
首先,进行频率效应的检验,对单次呈现和重复呈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比,在单语言重复条件下,重复学习的正确率(32.11±4.93)显著高于单次学习(20.39±3.18),t(17)=3.69, p<0.001,在双语重复条件下,重复学习的正确率(42.56±5.95)也显著大于单语条件(20.39±3.18)t(17)=4.70, p<0.001。
对重复学习进行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间隔类型主效应显著(F(1,17)=14.27,p<0.01),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也显著(F(1,17)=5.47,p<0.05)。总的来说,分散条件的自由回忆率(44.98±5.52)高于集中条件(29.69±5.35),双语重复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42.56±5.95)高于单语重复条件(32.11±4.92)。并且间隔类型和语言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17)=5.21,p<0.05),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单语条件下,分散学习的正确率(42.78±5.43)显著高于集中学习(21.44±4.42),t(17)=3.99,p<0.001;在双语条件下,分散学习效应仍然显著t(17)=2.16,p<0.05,但是分散学习(47.17±5.61)与集中学习(37.94±6.28)正确率差异缩小。为了探究差异的原因,分析不同学习条件下语言类型的差异,结果发现在集中条件下,双语记忆效果(37.94±6.28)要显著好于单语条件(21.44±4.42),t(17)=3.69,p<0.001,而分散条件下,双语(47.17±5.61)与单语记忆效果(42.78±5.43)并无显著差异,t(17)=0.75,p>0.05。
三、讨论
实验结果首先验证了重复学习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并重复验证了Glanzer和Duarte[4]以及Paivio等人[5]的研究结果。相对于单语重复学习,双语重复学习有更丰富的信息编码,能够显著提升集中条件下学习项目的自由回忆率。而在分散学习项目上,单双语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习阶段检索在两种语言类型上都是正常的,双语学习并没有因为信息混乱而造成记忆效果下降的现象。Glanzer和Duarte采用英语-西班牙双语被试,也发现集中学习效果要好于单语条件下的集中学习。在分散条件下,双语重复与单语重复记忆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是,有研究认为Glanzer等人的研究中,对目标学习项目进行有意记忆,即被试提前被告知学习后会有测验。Greene认为在这些有意学习条件下,被试会尝试有组织地组织记忆项目来提高测验中的记忆效果。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是翻译词对,一个有效的记忆策略就是把词对整合入一个简单的语义为基础的记忆单元。因此,如果翻译词对在分散条件下呈现时,为了将重复呈现与首次呈现整合入同一语义加工单元,被试会试图检索第一次呈现的单词。所以,在Glanzer和Duate的研究中,学习阶段提取被认为是有目的学习指导的产物。但是学习阶段提取本身被认为是自动化的。
本研究中的发现可以从两个方向上去进行推论。首先,学习阶段的检索发生在重复项目的语义水平上。第二,虽然学习阶段检索是自动化的被动过程,但是由于被试知道随后会进行自由回忆,可能在刺激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刻意进行主动检索。也就是说,被试够将两种不同形式的词语整合入相同的语义加工单元中。也就是说本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有目的的学习指导造成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学习阶段提取要求重复项目只是语义水平的,还是语义和正字法水平上的,这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对此问题进行实验探索。
四、结论
1.重复学习能够增加记忆效果。
2.单语重复学习存在分散学习效应,双语重复学习的分散学习效应较单语会明显削弱。
3.双语重复学习能够提高集中条件下的分散学习效果,并且不干扰分散条件下的记忆效果,是克服由集中学习带来记忆效果降低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Melton,A.W.Repetition and retrieval from memory[J].Science,1967,158(3800):532-532.
[2]Bahrick,Harry,P.,Bahrick,Lorraine,E.,Bahr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