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实际,重点阐述了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作业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管理;关系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作业是指企业为达成其营运目标,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以及所采用的方法等活动。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销售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这些活动都会发生成本,因而,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这样,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时,要以生产或提供劳务所进行的作业作为成本归集的中心点,将成本归集到各项作业,再由作业将成本归属到产品或劳务,以计算成本。这种计算方法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为基础的,否则庞大的计算工作量可能使信息处理成本超过其效益,从而妨碍这种方法的实施。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在于尽量根据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产品(或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上。为此,可大致将成本分为以下三类不同类型,并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1 作业成本法包括三部分内容
1.1 直接成本
某类成本的发生如果直接是由生产某种产品所引起的,那么这类成本通常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的产品,一般称之为直接成本。直接材料是典型的直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也属于这类成本。但是要新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重越来越小,再将其直接追溯到特定的产品上,往往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所以人工成本逐渐列入非直接成本类型之内。为了保证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直接成本应以经济可行的方式直接计入有关的产品成本中。
1.2 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
许多成本虽然不能直接追溯到某种产品,但是却可以追溯到有关作业,由此得到作业成本。有些作业成本大小不与产品直接相关,而与另外一类作业相关。我们将前一类作业称为辅助作业,后者称为主要作业。例如,人事管理、设备维修等作业都属于辅助作业。成本分配至主要作业,然后再根据不同产品所消耗的作业量,将各项主要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
1.3 不可追溯成本
除了上述两类成本以外,还会剩余少部分成本,这部分成本既不能直接追溯到某种产品,也不能追溯到某种作业。该类成本比例一般很小(只占总成本的5%以下),通常称为不可追溯成本。对于不可追溯成本,可以选用某种标准将其分配到各有关产品成本中。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能使传统成本计算法下许多间接费用变得具有可追溯性。
2 作业管理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
作业管理是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利用成本作业计算法的信息,把管理的重点置于作业上的一种方法。作业管理一般通过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改进和业绩计量实现。
2.1 成本动因分析:寻找成本发生的根源
作业产出计量实际上是对一项作业需求的计量尺度,一项作业的需求改变了,作业成本也将随之改变。例如,随着编写程序数量的的增加,编写程序作业就需要耗用更多的投入(人工、磁盘、纸张等)。然而,产出计量,比如程序数量,可能而且经常与作业成本的根本原因不相一致。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揭示作业的根本原因。一旦知道了根本原因,就可以采取措施改善作业,如可以通过重新安排工厂布局来降低材料搬运成本。一种作业成本的根本原因常常也是其他相关作业。如检验购入部件和再定货,可能都是由供货质量欠佳引起的。通过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供货商评价方案,这两种作业以及采购过程本身都可能得到改善。
2.2 作业分析:确认和评估价值内容
作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第一,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第二,从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不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管理必须深入到作业层次,进行作业分析,具体包括六个步骤:
2.2.1 描述作业,首先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然后判别并描述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各项作业。
2.2.2 分析作业的必要性,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面作业分为支持性作业和基本作业活动,支持性作业包括企业基础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研究与发展等,基本作业活动包括从产品设计到出售后的全过程。
2.2.3 分析重点作业,企业中作业的数量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逐一进行分析浪费人力,应当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突破。
2.2.4 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作业进行比较,必要作业不一定就是高效率的或最佳的作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先进水准的作业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个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进的机会。
2.2.5 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各种作业相互联系,形成作业链,这个作业链必须使作业的完成时间和重复数量最少。
2.2.6 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的基本特点在于它能增加传递给顾客的价值,非增值作业是指对增加顾客价值有贡献的作业。
2.3 作业改进
作业分析表示了一个组织考虑它们生产产品或向客户提供服务过程的一种系统方法。作业改进就是消除非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过作业分析,在确认企业的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的基础上,对于非增值作业应该消除,对于增值作业应该提高其产出效率。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作业消除,主要是针对非增值作业而言;(2)作业选择,指在由相互竞争的策略决定的不同作业组之间做出选择;(3)作业减低,指降低作业所需的时间和资源;(4)作业分享,通过达到经济规模来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
2.4 作业业绩考核
评价作业(和过程)的执行情况,这对于以提高盈利能力为目的的管理至关重要。作业业绩指标既可以是财务性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的。作业业绩指标集中于三个主要方面:效率、时间、质量。效率集中体现作业投入与作业产出的比例关系;质量关注第一次执行时能否就把作业做好;如果作业产出有缺陷,可能需要重复作业,这样就产生非必要成本,同时降低了效率。执行作业时间要求也非常关键。较长的时间通常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及对顾客需要的反应能力较差。作业业绩的考核主要指标应该是:(1)作业成本的高低;(2)完成作业的必要时间;(3)工作质量好坏。作业管理主要是对作业和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弄清不必要的作业、掌握重要的作业,确定最佳的方案,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作业必要的时间、取消不必要的作业、选择低成本的作业,对多余资源重新配置。
在电子计算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作业成本计算法增加了归集间接成本的成本库数量,改变了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标准,改变了许多间接成本的性质。
为了确保作业成本法中作业的必要性,其中的作业是否有效率地实施,作业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業成本计算法与作业管理两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相互依托的关系,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作业管理的前提和保障,脱离了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数据支持,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反之,如果离开了作业管理,而单纯追求计算的快捷、成本的归集,不分析其成本来源的必要性,势必导致一些信息在管理上的失真,脱离市场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和需要,从而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危机。
为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作业管理,必须齐头并进。共用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优势,为企业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经济保障。
关键词: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管理;关系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作业是指企业为达成其营运目标,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以及所采用的方法等活动。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销售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这些活动都会发生成本,因而,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这样,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时,要以生产或提供劳务所进行的作业作为成本归集的中心点,将成本归集到各项作业,再由作业将成本归属到产品或劳务,以计算成本。这种计算方法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为基础的,否则庞大的计算工作量可能使信息处理成本超过其效益,从而妨碍这种方法的实施。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在于尽量根据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产品(或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上。为此,可大致将成本分为以下三类不同类型,并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1 作业成本法包括三部分内容
1.1 直接成本
某类成本的发生如果直接是由生产某种产品所引起的,那么这类成本通常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的产品,一般称之为直接成本。直接材料是典型的直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也属于这类成本。但是要新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重越来越小,再将其直接追溯到特定的产品上,往往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所以人工成本逐渐列入非直接成本类型之内。为了保证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直接成本应以经济可行的方式直接计入有关的产品成本中。
1.2 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
许多成本虽然不能直接追溯到某种产品,但是却可以追溯到有关作业,由此得到作业成本。有些作业成本大小不与产品直接相关,而与另外一类作业相关。我们将前一类作业称为辅助作业,后者称为主要作业。例如,人事管理、设备维修等作业都属于辅助作业。成本分配至主要作业,然后再根据不同产品所消耗的作业量,将各项主要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
1.3 不可追溯成本
除了上述两类成本以外,还会剩余少部分成本,这部分成本既不能直接追溯到某种产品,也不能追溯到某种作业。该类成本比例一般很小(只占总成本的5%以下),通常称为不可追溯成本。对于不可追溯成本,可以选用某种标准将其分配到各有关产品成本中。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能使传统成本计算法下许多间接费用变得具有可追溯性。
2 作业管理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
作业管理是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利用成本作业计算法的信息,把管理的重点置于作业上的一种方法。作业管理一般通过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改进和业绩计量实现。
2.1 成本动因分析:寻找成本发生的根源
作业产出计量实际上是对一项作业需求的计量尺度,一项作业的需求改变了,作业成本也将随之改变。例如,随着编写程序数量的的增加,编写程序作业就需要耗用更多的投入(人工、磁盘、纸张等)。然而,产出计量,比如程序数量,可能而且经常与作业成本的根本原因不相一致。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揭示作业的根本原因。一旦知道了根本原因,就可以采取措施改善作业,如可以通过重新安排工厂布局来降低材料搬运成本。一种作业成本的根本原因常常也是其他相关作业。如检验购入部件和再定货,可能都是由供货质量欠佳引起的。通过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供货商评价方案,这两种作业以及采购过程本身都可能得到改善。
2.2 作业分析:确认和评估价值内容
作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第一,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第二,从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不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管理必须深入到作业层次,进行作业分析,具体包括六个步骤:
2.2.1 描述作业,首先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然后判别并描述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各项作业。
2.2.2 分析作业的必要性,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面作业分为支持性作业和基本作业活动,支持性作业包括企业基础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研究与发展等,基本作业活动包括从产品设计到出售后的全过程。
2.2.3 分析重点作业,企业中作业的数量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逐一进行分析浪费人力,应当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突破。
2.2.4 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作业进行比较,必要作业不一定就是高效率的或最佳的作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先进水准的作业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个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进的机会。
2.2.5 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各种作业相互联系,形成作业链,这个作业链必须使作业的完成时间和重复数量最少。
2.2.6 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的基本特点在于它能增加传递给顾客的价值,非增值作业是指对增加顾客价值有贡献的作业。
2.3 作业改进
作业分析表示了一个组织考虑它们生产产品或向客户提供服务过程的一种系统方法。作业改进就是消除非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过作业分析,在确认企业的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的基础上,对于非增值作业应该消除,对于增值作业应该提高其产出效率。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作业消除,主要是针对非增值作业而言;(2)作业选择,指在由相互竞争的策略决定的不同作业组之间做出选择;(3)作业减低,指降低作业所需的时间和资源;(4)作业分享,通过达到经济规模来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
2.4 作业业绩考核
评价作业(和过程)的执行情况,这对于以提高盈利能力为目的的管理至关重要。作业业绩指标既可以是财务性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的。作业业绩指标集中于三个主要方面:效率、时间、质量。效率集中体现作业投入与作业产出的比例关系;质量关注第一次执行时能否就把作业做好;如果作业产出有缺陷,可能需要重复作业,这样就产生非必要成本,同时降低了效率。执行作业时间要求也非常关键。较长的时间通常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及对顾客需要的反应能力较差。作业业绩的考核主要指标应该是:(1)作业成本的高低;(2)完成作业的必要时间;(3)工作质量好坏。作业管理主要是对作业和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弄清不必要的作业、掌握重要的作业,确定最佳的方案,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作业必要的时间、取消不必要的作业、选择低成本的作业,对多余资源重新配置。
在电子计算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作业成本计算法增加了归集间接成本的成本库数量,改变了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标准,改变了许多间接成本的性质。
为了确保作业成本法中作业的必要性,其中的作业是否有效率地实施,作业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業成本计算法与作业管理两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相互依托的关系,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作业管理的前提和保障,脱离了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数据支持,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反之,如果离开了作业管理,而单纯追求计算的快捷、成本的归集,不分析其成本来源的必要性,势必导致一些信息在管理上的失真,脱离市场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和需要,从而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危机。
为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作业管理,必须齐头并进。共用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优势,为企业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