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起步早,又与行业有着大量传统的联系,近年来,以行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表现出的优势一直比较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弱化了管理功能,主干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在这种环境下,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行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也表现为有限的项目支持,大部分合作关系表现为下属企业和院校的局部合作。

与行业性职教集团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不同,区域性职教集团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一般都以原有大城市的区属或农村地县级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为基础建立。表面看来,没有与哪个特定的产业保持固定的联系,办学经历不如行业举办的院校,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经济布局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格局,从而使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蕴涵了强大的生机。
决定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的上海,也正是洞悉了其背后的优势及发展潜力。
与产业联系更紧
与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相比,区域职业教育集团与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
区域经济伴生的专业发展机制区域经济的活力表现在产业发展提升的灵活性。区域经济呈现为多种产业有机组合的结构特征,而行业系统的产业则更多地表现为单一性,即使有所发展也是仅限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部。区域经济根据区域地理、人文等外部环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这种开放的状态使区域举办的职业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具有更大的弹性。
以上海浦东地区为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断根据产业设置专业,形成了高桥职业学校的数控,物流专业,振华职业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航空服务学校的航空服务专业,东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群星职业学校的动漫、会展专业等。这些专业都是在浦东的发展中与产业的发展同步伴生而来,航空服务专业则是在浦东国际机场建成后才开发形成的。目前,大部分专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生命力旺盛。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行业职业教育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调整能力,但其调整受到行业本身的局限,同时一些长期对应行业的传统专业已经高度“固化”,改革的阻力较大。
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的生命力是在与区域产业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域经济总是处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其接受、处理、应对的能力,区域职业教育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上海浦东的东辉职业学校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它设立的专业不断按照经济需求进行调整,从旅游、服装到目前的汽车、数控,反映了区域职业教育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灵活性。
与区域产业发生紧密的地域联系与行业职业教育的格局相比,区域职业教育在地域上一般与产业构成紧密的联系。
许多区域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率,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把校址建立在产业区或工业区附近,这样形成的地理纽带对需要工学密切结合的职业教育来说是十分珍贵的。上海的航空服务学校就建立在机场附近;旅游职业学校建立在旅游景点比较集中的地区;物流专业的学校建立在港口或物流中心附近;商业职业学校建在市中心的黄浦区附近,这都便于和企业开展各种合作,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提高办学水平。
由于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区属职业院校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院校原来的优势也自然成为集团的优势,这些集团的专业与企业联系更为紧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集团建设,由于地域的天然联系,便于开展各种合作。在一些产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区、开发区,甚至可以形成具有更强势的职业教育集团。例如,上海的张江工业园区、金山石化工业区、闵行航天工业区、外高桥出口加工区,由于附近的职业教育配置,都有条件组成能够发挥更大功能的职业教育集团。
集聚水平更高
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道路表明,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从两类集团发展的历史来看,都说明了这一道理。一类是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是实体的合并或重组,是人、财、物的重新组合,在现有体制下,必须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实现目标。另一类是松散型的各类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如果缺乏政府的指导和实质性支持,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事实证明,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仍然是有效的,这些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鼓励、干预和促进。虽然没有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对企业进行约束,但政府通过资源分配、价格的市场导向、公共项目引导和出台优惠政策,对企业形成重大影响力。只有政府在这些途径上对企业进行引导,吸引他们参与职业教育,企业才能真正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在集团中主动发挥作用。区域职业教育受惠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为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
目前,大部分行业职业院校转为地方,行业不能给予很大的支持,院校的游离使行业对院校资源的调配能力减弱。行业职业教育这种两元管理的体制,造成了政府管理部门难有大的作为。
而区域职业教育则没有这一问题。区域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是一种直接管理,区域政府的全程管理使之有能力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有充分的调配权和指导权;区域政府又直接管理经济,可以同时发挥经济和政治杠杆的作用,对企业施加影响,从而可以营造一个合理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比较完美的职业教育环境。在上海,区域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徐汇区就在曹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职业教育联盟,鼓励企业把员工的培训与职前教育提供的用人系统联系起来。政府注意利用这一地区高级人才集中的优势,鼓励这些人才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区域政府能够发挥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整合各种教育培训机构,解决我国教育培训领域长期未决的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局面。上海的卢湾区,政府就发挥了富有成效的作用。在对职业教育的规划上,它是通过区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区经委联手进行的,从而整合了全部的培训机构;把职前的大量专业改造为具有辐射力的、可以在全部教育机构共享的、有更广泛用途的职后教育、培训专业;建立为全区开放的公共实训中心;把大部分的岗位资格证书鉴定考证机构归于职业教育系统。这样一来,在这个区域就形成了一个具有理想境界的职业教育集团的雏形。
需要强调的是,区域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领导,还与区域职业教育一个中心、一所学校的基本格局有关。我国大部分行政区域的区(县)属职业教育都以一个中心院校为基础,这为集中管理提供了条件。
在上海,这是一个基本的格局。卢湾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就是一个发挥核心功能的职业教育机构,下属的学校已经形成了紧密的联合,例如,推行了跨校选修、累计学分制、共享实训实习资源等。上海长宁区的职业教育以现代职业学校为中心,徐汇区的职业教育以董恒甫职业学校为中心,它们都是全区职前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并参与统筹全区的职后教育。最近,在闵行区建立职业教育园区,也具有明显的职教核心特征。职业教育集聚的高水平为政府的管理提供了一个优越条件。
功能发挥更强
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组成的成员一般是在一个区域中的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这些机构和组织由于本身的分工不同、跨越行业,容易形成一种良性互补的态势,从而发挥更强的功能。
从整个区域着眼,集团各成员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区域经济提供整体的支持,可以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从招生来看,由于在一个区域内,生源总是有限的,招生竞争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消耗。集团组成后,招生可以在一个组织中进行统筹,在有序的工作中提高效率,避免非良性竞争。
对实训资源的整合更有必要。职业教育实训投入大、设备生命周期短,需要提高效益。集团组建可以实现各成员单位资源的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在一个区域内,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不可能也不必要每个单位都有一整套齐全的设备,都有系列齐全的教师队伍,集中使用和共享是最理想的途径,而这些都需要在集团的平台上才能实现。以上海浦东地区为例,在这里有近十个各具特色的实训中心:建立在振华职业学校的国际商务开放实训中心,建立在航空服务学校的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建立在东辉职业学校的旅游开放实训中心,建立在高桥职业学校的数控开放实训中心,建立在群星职业学校的动漫开放实训中心。目前这些中心主要为本校和学校自己的合作伙伴服务,通过集团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所享用,甚至能为社区的广大居民服务。
从一个更小的范围来看,由一个工业区为范围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它由于对应着一个产业或一个产业的分支,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大目标下,通过分工,发挥产学研的综合功能,形成超越于办学的优势。
对此,有人提出,上海浦东的张江工业园区就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职业教育集团,并进行了谋划,比如建成一个具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特征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中的成员方包括企业、大学、职业学校、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等基本主体都可以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在集团中还可以建立协作创新的基地,包括建立成果孵化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
集团还可以包括两个重要的创新平台:一是创新信息交互服务平台,主要建设企业创新需求库、高校和研究机构成果库、创新成果库和信息发布等,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链。二是创新支持保障服务平台:主要集聚科技中介服务类机构如技术咨询机构、技术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以及金融信贷服务类机构、风险投资类机构、法律服务类机构和知识产权保护类机构等,在整个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一条较为完整的服务链。
如果这一类集团能够建成,它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的一个亮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与行业性职教集团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不同,区域性职教集团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一般都以原有大城市的区属或农村地县级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为基础建立。表面看来,没有与哪个特定的产业保持固定的联系,办学经历不如行业举办的院校,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经济布局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格局,从而使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蕴涵了强大的生机。
决定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的上海,也正是洞悉了其背后的优势及发展潜力。
与产业联系更紧
与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相比,区域职业教育集团与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
区域经济伴生的专业发展机制区域经济的活力表现在产业发展提升的灵活性。区域经济呈现为多种产业有机组合的结构特征,而行业系统的产业则更多地表现为单一性,即使有所发展也是仅限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部。区域经济根据区域地理、人文等外部环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这种开放的状态使区域举办的职业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具有更大的弹性。
以上海浦东地区为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断根据产业设置专业,形成了高桥职业学校的数控,物流专业,振华职业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航空服务学校的航空服务专业,东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群星职业学校的动漫、会展专业等。这些专业都是在浦东的发展中与产业的发展同步伴生而来,航空服务专业则是在浦东国际机场建成后才开发形成的。目前,大部分专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生命力旺盛。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行业职业教育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调整能力,但其调整受到行业本身的局限,同时一些长期对应行业的传统专业已经高度“固化”,改革的阻力较大。
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的生命力是在与区域产业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域经济总是处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其接受、处理、应对的能力,区域职业教育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上海浦东的东辉职业学校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它设立的专业不断按照经济需求进行调整,从旅游、服装到目前的汽车、数控,反映了区域职业教育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灵活性。
与区域产业发生紧密的地域联系与行业职业教育的格局相比,区域职业教育在地域上一般与产业构成紧密的联系。
许多区域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率,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把校址建立在产业区或工业区附近,这样形成的地理纽带对需要工学密切结合的职业教育来说是十分珍贵的。上海的航空服务学校就建立在机场附近;旅游职业学校建立在旅游景点比较集中的地区;物流专业的学校建立在港口或物流中心附近;商业职业学校建在市中心的黄浦区附近,这都便于和企业开展各种合作,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提高办学水平。
由于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区属职业院校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院校原来的优势也自然成为集团的优势,这些集团的专业与企业联系更为紧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集团建设,由于地域的天然联系,便于开展各种合作。在一些产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区、开发区,甚至可以形成具有更强势的职业教育集团。例如,上海的张江工业园区、金山石化工业区、闵行航天工业区、外高桥出口加工区,由于附近的职业教育配置,都有条件组成能够发挥更大功能的职业教育集团。
集聚水平更高
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道路表明,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从两类集团发展的历史来看,都说明了这一道理。一类是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是实体的合并或重组,是人、财、物的重新组合,在现有体制下,必须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实现目标。另一类是松散型的各类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如果缺乏政府的指导和实质性支持,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事实证明,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仍然是有效的,这些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鼓励、干预和促进。虽然没有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对企业进行约束,但政府通过资源分配、价格的市场导向、公共项目引导和出台优惠政策,对企业形成重大影响力。只有政府在这些途径上对企业进行引导,吸引他们参与职业教育,企业才能真正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在集团中主动发挥作用。区域职业教育受惠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为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
目前,大部分行业职业院校转为地方,行业不能给予很大的支持,院校的游离使行业对院校资源的调配能力减弱。行业职业教育这种两元管理的体制,造成了政府管理部门难有大的作为。
而区域职业教育则没有这一问题。区域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是一种直接管理,区域政府的全程管理使之有能力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有充分的调配权和指导权;区域政府又直接管理经济,可以同时发挥经济和政治杠杆的作用,对企业施加影响,从而可以营造一个合理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比较完美的职业教育环境。在上海,区域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徐汇区就在曹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职业教育联盟,鼓励企业把员工的培训与职前教育提供的用人系统联系起来。政府注意利用这一地区高级人才集中的优势,鼓励这些人才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区域政府能够发挥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整合各种教育培训机构,解决我国教育培训领域长期未决的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局面。上海的卢湾区,政府就发挥了富有成效的作用。在对职业教育的规划上,它是通过区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区经委联手进行的,从而整合了全部的培训机构;把职前的大量专业改造为具有辐射力的、可以在全部教育机构共享的、有更广泛用途的职后教育、培训专业;建立为全区开放的公共实训中心;把大部分的岗位资格证书鉴定考证机构归于职业教育系统。这样一来,在这个区域就形成了一个具有理想境界的职业教育集团的雏形。
需要强调的是,区域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领导,还与区域职业教育一个中心、一所学校的基本格局有关。我国大部分行政区域的区(县)属职业教育都以一个中心院校为基础,这为集中管理提供了条件。
在上海,这是一个基本的格局。卢湾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就是一个发挥核心功能的职业教育机构,下属的学校已经形成了紧密的联合,例如,推行了跨校选修、累计学分制、共享实训实习资源等。上海长宁区的职业教育以现代职业学校为中心,徐汇区的职业教育以董恒甫职业学校为中心,它们都是全区职前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并参与统筹全区的职后教育。最近,在闵行区建立职业教育园区,也具有明显的职教核心特征。职业教育集聚的高水平为政府的管理提供了一个优越条件。
功能发挥更强
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组成的成员一般是在一个区域中的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这些机构和组织由于本身的分工不同、跨越行业,容易形成一种良性互补的态势,从而发挥更强的功能。
从整个区域着眼,集团各成员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区域经济提供整体的支持,可以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从招生来看,由于在一个区域内,生源总是有限的,招生竞争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消耗。集团组成后,招生可以在一个组织中进行统筹,在有序的工作中提高效率,避免非良性竞争。
对实训资源的整合更有必要。职业教育实训投入大、设备生命周期短,需要提高效益。集团组建可以实现各成员单位资源的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在一个区域内,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不可能也不必要每个单位都有一整套齐全的设备,都有系列齐全的教师队伍,集中使用和共享是最理想的途径,而这些都需要在集团的平台上才能实现。以上海浦东地区为例,在这里有近十个各具特色的实训中心:建立在振华职业学校的国际商务开放实训中心,建立在航空服务学校的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建立在东辉职业学校的旅游开放实训中心,建立在高桥职业学校的数控开放实训中心,建立在群星职业学校的动漫开放实训中心。目前这些中心主要为本校和学校自己的合作伙伴服务,通过集团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所享用,甚至能为社区的广大居民服务。
从一个更小的范围来看,由一个工业区为范围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它由于对应着一个产业或一个产业的分支,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大目标下,通过分工,发挥产学研的综合功能,形成超越于办学的优势。
对此,有人提出,上海浦东的张江工业园区就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职业教育集团,并进行了谋划,比如建成一个具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特征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中的成员方包括企业、大学、职业学校、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等基本主体都可以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在集团中还可以建立协作创新的基地,包括建立成果孵化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
集团还可以包括两个重要的创新平台:一是创新信息交互服务平台,主要建设企业创新需求库、高校和研究机构成果库、创新成果库和信息发布等,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链。二是创新支持保障服务平台:主要集聚科技中介服务类机构如技术咨询机构、技术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以及金融信贷服务类机构、风险投资类机构、法律服务类机构和知识产权保护类机构等,在整个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一条较为完整的服务链。
如果这一类集团能够建成,它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的一个亮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