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陈凯歌电影《百花深处》是一部十分钟叙述年华老去的经典影片,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导演的个人魅力,其获得成功的因素值得探寻。
  [关键词] 十分钟消逝疯子 再创造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14
  《十分钟,年华老去》由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它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其中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拍摄的《百花深处》参与其中。这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鲜明导演性格的影片在这一系列影视作品中熠熠生辉。
  一、时空的消逝——作品主题的探寻
  马可·奥利里乌斯说:“时间是一条河流。一切创造物不可抵挡的浪潮。事物一旦映入眼帘便瞬时消逝然后被取代。他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被冲刷殆尽。”时间的流逝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却同样也是一个难以表达的主题。因此导演选择了一个容易令人理解的方式,即城市的变迁来间接的叙述时间的流逝。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忽略了太多值得留下的精华,胡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十分钟描绘十年变迁
  陈凯歌导演选用胡同这一主题可谓一箭双雕,既诠释了时间的流逝,更点燃了国人心中的胡同情节。影片开头即运用了仰拍镜头,高耸的大厦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一种深深的压抑感油然而生,虽然这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公寓,但在这里却显得和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显然导演在这里为之后的叙述做出了铺垫。导演运用了搬家这一线索,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表面上看是主人公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深层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变迁。冯先生找搬家公司为自己的“百花深处”搬家,汽车开到北京的大街上,镜头就开始模仿冯先生的视角,但是映入眼帘的都是高楼大厦,和冯先生描述的庭院深深的小院反差巨大,一句“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路呢”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现实的巨大变迁已经让世代生活在此的北京人都难以认识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眼前的是平坦的大道,却似乎是南辕北辙,在经过了九曲十八弯之后才豁然开朗,一个大远景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主人公的家“百花深处胡同”。然而,胡同周围没有一条可以看见的道路,唯一的一条路还是司机刚刚才开车踏出的,这恰好印证了“桃花源”传说。但是,世外桃源毕竟是一个疯子的脑中构想,在普通人看来,这里只是拆迁之后的荒地,不名一文。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慨城市的变化之大,这短短的十分钟叙事不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吗?影片运用了整整4分钟的时间描绘出现代社会的繁荣,在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大都市中寻找历史的影子,导演不惜花费接近整部片一半的宝贵时间展现当下的北京城而没有揭示胡同文化衰落的故事主题,这样的铺垫确实可以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首先,十分钟的时间限制颇为棘手,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为整个故事的主旨服务,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拖沓,那么4分钟的铺垫就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背景介绍。其次,这恰是一种借古讽今的修辞手法。制作者的意图是借沧海桑田的变迁警醒当代,既是描绘一个不复存在的胡同社会就必须要让其显得更加虚无,烘托出强烈的神秘感以表现其镜中花的审美特点。这4分钟就是一个允许观众勾勒自己印象中的胡同的时间。再次,观众的审美心理就是好奇心和追求刺激。如此的违反常规的时间安排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调动观众的审美情绪,也就使观众更加能够融入到影片中来。
  因此,可以说这10分钟的时间安排和设计是导演刻意为之,在最短的时间里讲述一个宏大的主题,可谓管中窥豹,而又不乏精致。
  2.具象与意象的巨大反差
  然而,电影始终是创作者脑中的构想,是否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共鸣是需要长时间的验证的。艺术的真实,是根据生活的真实,使之更美、更生动、更鲜明、又能使人信服的真实。绝不是从自然的镜子里照出来的“真实”。
  在平凡人看来,荒芜是眼中的具象,是现实生活的主宰。当年的百花深处胡同早已是荒芜一片,没有任何价值,而在冯先生的眼里,百花深处胡同口才是眼中的具象。但是这无法从镜头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主人公语言的描述,那么这就是观众脑中的意象。当不存在的花瓶打碎的一瞬间,音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轻快的鼓点在逐渐拉近的镜头中被逐渐拖长,瞬间为整部影片之前的诙谐幽默点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文化的变迁和历史的重构让我们丧失了太多的自己,呈现出来的只是形式上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具象与意象的巨大反差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时间的流逝比空间的消褪要容易描述得多,时间的流逝是观众被动接受的情感体验,而空间的消褪却必须是观众主观的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观众认可了影片主人公展现出的世界,才能够在自己的脑中和主人公产生互动,以达到导演预期的效果。在这里,创作者运用了冷幽默一般的对话和轻松的鼓点相结合,恰似一出演绎的情景喜剧,以此来达到影片的整体亲和力的提升。
  影片最后的高潮产生于旧时的铃铛和铛子结合产生的水墨胡同的效果。此处水墨画技巧的运用很好的诠释了作品的主题。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点线的勾勒展现出的是生动的百花深处胡同的形象,铃铛在屋檐清脆的摇响,这才是天籁之音,这里才是最美好的“世外桃源”。正如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样,社会的变迁也需要如水墨画般交融,即历史与现实的契合,这就是影片给出的解答。影片结尾落在“搬新家了!”这句话,一个虚无的影像没有出现,阳光照耀下依然是一棵大槐树,冯先生更像是一个逐日者,一个疯狂的寻路人。此时,我们似乎已经模糊了意象与具象的反差,那一抹水墨画,将视觉的感受和脑中的意象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铃铛是可见的实体,而水墨胡同是心中的慰藉,此时此刻,具象与意象不再是矛与盾的冲突关系,而是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作品的镜头语言和观众的视听感受共同造就了空间消褪这一难以表现的主题。
  二、最后的疯狂——人物塑造的艺术性
  人们常说,电影的主人公往往带有导演的影子。陈凯歌导演选择的冯先生这一人物正符合了影片所需要的条件。他是主体意识自觉和强化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中追求和建构历史的主体性,他执着于民族振兴理想,深刻地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性理想,在这一理想的支配下,陈凯歌的影片成为了表达理想、憧憬理想的意念“奇观”。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影片中的冯先生正是暌违已久的理想主义的化身,这样的形象在陈凯歌的电影中并不鲜见。然而既为理想主义者,就必定有其与常人不同寻常之处,导演将这个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定义为“疯子”。
  1. 主人公性格决定了影片走向
  陈凯歌为什么选择“疯子”作为影片的主人公,而且是一个一疯到底的形象。在笔者看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影片本身就是一部揭示现实的带有话题性的作品,主人公的“疯子”形象更能够反映出作者强烈表现主题的欲望。在现代这个“沉默的大多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正需要这些疯子为我们的社会注入强心针。艺术是感性的,电影更是感性的,在观看的同时我们需要的感性的认识和共鸣,和主人公一同疯狂,荡起心中的火花才是导演对观众的观影诉求。其次,“疯子”敢言人之不敢言,敢做之人不敢做,相较于谨小慎微的现代人来说,这样的性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此一来,疯子形象就成了代言人,成为一个极具亲和力的视觉形象被观众所接受。再次,影片需要一个一个“疯子”带动整体的幽默氛围,而不是循循善诱的说教,这样的形象使得影片的效果得到提升。观众不是在欣赏一部教育片,而是在和主人公一起“疯”,一起释放自己。
  2. “疯子”的戏剧化表演
  电影最贴近与生活的表演就是类似于舞台戏剧的表演,因此在影片中,“冯先生”的演出恰似一位老戏子。从出场时的亮相到寻觅到百花胡同时的动作都带有典型的戏剧特点。首先是慢。在搬家公司迅速完成前一户的搬家任务之后,冯先生不紧不慢的出现在工人们的面前,说话的口吻也是与工人们有着巨大的反差。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不谙世事的“老八股”形象,与工人们碎片化的语言颇有冲突,这就是戏剧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当然这样的设计与主题的奠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先生就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冯先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影子。其次是劲。来到早已消逝的百花深处胡同后冯先生运用戏剧中的表演动作手舞足蹈起来,这些看似疯子一般的举动恰是再真实不过的情感宣泄,整片废墟就是他的舞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戏中戏的氛围。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此时此刻,冯先生的人生就是一出戏,观众看这出戏就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3. “疯狂举动”带来的思考
  影片放映到最后,观众不禁产生出这样一个思考,到底谁才是疯子,谁才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谁才是社会认可的人。影片在最后给出了答案。当汽车行驶在泥泞的小道上时,冯先生发现了前面的一个被泥土埋起来的深坑,而司机由于没亲眼看见根本不相信冯先生的话,最终汽车陷进了深坑里。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揭示了一个事实,冯先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疯子”,而是一个独具慧眼的智者。看到这里,谁还能一口咬定冯先生的所有举动只是他疯狂的臆想呢,他并不是凭着一时的疯劲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那么,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所见所闻,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双眼是极易被迷惑的。故事的主题为社会敲响警钟,人物的塑造为观影者敲响警钟,或许只有疯子才是对世界最有发言权的人。
  三、再创的“镜面”——观众审美的价值
  在短短的10分钟的影片结束后,导演带给观众的或者说强制填塞到观众脑海中的东西都已经填塞完毕,其余的就需要观众进行再创造。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但能使观众被动的接受其主旨和思想,更能使观众主动的实施再创造。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所要阐述的就是沧海桑田的现象,而观众就需要将这种现象和自身联系起来,导演通过小技巧和手段引导观众进行互动,因此观众所要做的就是在娱乐中品味作品的内涵,以达到共鸣的效果。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也有自己印象中的“冯先生”,这就是影片的再创造过程。影片提出了一个话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而这个解释显然是开放性的,观众可以随时加入进来探讨这个话题,表达自己的理解,深化影片的层次。我们可以运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解释观众再创造的神奇之处。认识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当中形成的,而电影提供了这种联系的平台,也就是说,通过电影可以使观众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形成一定的社会互动,了解自身的社会价值,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带有审视自身和社会功能的影片更能够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垂青,而这也是那些影片的美之所在。
  十分钟里,读懂沧海桑田,读懂世事变迁,可见可闻可想的世界其实并不遥远。也许不久之后就会发现身边的一群逐梦人喊着“搬新家”的口号来到属于他们的理想的旁边。
其他文献
[摘要] “神”和“逸”的美学观念很早就出现在传统中国画理论中。从宋代开始的“神”“逸”之争,其实质是中国画精神追求的境界之争,也昭示着中国画主体精神早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美学内涵。然这两个观念至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甚至影响到了当代美术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传统绘画中的“神”、“逸”各有内在特点,折射出中国画价值的取向,并对现当代美术观念产生影响。    [关键词] 神
[摘要] 河南说唱艺术植根于河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河南整个文化艺术发展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河南说唱艺术曾经流传过的有五十多个曲种,而现在只剩下不到十个曲种,卫星电视、多媒体、英特网为代表的荧屏文化以其快捷方便、内容丰富、选择性、自主性、参与性强而迅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这些文化现象在短短二十年间就改变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使曾经辉煌的河南曲艺界面临生存的艰难处境。  [关键
[摘要] 贾樟柯影片中富有想象力的影音表达,流露着极具纪实风格的美学气息,其中对声音的创造性使用渗透了他的想象和激情,表达着他的观察和思考。悉心于电影的声音,观众可以发现其电影不只可以看,更可以听的独特意义,从他电影中嘈杂的同期环境音、流行音乐、大量的方言,甚至“无声”的静态沉默,探听到中国社会底层的日常生存现实,并感受其中散发的底层文化特征。    [关键词] 底层 贾樟柯 电影 声
[摘要]虽然贺岁片是商业电影,纯粹主旋律和精英文化不适合成为该类影片的主流,但在大众文化的外衣之下,抱着对青年负责,对中国未来文化的责任感,贺岁片需要在精神内核上或者说在价值观念上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应对。这是社会主义环境下所有文化产品的必由之路。而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是如何在“卖座”的同时让观众“叫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影片之中。  [关键词] 贺岁片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要] 专题片中的配乐对于其内容的表现和画面的过渡具有很大的推动和陪衬作用,通过音乐对画面主题进行情绪渲染和气氛营造,强化画面的触感,是感染观众的重要表现方式。配乐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它同视觉效果一样是内容和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我们应该注重配乐的制作和选用,为配乐提供更大的发展和发挥空间。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 音乐 配乐原则  doi:10.3969/j.issn.
[摘要] 亚当·艾略特的人生经验与个人性格都对他的影片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亚当·艾略特的影片充满着人文关怀。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来表现人生。虽然人们在生理或心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导演亚当·艾略特告诉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瑕疵和限制。  [关键词] 《玛丽与马克思》 《裸体哈维闯人生》 色彩 数字 旁白  doi:10.3969/j.issn.1002-6916
[摘要]2002年阿莫多瓦推出的影片《对她说》,是一部一反常态,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影片主人公班尼诺这种单纯的、全心全意、却又不被社会认可的、畸形的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根据导演自身对这部影片的描述,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关键词]电影 阿莫多瓦 《对她说》  比起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努埃尔的电影作品来说,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影片算是“亲民”的。这位给曾经一度荒废的国家电影事
[摘要]法国电影《第八日》是一部以弱智者乔治为主人公的影片。与传统的以智障者为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该片将乔治作为独立的个体,用其单纯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读懂生活的是乔治,引领朋友去学会生活的也是乔治,此种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观念中的英雄。同时,影片在手法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电影所能体现的虚拟时空呈现于观众面前,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后现代意味,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 边缘人物 英雄 时空 虚拟
[摘要]行为艺术是艺术家通过现场行动将自己的观念表达出来的区别于静态的有形的实物艺术,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视觉艺术形式,较现代主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结果留存而言,更强调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是时间上的,由再现到表现的过程,那么行为艺术的审美可以说是空间上的,是由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推回到再现的过程。  [关键词]行为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 美学 表现 再现  1、引言  行为艺术
[摘要] 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一个小小的幼儿园,成为对个体进行体制化规训和合法化“生产”的初始基地,小红花其实就是成人社会规则在孩子身上的第一次鲜明的展现。现实社会是充满规则的,成人社会的规训条令势必最终取代个体的有意识、有个性的思想观念。经由幼儿园封闭严酷的管理制度与方枪枪单纯率真的自由天性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展现一段由顺从到叛逆、由叛逆到迷失的心理历程,进而反思人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社会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