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来源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s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04年5月-2006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介入治疗的CHD患儿962例,均根据其临床表现,并经X线、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符合介入治疗指征,介入治疗后发生股动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均予溶栓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62例患儿中6例术后发生股动脉血栓(发生率为0.63%),均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其中3例早期静脉溶栓成功,2例早期静脉溶栓未成功者随即予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成功.该5例患儿出院1个月复查均无异常.另1例早期静脉溶栓未成功者继续予静脉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1周,复查其超声发现代偿性侧支循环建立,直径为对侧股深动脉内径的20%,出院1、6、12个月复查其超声,右侧代偿的侧支血管直径分别为对侧股深动脉内径的40%、70%和80%,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温恢复正常.6例均未发生肢体坏死.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及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小儿CHD介入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积极做好围术期处理,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其股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 r)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探讨FH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对1名15岁男性FH患儿进行心电图、血脂、
目的研究硫化氢(H2S)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三磷酸腺苷(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内向整流性钾通道亚基(Kir6.1)和磺脲类受体亚基(SUR2B)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贴块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患儿的治疗和转归。方法KD患儿624例,其中32例并G-6-PD缺陷症。624例KD患儿均予同等剂量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2g/kg),3
目的分析川崎病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提高KD的诊断水平。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202例KD患儿,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