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学原理对排斥反应预防和治疗的启示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始于抗体和移植物抗原的有效结合。随血流运动中的抗体和相对固定的靶抗原能否结合,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引力势能和抗体的运动动能之间的相对大小。抗原抗体间的引力势能主要由两者间的亲和力决定,是相对固定的。人抗体的动能取决于其运动速度,运动越快,动能越大(动能=质量×运动速度2/2)。由于抗体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最慢,动能最小,因此抗体最易结合并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尽管抗体在毛细血管内的运动速度最慢(≤1 mm/s),但相较于抗体本身的直径而言(<10 nm),其相对运动速度是每秒钟移动10万个抗体直径大小的距离,接近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最快跑动时相对速度的2万倍。在抗体以如此快速相对运动的情况下,抗原抗体间的引力势能可能不足以克服抗体的运动动能,使得抗原抗体不易结合。这些血流动力学和抗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基本概念,至少给移植临床医师提供如下启发:(1)在抗体的体外检测时,抗体和抗原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两者之间无相对运动,结合反应容易发生;而在体内环境中,随血流运动中的抗体要结合到相对固定的器官组织的靶抗原上需要克服抗体运动的动能;(2)细胞杀伤性治疗药物对血液中靶细胞的清除效率通常远高于对组织中的靶细胞,因为药物和血液中靶细胞之间是伴行状态,无相对运动,而药物要结合到组织中相对固定的靶细胞时,需要克服其巨大的运动动能;(3)有些受者在移植后体内可以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但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不一定会在短期内发生,其原因可能是抗体无法和靶组织抗原有效结合。一则是由于抗原抗体间亲和力不够强,导致两者间较低的引力势能;二则是由于微血管血流通畅,抗体维持较大的动能;(4)缺血再灌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管内皮受损后,容易导致损伤部位血栓形成,引起毛细血管部分甚至全部堵塞、血流变慢,从而增加了抗体和靶抗原的结合机会;(5)根据血流速度能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维持一个良好的移植器官的微循环,将有助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可选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白细胞黏附、抗血小板沉积、抗红细胞聚集,降脂、降血黏度,多喝水、以及适当运动等。这样的治疗方针在预防和治疗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中也同样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lncRNA NEAT1)表达,探讨其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手术的患者65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T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NEAT1表达水平。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T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NEAT1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
肝内胆管癌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位列原发性肝癌第二位,近2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东南亚国家呈倍增的态势。肝内胆管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病等,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亦被发现为肝内胆管癌发生的重要病因。本文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内胆管癌潜在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骨折合并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的创伤疾病,微小RNA(miRNA,miR)在创伤性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脑损伤会加速骨折愈合,并且miRNA在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iRNA通过各种机制来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成,来调节骨折的愈合。目前,以miRNA作为靶向药物用来骨折愈合的治疗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骨折愈合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基于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生素替硝唑(tinidazole,TNZ)对牙周炎大鼠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正畸钢丝结扎法对18只SD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6组(每组3只):阳性对照组、Ce6 组、TNZ 组、混合物Ce6/TNZ 组、Ce6加光照(Ce6+L)组、C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睾丸的转录组学改变。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入18只4周龄SD大鼠,其中8只作为对照组大鼠,另外10只大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最终获得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各6只。分别从两组中筛选出3只大鼠后,对6只大鼠的睾丸进行RNA测序,比较正常大鼠与1型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的转录组差异,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靶基因可能相关通路进行了预测以及实
目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揭示腹主动脉瘤(AAA)发生的潜在机制。方法对数据库编号GSE47472和数据库编号GSE57691两个AAA转录组测序数据合并,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差异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得到中心基因,两者取交集得到差异中心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建立小鼠AAA模型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验证差异中心基因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目的探讨CD4+CD28null T淋巴细胞及炎性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合并糖尿病的早发冠心病(PCHD)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入选5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早发冠心病患者(男性≤55岁,女性≤65岁),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将入选者分为单纯早发冠心病组(28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早发冠心病组(2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
目的根据月经状态进行分层,探讨乳腺癌数字乳腺X线检查征象与不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序贯收集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入住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95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乳腺癌X线检查征象与其分子亚型的关联。结果在入组乳腺癌整体人群中,Luminal-B多表现为不规则肿块[比值比(OR)=0.409,95%可信区间(CI
目的评价缺氧诱导肝癌HepG2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作用中常见标志物的有效性。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3月,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体外细胞实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缺氧组E-cadherin表达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标准化均数(SMD)=-3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磁等特性,而肝癌仍然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因此纳米材料可以在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病理检测、系统治疗、热消融、化学栓塞、免疫治疗以及许多其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传统的临床方法比较,纳米技术具有个体选择性高,主动靶向能力强以及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的优点。本文整合多种纳米材料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局限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癌纳米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