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h83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针对传统上我国体育专业教育“重体轻育”、竞技“重物轻人”的倾向,探索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专业教育理念、原理与方式的变革,提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体育人才的身、心、群协作能力,促进体育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全面向“以人为本”的思想过渡。构建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体育教育新方式,为提高我国优秀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解决因文化素质水平原因难以适应高水平训练及就业难的现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贯彻党的十八大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化体育专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662(2015)10-0039-05
  2014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讲,大学不单是提升人的工具属性、培养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思想、有情感的完整个体。在体育教育领域中就是我们提倡的通才和专才的观点。但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的重心仍是唯运动技能教学、训练为主导,淡化甚至忽视了同步进行的人文教育,尤其是面对当今国内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校教育“重体轻育”、竞技“审美疲劳”、足球“异化”等倾向,可见变革偏重物化的技能训练,培育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体育人才,在社会及体育界至今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提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专业教育思想
  1.1 体育教育思想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存在两大突出问题:1)教学侧重技术的教法、动作的学法、身体的练法,对于通过运动如何提高人的知、情、意、行能力缺乏思考研究;2)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由于文件制定与实施上的问题,改革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从根本上讲,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只能归咎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于当下教育形式的新趋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提出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事实是否如此呢?比如,我们常说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但奥林匹克的宗旨是倡导友谊、团结与公平竞争,从某种层面讲我国重物轻人的教育思想有悖于国际奥林匹克的宗旨与体育的本质。
  1.2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首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般教育理念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是培育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一般教育理念,是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前提。有学者分析:科学追求的是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追求的是满足人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其中,求真为求善而奠基,求善为求真而导向。人文,古代中国有教化之意,西方有人性修养之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终极目标是“真善并铸”,若二者缺一不仅会限制自身修养的完整性,也会阻碍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其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播普及专业化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就是提升人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体育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部分首先应是培养身心发展的通才,其次才是塑造技能突出的专才。因此,体育专业教育为了祛除传统上侧重培养“专才”的症结,应当树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当下,我国现行的“重体轻育”、“重物轻”的观念引发众多负面效应,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缺乏人文素养和精神支撑,沿袭传统教育观念恶性循环,优秀运动员缺乏荣誉意识与突破自我的斗志,不但运动成绩停滞不前,而且在世界大赛中表现出—定负面影响。比如中国足球联赛出现的众多丑闻、伦敦奥运会羽毛球让球现象等,可见培养体育人才只有在“人文与科学”的根基打得越宽、越牢的背景下,成才率才会越高,保持高水平竞技状态的时间才会越长,否则就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1.3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是培养富有人性的体育人才的专业教育理念 从体育专业教育的角度讲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明显特点就是随运动环境和人的改变而改变,最终形成一定的运动规律。运动规律对运动员身体、技战术等方面的发挥是有决定作用的,同人的发展规律一样具有明显的隐蔽性、稳定性和决定性。但长时间以来,我们在体育运动中不遵循二者的规律,合本逐末,导致我国体育界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消极竞赛、队员流失、成绩滑坡、假球黑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细细总结,这些皆与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有关。在体育运动中,绝对制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育人的载体,而现实中我们将其异化为追求竞技的终极目标。如果把绝对制胜设为唯一的目的,那么人在竞技参赛中必然要失去自我、忽视人性,最终繁华落尽终成殇,即在竞技中唯胜观不仅仅是运动员追求自我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体会人生的内涵(图1)。
  唯胜主导P1 S→P1′≤P1
  优胜主导P2 S→P2≥P2
  图1 唯胜观,优胜观作用下的自我价值
  P1、P2表示人,S表示体育,P1’、P2’表示人在2种不同观念的影响下重新塑造的自己,其中①表示在唯胜观的作用下失去自我,自我价值愈来愈小;②表示在优胜观的引导下自我价值得到提升,更加富有人性。
  如果教练员、教师能够培养运动员和学生用人生奋斗的远大目标引导竞技的阶段目标,那么作用会更加明显。例如,中国首位世界职业拳王熊朝忠,身高只有1.55m,直到23岁“高龄”才开始接触拳击,职业生涯中从未挂靠任何体育机构,但舆论普遍认为他取得了堪比姚明、李娜的成功;在他夺得WBC迷你轻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胜利的第2天说:“如果我想拥有我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我必须去做我从未做过的事情”。可见科学竞赛取得优胜是其顶天所求,人文修养是其立地所需,欲求顶天立地就必须求真求善,本质上讲体育教育的理念要追求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2 揭示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原理
  从辩证学角度分析,体育运动中的科学与人文是合而不同,前者求真,后者求善。从整体上分析就好比是一座瞭望塔(图2)。
  塔形结构底部第①层代表体育运动的人文原理(软件部分);中部第②层代表其科学原理(硬件部分),只有登到顶部第③层才会看得高、望得远,其关键环节取决于塔最下部的根基部分,目前,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聚焦在塔的外显层面,对下层被掩盖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隐形部分视而不见。例如,曾带领中国队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的外籍教练米卢提出“态度决定一切”的理念,充分说明塔下层软件价值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育的人文原理就是研究人性的学说,科学原理是探索物性的理论,二者相融,真善统一。简言之,构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教育本质上就是研究人性与物性的整合。
  2.1 体育教育的人文原理 体育教育的人文原理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知、情、意、行完整的人。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早就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因为人性是一切科学的心脏,所有科学都或直接或间接的与人性有关,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人。为此,探索体育教育的人文原理,提升参与者的人文精神,对于培养充满人性的体育人才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以下从人存在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人的自为性3种方式与教育的结合来说明体育教育的人文原理。
  所谓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性,是具有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生命有机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它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正是人作为生物体的存在,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同时人又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二者相互制约与促进。所以,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但当下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人类体力劳动的强度,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一方面是由于运动的减少导致人类的生物结构和机能退化;另—方面是现代生活方式快节奏的变化而造成的各种现代病或文明病;如果保证在社会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削减人类生物体的退化,体育则是最重要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育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延续,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从这一意义上讲体育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只有这样,人的健康与生命教育才能成为可能。
  但人的生物性并不决定人的本质,而是在于它的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存在于彼此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中,只有将这3个层面统一为整体,才能从深刻意义上理解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真正的自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在各方面的才能协调发展。因此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教育对象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样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因此要实现人由生物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必须要教会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去指导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与责任感,学会把自己融合于社会中,使自己成为“非已”,引导学生去选择、创造美好的生活。
  人的自为性指人对一种理想的追求和趋向的存在而存在,通过不断的否定来超越、提升自我,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推动和延缓这种存在的发展作用。体育在实现人的自为性方面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及不断的超越自我、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等方面。通过不断地超越自我使每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不断地在逆境中成长,全方面提升自己,最终具备—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2.2 体育教育的科学原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动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体育教育是一个培养具有生物、社会与精神三重属性的人的教育过程,进一步讲就是培养运动员物力、心力和外力“三力合一”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强化认知三者的重要作用,达到身、心、群素质的共融提升(图3)。
  1)体育运动的生物学基础与物力的形成。人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构成了体育运动的生物学基础;它在运动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产生物力。物力(又称体力),其产生过程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人的体力在运动中体现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力与外力的影响。例如,曾经驰骋拳坛的拳王泰森拥有超强的体力,但其由于缺失人性、知识、情感等职业素养,造成职业生涯无法可持续发展。而现实中,泰森式的培养方式是屡见不鲜的,长此以往,我们培养的将不是新世纪的体育人才,而是缺乏人性的生物。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人文原理的指引下,积极挖掘体育人才心力与物力的潜能。
  2)体育运动心理学基础与心力的形成。运动过程中人体的知、情、意、行的变化规律构成了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在运动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产生心力。体育运动中心力的产生是人们通过知、情、意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例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东道主巴西队在对阵德国队的半决赛中以1比7惨败,成为巴西队历史上最大的败绩,令无数球迷感到绝望和愤怒。其中原因不单单是核心球员内马尔的伤停,更主要的是队员心理防线的崩溃、精神力量的缺失;国足也是很明显的例子,中国男子足球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状况可以说是精神力量的严重匮乏,失败可怕的并不是物力的不足,重要的是信心、精神力量的缺失。事实证明:在我国,不管是校园内的学生还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都缺乏德艺兼修的良好品质,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症结之一。
  3)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基础与外力的形成。人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变化与社会适应能力变化的规律构成了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基础,它在运动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产生外力。其产生是通过自身的精神及言行举止渲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的支持力。实践证明,人在运动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物力、心力和外力将会产生巨大的合力,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语言、精神力量等同化裁判、教练、同伴或观众,并取得有声或无声的认可,将利于其竞技水平的发挥及优异成绩的获取。比如有“冰美人’之称的体操皇后霍尔金娜在在第3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跳马决赛落地失稳后,仅因向在场观众与裁判员打了一个飞吻动作而获得长达4min的掌声,她的精神感动了在座的全体观众和裁判,最终以微弱的优势战胜对手,取得冠军,这就是三力合一获得成功的典范。   2.3 构建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体育教育新方式 当下我们体育教育还停滞在传统的“重体轻育”的道路上,事实上我们应当推进体育教育的方式向更富有人性的方向发展。因为体育教育不仅要关心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技术、强身健体、运动体验的过程作为育人的载体,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值体育运动的人性化,从而使人在体育运动中感到健康、快乐、幸福而有意义,这才是深层次的富有生命力的体育。
  2.3.1 全方位理解体育教育的人文原理与科学原理 体育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塑造全方位的健康的学生个体,而健康又是一个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的整体概念。进一步讲只有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了方面着手去发展自己,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保证健康幸福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在运动过程中,物力是形成运动能力的基础;心力是引起外力和物力产生反应的催化剂;外力对物力产生作用的唯—方式就是通过心力,因此“三力合一”的体育运动是真实客观存在的。所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对体育运动的科学原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阐释,让我们的学生和运动员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分析体育运动,促进自我身、心、群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2.3.2 构建六维一体的竞技教育方式 无可厚非,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优秀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过程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若以优胜主导为目标,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全方位研究体育运动的选材、教学、训练、竞赛、恢复和评价,构建六维一体的竞技教育过程则会更加科学。在今后的过程中我们若改变过去重体轻育的训练方式,建立优胜主导的竞技教育方式,提升运动人才的身、心、群的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绿色竞技的时代将很快到来(表1)。
  2.3.3 构建三维一体的专业教育新方式 当代体育应构建一个以健康育人为宗旨、以运动训练为基础、以教学和养生为方法的三维一体专业教育新方式,加快推进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技术体育和以教学与锻炼为主体的健身体育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健康体育新方式过渡。以运动锻炼的变化科学地设计体育教学及其养生过程,最终达到健体育人的目的,真正意义上推动我国的体育向健康、科学、绿色、人文的新方式转变。
  3 结论
  体育运动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育教育的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但必须要重视的是,我们要进行的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彻底改变重物轻人、重体轻育的思想,真正意义上对人进行变革,而非将人物化;在竞技体育与专业体育教育理念上采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加速体育教育思想和方式的创新,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体育人才、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舒宗礼 王璐璐
其他文献
科学区角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用课程游戏化理念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教师将课程游戏化理念运用于幼儿科学区角活动中,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一、课程游戏化理念使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更充实  幼儿园课程
美术活动是孩子每天都会接触的一项活动,是孩子放飞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而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著名的教育学家马斯洛说过:“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最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过程,这就是游戏作用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并不只是幼儿阶段一种特有的、快乐的
在幼儿园足球游戏中,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根据不同阶段幼儿不同的身体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组织多样化的足球游戏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融入丰富多样的足球活动模式,以此激发幼儿参与足球游戏的兴趣。这不仅能让幼儿获得丰富的足球运动经验,还能正确引导幼儿对足球运动兴趣,促使幼儿建立积极向上的足球运动态度和发扬团体活动精神。本文针对幼儿园足球游戏教师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阻碍以及为改善困境提
胃癌发病率居于各种恶性肿瘤首位,致死率较高,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那么,胃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胃癌是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别。数据资料显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胃癌发病率相比南方地区来说更高。胃癌发病率在性别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发病率约是女性的2倍。胃癌多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但近年来,人们膳食结构
口语交际能力是儿童培养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教师应利用部编新版教材,合理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话、敢于发言;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加强对学生听、说训练,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不够连贯,无法表达清楚想要说明的意思。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可以设计科学
呼吸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不能进行有效肺部气体交换,同时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引起呼吸衰竭的
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比较差,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和家庭之间的联系,针对幼儿的学习狀态和质量进行全面管理,有助于深化幼儿的学习意识,达到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真正意义,实现幼儿园教育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仅供相关人士借鉴。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进入学习阶段的第一个教育形式,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群体环境,因此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未来发展具
摘要: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不仅对大学生球员的竞技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对球员平时在校的文化课学习也非常重视。然而,参加联赛的大学生球员由于平时训练任务重,加之联赛赛制要求主客场参赛等原因,加重了大学生球员平时的文化课学习压力。为促进球员在校内接受文化教育现状的改善,提高球员文化学习质量,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从球员入学前知识储备、联赛赛制和训练、文化课学习补救措施等方面
STEAM理念近年来逐步融入幼儿教育,该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能保障幼儿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在幼儿科学教学中,STEAM理念的应用更为常见。笔者分析了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具体对策。幼儿科学素养培养存在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科学素养教学设计中更为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忽略了各类知识的融合。一些教师又过分重视各科知识的融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认知,致使幼儿理解困难,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对幼
小儿多动症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5%。近年来,小儿多动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该病主要发生于6~9岁儿童群体,10~12岁儿童群体的发病率次之,男孩的發病率是女孩的4~9倍。小儿多动症对儿童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乃至生长发育均有较大影响,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小儿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障碍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是指儿童在做一些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