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度在高校实施的几点思考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的高科技经济对高等教育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在适应新的情况、顺应时代发展中,逐步向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运行机制过渡。其中辅修(副修)与双学位制度的具体实施,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开始走向灵活而富有弹性。
  
  我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改革的发展现状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末,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83年前后,学分制在各大高校得以开展起来。1985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高等学校要针对现存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等”。在此情况下,一些试行学分制较早的高校开始向教学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前进,尝试建立辅修与双学位制。
  再到1993年11月,李岚清副总理与南京部分高校领导座谈,提出了要逐步探索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的意见,坚定了高校推进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信心。
  总的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校围绕“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辅修与双学位制方面出台了更为科学、细致和可操作的办法,并且不同类型的高校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以单科型为办学特色的高校较为注重强势专业与强势专业、强势专业与特色专业之间“强强联合”、“强特联合”的原则;理工科类高校则更加提倡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专业之间的互修和融合;综合类高校以一贯之地遵循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原则。
  我校关于实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的相关政策
  我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多元化要求,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我校优势学科和强势专业的教学资源,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总结我校多年开办辅修专业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校制订了以生为本的相关的政策。
  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思想品德好、基础扎实、成绩优良的在校生修读辅修专业的主要课程,使之成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优秀人才。辅修专业授课则是根据修读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单独编班何随班听课等方式。我校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上,尽最大的努力为辅修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提供的相关的措施与安排。
  
  我院学生修读辅修与双学位的现状
  
  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希望在本专业之外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辅修第二专业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
  然而,在辅修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的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的存在——辅修无用。在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报名的同时,也有人在中途放弃。
  在对我院在校学生的调查当中发现,大多数认为辅修无用的学生的主要观点是:一是在辅修课中学不到东西;二是辅修证书、双专业证书在求职中的作用很微弱,社会对他们的认可程度不大。造成他们的这些想法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确实有很多高校在辅修方面实行“宽进、宽出”的政策,致使社会对辅修证书的整体认可程度有所下降。认为辅修学不到东西的学生却忽略了在大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改变一些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确实很有限,只能给我们指个方向,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在课后去拓展、加深。
  选择了辅修就会要付出较大的精力和较多的时间,这一点应该大多数同学都知道,然而不少同学在报名和刚开始时兴致冲冲,决心坚定。过了一段时间后却渐渐地,相继退出、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少数家庭贫困的学生对辅修费用感到有压力。这当然只是极少数同学放弃辅修的原因。
  原因二,一些同学本专业学习任务较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修读辅修专业。修读辅修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为学校开设辅修课的宗旨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向多学科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辅修专业报名时,不需要经过任何考核。因此,只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选修辅修的人都可报名,这难免会有一些人对辅修的难度、学习任务估计不够。
  原因三,选的辅修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志向不符。有些同学在报名时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或了解不足,学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与自己原来想象的不一样。那么在选辅修专业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在报名前要认真阅读辅修专业教学计划,充分了解各专业的特点、发展方向、教学内容等内容,充分了解各专业后再作选择。其次,不要盲目地挑热门专业或仅仅注重就业前景,而应更注重个人兴趣,只有对所选专业感兴趣才能较容易地坚持下去。
  
  结 语
  
  在社会发展的大前提下,各个高校实行的大学生辅修和双学位的改革势将作为高校改善单一型培养人才模式的弊端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学生渴求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增强社会适应性择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实施。
其他文献
通过结合辽宁省鞍山市玉米生产中机械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现有的玉米机械化环节进行了分析。从农机、农艺二者结合上论述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以统一认识、明确
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尖锐矛盾,阐述了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法,介绍了节水农业的综合管理理念,指出了我国农业灌溉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论述了自主性学习的内涵及其在高师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提出以教师“权力移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实验误差为突破口等途径
针对反应扩散时序振荡系统螺旋波外力场响应缺乏定量化研究的情况,采用龙格一库塔算法对复金兹伯格一朗道方程螺旋波解的外均匀矢量场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在实均匀外矢量场
根据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践,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