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腐败透视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ang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中央巡视组公布了在第二轮巡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以前的“苍蝇式腐败”、“小官巨腐”、“身边人腐败”等不同,这次出现了“一家两制”、“山头主义”、“打干亲”、“中梗阻”等新的热词。与近年来老虎、苍蝇人人喊打的“显性腐败”相比,这些新词揭示了更加高明的“隐性腐败”问题。
  隐性腐败,是隐蔽性更强的腐败表现形式。谓之“隐性”,因为它往往在合理的面目下进行,在遵守制度的幌子下发生。谓之“腐败”,因为其本质和目标指向和显性腐败并无二致,同样是围绕钱、权等主要目标展开,甚至因为其隐性,涉及面更广,破坏性更大。
  从“一家两制”来看,它指的是一个家庭中,有人在所谓“体制内”工作,有人在所谓“体制外”工作,二者各有分工,合作密切。有人扮演大公无私的“廉洁公仆”,有人利用其影响接受利益输送,形成坚固的“钱权共生体”。“显性腐败”难免亲力亲为,而“隐性腐败”则为贪腐行为套上了“隐身衣”,增加了辨识的难度。更有甚者,将之发展为“一家两国“,一人国内翻江倒海,一人国外踩点打桩,在利益输送暗道的遮掩下,身在国内心在国外,随时准备“这边一有风吹草动,到那边继续享福”。巡视通报表明,这些“脚踏两只船”的障眼法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觉。
  而“山头主义”则是用人中的隐性腐败。它主要是指以宗派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为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這种行为古来已久。虽说在人才荐拔中应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秉公去私,唯才是用,但一些朝代颇为流行“做门生”、“递拜帖”,甚至给当权宦官“当子孙”。史载明代权监魏忠贤在势大之际,为其子孙者竟达上百人之多,形成奸党,残害忠良。魏氏被剪除后,这些人遂做“树倒猢狲散”。如今,工作招聘中的定向招录、因人设岗等也是古今山头主义的时新表现,一些事件经网络曝光后,受到了严肃处理。
  在历史上,党的领导人对各式腐败一向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20世纪90年代,当“一家两制”刚刚出现苗头,中央领导人就要求“正确处理权与钱的关系”,反对“一家两制”。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告诫各级干部:“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对一些熟人朋友和亲戚族人希望利用他的影响力“打秋风”谋利益,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令行禁止。一次,一位韶山冲的元老族人,带着乡亲们来到京城“打秋风”,把毛泽东当成皇帝,“迈出方步,准备下跪”,还说毛家人坐天下后,“这江山,我们得替你看着点”,希望建立“年号”,封官加爵,结果当然是未能如愿。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七个有之”现象,其中一些和隐性腐败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隐性腐败的本质,是在遵守既有制度表象下行腐败之实。而制度之所以会为腐败行为提供“隐身空间”,原因不外乎于,或是没有建立某种制度,或是制定的制度不科学,或是制度没有得到执行。因而,在注重法治使人“不敢腐”,加强教育使人“不想腐”的同时,建立制度,完善制度,落实制度,形成使人“不能腐”的约束机制,是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思路。
其他文献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不仅构建和维护国家的上层建筑,而且调整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曾经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几千年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长期以来,礼在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正是在礼的指导下,我们国家建立了运行良好的古典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制度;正是在礼的指导下,我们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君子、贤人,甚至圣人;正
本应该最安全的校车为什么不安全?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如果不触及影响校车安全的深层次问题,而是仅仅局限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影响校车安全的“结”就无法打开。
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我们积极实施“三德工程”、“四德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心灵工程”,即道德建设“4+1”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层落地生根。在实践中,我们体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正处于质量与速度并重发展的新阶段,须将加强城市化管理和人口服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北京作为一个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人VI高度聚集膨胀、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