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能大赛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每年在天津举行一次,至今已举办过5届。该项赛事由教育部主办,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为目的,它指明了高职教学的发展方向,是检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试金石”。回顾这五年大赛中的题目,会发现它紧跟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需求,全面地考验了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能力。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大赛特点的话,那就是创新能力。对于工作在高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下面笔者就个人的一些想法谈几点。
  1 缜密计划,赛学并进
  技能大赛全国决赛每年6月底在天津举行,大赛通知每年3月份发出,到省级选拔赛,大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省赛到国赛之间,又有大概1个月的时间。每个省要通过省赛选拔2~4支代表队参加,加上赛前选拔队员以及培训训练的时间,整个大赛几乎要经历一个学期。这么长的赛程,如何分配好正常教学与大赛培训训练的时间,制定良好缜密的培训计划就成了首要问题。
  技能大赛的比赛题目紧跟企业需求,并且每年会发生变化。比如最近一次数控机床赛项的题目是“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该题目几乎涵盖了数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所有知识点,而且比教材更系统,更有挑战性。题目贴近生产实际,而且存在许多新挑战、许多不确定性,包括了知识综合运用、操作技能考察,以及知识技能之外的诸如心理调节的能力,等等。所以说大赛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在制订计划时除了要考虑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训练内容外,应对新故障的临场应变能力也要充分考虑。
  数控机床赛项的参赛队由3名学生和3名指导教师组成,3名学生配合完成比赛,中间可以有3次请求教师口头指导的机会。制订计划时每个指导教师和学生需要有具体的分工,每天的培训训练内容以及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都要在培训计划上有具体的体现。为了不影响正常上课学习秩序,培训训练时间主要放在每天的晚自习等课余时间,平时每天3个小时,加上周6全天8个小时,一周大概有23个小时的培训训练时间。通过比赛后总结,一致认为缜密的训练学习计划是取得大赛好成绩的第一个关键要素,也是大学生应对新挑战,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数控机床是一种技术种类、含量密集型的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其中涉及多种高级、新型技术。数控机床在我国普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教学计划中设置的相关专业课也是一些比较新的课程。数控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造成了教学和生产脱节,学生毕业了不能马上上岗工作,一般都需要企业培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技能大赛成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不断地将最新的生产第一线的课题放在教师面前。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将最新的数控技术知识补充到教学中,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比较新颖的课题留给后来的学生去思考,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就组成了学生社团——数控协会。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挑战时,就是对自己潜力的发掘,还会迸发出一些新思路和新想法,继而可能创造出新的作品。有了这些学生榜样,低年级的学生就会努力追赶,他们相互赶超,在学生中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并且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不是教师催着学生学,而是学生追着榜样学,谁这一阶段表现得优秀,谁就会成为新的赶超目标。通过学生社团这种形式,以大赛题目为训练内容,学生互相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快速全面的提高。而参赛的优秀学生代表,成了大家追赶的目标。这样就达到了以赛促学的效果。
  通过技能大赛,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通过训练和比赛,大学生补充了一些新知识,找到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第二个关键要素。
  3 校企合作,互利双赢
  每年技能大赛之后,都有大量优秀企业高薪招聘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企业以此为契机与高职院校达成协议、展开校企合作、成为战略伙伴的例子也不罕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我国的企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校企合作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面向生产、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提供人才支撑。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近年来,尽管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由于这种合作涉及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切身利益,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践依然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如职业院校主导模式容易产生经费渠道单一、科技成果忽略市场价值等问题;企业主导模式往往缺乏合作的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企业有义务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这是企业作为最终用人单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应担负的义务。对于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可实行税收优惠或专项补助政策,增强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引导企业将这部分资源转向职业院校,密切双方关系,强化合作基础。
  其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学校、学生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规范,保护三方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存在成果归属、产学问题、权益分配、亏损责任、违约责任等,仅仅依靠双方协商是不现实的。参与各方应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学生在企业中发生的人身安全、费用支付等重大问题进行明文规定。
  最后,完善资金来源,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进步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只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渠道支持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深入,高校师资的科研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企业得到了急需的人才,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互利。
  4 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我国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了展现才能的舞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希望通过技能大赛的历练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企业和高职院校间形成一个双赢互利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邓建高,王敏.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6-27.
  [2]王永强,任俊.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初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221-222.
  [3]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5):77-80.
其他文献
六安市裕安区是农业大区,水稻主产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栽插意义重大。近年来,裕安区农机局已连续多年开展了杂交稻机械化栽插示范推广工作(示范的机型为手扶式四行小型插秧机
信息技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信息技术能通过声光色等方式展示英语信息,直观刺激学生的眼球,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拓宽了学习的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为更好地增强应用效果,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给教学带来巨大变化。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新课标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必要的地理素养,这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摘 要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知识与技术整合的新课程,这门课程中既充满机遇与创新,也充满挑战,在教学中知识如何整合,教育手段如何突破陈规,学生如何投入,如何让课程发展更契合课改需要等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以上困惑,从知识管理、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分析这几方面提出相关策略、方法,以期能够在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中有所帮助和突破。  关键词 通用技术课;知识管理;复杂学习;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3
1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它是学习根的水分吸收的必备知识,通过学习理解本节内容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实验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总结出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多少与外界溶液浓度大小之间的简单关系。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