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但奏无弦琴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b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及时发掘新的音乐创作形式,并利用网络工具,搜集整理非常规音乐作品,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各种新的音乐类型,寻求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新新思路。
  【关键词】广播 音乐节目 创新 音乐类型
  
  音乐类节目由于以音乐作品的欣赏性为主,在创新方面似乎有太多的限制,在2008年北京电台举办的首届“赢在创意”广播节目大赛的颁奖典礼上,参与评奖的诸多评委发出这样的感叹:从各种形式的广播节目评奖来看,娱乐节目永远走在创新的前沿,而新闻和音乐节目是最难创新的。的确,如何在不影响音乐的欣赏性的前提下有所创新,是令很多音乐节目编辑费尽心力的问题。
  
  一、广播音乐节目创新的现状
  
  广播音乐节目的形式创新,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跨文化联系上做文章;二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上做文章。如有的音乐节目编排很善于从生活细节和人文角度着眼,体现音乐与文化、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性,表现在结合一定的主题编排相关音乐,如时装与音乐、美食与音乐、咖啡与音乐、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与音乐等等,在主题音乐的特定氛围中展示人们生活、情感百态。这说明,音乐不是单纯的音符组合,应该成为传递丰富内涵的载体,使听者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现代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但不得不承认,音乐节目必须将对音乐的解读和赏析放在第一位,任何削弱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展示与欣赏的创新都未必是正确的方向。正因为有着这样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新总不能绕过对音乐素材的全方位展示,于是在音乐素材以外的狭小空间里,能够体现创意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而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新究竟是否还能有新的突破呢?
  
  二、广播音乐节目创新的探索
  
  既然音乐节目是以音乐为主体,为什么不在主体部分,即选择什么样的音乐素材上做文章呢?
   音乐的声音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种来自于人类的天然器官——嗓音,另一种来自于器乐,即人创造的器物发出的声音。而器乐,并没有限制一定是乐器发出的声音。音乐建立于特殊的音响——乐音。乐音是有规律振动的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音乐的概念也被拓展,在一些新的音乐类型中,非乐音的自然声响,如敲击、拍手声、甚至水流、人的呼叫声等等也被越来越多的纳入到音乐中。也许,这可以成为突破对音乐概念理解的思维定势、指导音乐节目创新的一个思路。
  先来关注几条文化事例:
  2005年12月,在上海商城剧院,由12名音乐家组成的维也纳第一蔬菜乐团用蔬菜制作的乐器举行了别开生面的音乐会。维也纳第一蔬菜乐团是音乐界最前卫的田园派。演奏家们用胡萝卜和黄瓜等蔬菜代替了吉他和鼓槌,这些吹打出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送到电脑,再把这些声音做后期处理形成乐曲。吹奏雕刻过的胡萝卜,敲击茄子铙,在大葱的纤维上拨弦,用欧芹和其他绿色植物发出沙沙声……一切都经由试验过的声音创造出来。乐团成员们表示:“蔬菜乐器可以演绎出独特的乐曲,这是其他乐器无可比拟的。你可以听听它们与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别,它们有时候像动物的叫声,有时候像抽象音乐。”维也纳第一蔬菜乐团的每个成员平日里都有不同的工作。他们有的是电子乐团的成员,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建筑师,也有诗人。因为大家都是蔬菜爱好者,所以就突发奇想组织了这个乐团。
   英国著名打击乐团体“STOMP”,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音响汇编成奇特而有趣的节奏,合成音乐,令人拍手叫绝!他们的组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从事音乐,后来组成乐队后,他们开始到垃圾场收集别人丢弃不用的可以用做打击乐道具的各种垃圾,他们不断练习和琢磨,准备充分后,他们开始在百老汇登台演出,大获成功,并编排出了百老汇常演不衰的音乐剧目。他们获得过多个大奖以及“艾美奖”三项提名。
  2007年10月,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的实验有机音乐作品《水乐》和《纸乐》献演上海大剧院。《水乐》是被认为是谭盾最具前卫实验性色彩的作品,它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作为重要乐器,通过半球型透明水盆、水管、舀水器、水锣、水音琴以及漂浮在水中的木制碗等50多种有关水的装置,以及控制水流速度等多种手段,让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并演奏出丰富玄妙的旋律。而在《纸乐》中,谭盾将“纸”这种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和普通的物品作为一种独奏乐器,在舞台上架起根据声响原理全新设计、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巨型纸制音乐装置,通过摩擦、摇摆、震动、撕碎、拍打、弄皱、捻弄、碰撞、挥舞、掌击、弹拨、吹口哨、旋转以及与人声共同发声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与交响乐团配合,展现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以上列举的都是一些目前世界先锋音乐中非乐器演奏的范例。这些音乐类型一经推出就大获好评。原因在于,这些音乐颠覆了人们传统观念中对音乐的认知,器乐演奏不再只是音乐厅堂里高高在上的高雅艺术,而是以从未有过的低姿态,发源于生活中的各种音响。乐音也不再只是乐器独有的美丽声线,日常用品亦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谭盾先生曾经谈到《水乐》的创作灵感,正是起源于自己赤着脚在湖南乡下做野孩子的童年,听着浏阳河畔的堂客们洗衣、洗菜、洗澡、泼水的声音。洗衣的棒槌起起落落无序的敲打在河边的青石板上,竟然能够汇集成美妙的乐音,多年以后当谭盾先生不远万里再次回到湖南乡间那些飘着音符的河边,再次追溯儿时最纯净的音乐养成教育时,不禁感叹:“音乐无处不在!”在“水乐”中,“锅碗瓢盆”被一些穿燕尾服的交响乐团演奏员捧在手里,“纸乐”则是将纸扫把、纸管和纸片作为乐器,哗哗地抖着,成为音乐。在少数“严肃”的乐评人看来,谭盾这些花招玩的是多媒体,是行为艺术,是噱头,但著名学者于丹却引用李白的诗句“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表达自己对谭盾音乐的理解,认为将没有琴弦的天籁,如水、石、纸等发出的声音入乐,才是最高级的音乐。于丹评价“他的水大音希声,在我的身体里激荡;他的纸大象无形,记载着前世今生,触摸灵魂。”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广播音乐节目的创作,是否也能够及时发掘这些新现象,并指导我们的创新呢?必须承认的一点,前面我们所列举到的一系列新的音乐样态毕竟只是一些先锋音乐家的一些数量有限的尝试,从总量上来看,它过去没有,现在不多,将来也不可能超越常规音乐作品。但是,这绝不影响它成为一支有生力量加入当代音乐创作的滚滚洪流。因此这种真正贴近生活,真正体现人们对生活无限热爱的音乐作品理所当然的应该被音乐节目编辑采集到,并形成有效的传播。另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说以往音乐作品的创造者基本上都是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的话,录音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大多数爱乐人提供了创作和传播的环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发掘大量创意新颖,令人拍案叫绝的音乐作品。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融入一定的思想,进行有机的编排。其实在这一点上,广播音乐节目编辑和谭盾在《水乐》和《纸乐》中的思路是一致的。而且,相较于音乐家创作,广播音乐节目对这一类型音乐的整理和编排,面更宽泛,形式更灵活。在一档介绍电子游戏音乐的节目中,当编辑在网络上搜集网友对《超级马里奥》这款游戏主题音乐的另类演绎时,网友天马行空的创意让人惊讶。除了各种乐器演奏的版本之外,还有用尺演奏的;用手掌挤压发出的气流声演奏的;用不同电压下电弧放电发出的不同声响演奏的;还有用可乐瓶装上不同容量的水,遥控一辆玩具小汽车,车上绑上一支铁棒一路敲击过去演奏而成的……这些音乐充分展现了人们对《超级马里奥》游戏的喜爱,以及游戏主题音乐的深入人心,听来妙趣横生。
  
  三、广播音乐节目创新的要求
  
   第一、带着艺术的心体验生活。尽管音乐节目编辑不是音乐家、不是艺术研究者,我们未必要达到艺术家那样的理论高度,但是,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家的实践技能,敏锐的发掘潜藏在我们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比如田野采风。对于音乐家而言,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采风。对于音乐节目编辑而言,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听音乐是不太可能有新的创新思路的。这里并不是否定案头工作的成效,对于常规音乐节目编排,大量的收听和比较是必须的,但是必须承认,音乐作品能够形成商品,进入流通渠道被音乐编辑采购到,或者即将形成商品,以EP的形式由唱片公司发到编辑手中,其实验性、先锋性已经大打折扣,流行性是追求的目标。因而这些素材未必适合音乐节目创新的需要。
  第二、尽可能发掘网络资源。田野采风毕竟是一项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很高的工作,音乐节目创新如果过多的依赖田野采风,既不符合广播发展的现状,也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采风得到的素材未必全都适合广播音乐节目的要求。所幸的是,我们生活在网络的时代,浩如烟海的网友播客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素材。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以更宽容的心接纳各种新的音乐类型。这是一个包容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去创造和发现新音乐。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真如。如果说禅宗将佛性投注在一切自然生命上,那么音乐也可以推广到一切普遍存在的音响上。生活中有很多“无弦之乐”,你可以说它毫无意义,也可以说它充满了意义,关键在于站的艺术立场。站在旧立场上,你可以对洛奇的《4分33秒》嗤之以鼻,认为它什么都不是,因为它充其量不过就是周围环境中的一些杂音;但站在新立场上,这些几乎让人难以忍受的杂音可以被冠以为神奇的“天籁”,甚至是一部具有哲理含义的艺术宣言,它要求所有的声音都必须有平等的机会被听见、被欣赏。而广播音乐节目创新并不是要大家都关注另类,而是去关注那些超越常规,但真正来源于生活、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艺术作品,它们是生活的“般若”,是艺术的“真如”。
  音乐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劳动中、生活中、都市里、自然界……它本就和你共生,你原本就与它共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你的听觉感性一点,更善于发现世界的美、艺术的亲和力。像于丹说的那样,我们尽可以去忘掉过去的一切而锤炼毫无先例可援的知觉力,抛弃过去留给人们的遗产去发现尚未有人梦见过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安徽音乐广播)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省级广播电视台的市级分台,辽宁广播电视台大连分台FM90.6在确定切合大连听众市场、竞争环境和自身优势的频率定位过程中,既要立足本土,体现广播媒体的地域贴近性,形成基于大连听众审美期待的的节目形态和节目特色,又要发挥省级台资源优势,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提供超越本土化的资讯信息和节目形态,打造超越本土的频率风貌和独特品质。  【关键词】本土性 地域贴近性 心理贴近性 超本土化  根据《201
广告宣传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要使广告宣传获得成功,必须研究受众的需求动机,特别是其心理性动机。所谓心理性动机就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心理因素,如求新、求美、求廉、求名、好胜、好奇等,这些因素往往决定和影响着广告的诉求方式和效果。  根据心理学家佩悌(Petty)和卡西奥普(Cacioppo)的研究成果,商品广告的目标受众对广告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基本上是通过两种路径,即边缘心理路径和中枢心理路径,其侧重
【摘要】“丁戊奇荒”是清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灾荒,作为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的《申报》对此次灾荒进行了全面报道,陈述灾情、呼吁社会各界救灾,体现了“民生关怀”意识。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灾荒报道 《申报》 民生关怀 丁戊奇荒    在中国近代灾荒史中,诸多学者对“丁戊奇荒”给予了较多关注,因为它是清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灾难。此次旱灾从1876年开始整整持续
【摘 要】由于商业门户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因此在重大国际国内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只能以具有新闻采访资格的新闻媒体稿件做为新闻源。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商业门户网站在报道中无法表达自身立场?如果可以,商业门户网站又是如何通过报道手段对此进行表达的呢?本文以新浪网对“河南洛阳性奴案”的报道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洛阳性奴案 新闻采访权 新浪网  我国对商业门户网站信息转载作了两点规定:一是转载新闻信
【摘要】大型体育赛事的开闭幕式报道几乎决定了整个活动报道的成败,《深圳特区报》对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开闭幕式的报道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交口称赞。本文具体分析了大运会开闭幕式报道中的版面布局、采访技巧、写作技巧等经验,以期为日后体育赛事报道积累经验。  【关键词】大运会 开闭幕式 版面布局 采访技巧 写作技巧  2011年8月12日——23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成功举行。这是
【摘要】从2004年起,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和“快乐女声”广受关注。2010年的选秀更名为“花儿朵朵”,由青海卫视和湖南经视共同举办。面对新的变化和竞争,节目的广告宣传势必针对具体情况有所呈现。基于产品的精神属性和市场细分的要求,节目广告针对其目标受众——大众文化中居于从属地位的、熟悉并依赖网络的年轻群体进行宣传,以期取得直接有效的广告效果。  【关键词】“花儿朵朵” 市场细分 大众文化 广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理论专著。本文通过内容分析,对该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并从少数民族新闻发展的角度做出评价。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民族新闻 少数民族    由白润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一书于2008年出版,汇集了以白润生教授为主的、来自10多个民族的50多位专家的心血。正如书中所言:“摆在读者面前的《中国少
【摘 要】身处基层的地方党报如何“走转改”?认识与做法有何不同?怎样“走”出特色?“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黄山日报社党委、编委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速行动,部署并与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在“走基层”中实现“转作风”、“改文风”。  【关键词】记者 地方媒体 走转改  一、高度重视、切实部署,迅速“走”起来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召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摘要】民调新闻是精确新闻的一个重要类别,近年来国内许多媒体特别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开始引入民调新闻,其中又以地方性报刊的民调新闻颇具特色及影响力。本文以《长江日报》的“民调新闻”版为例,运用精确新闻学理论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地方报刊民调新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调新闻 地方报刊 精确新闻 《长江日报》    一、民调新闻与精确新闻  民调新闻是民意调查新闻的简称。民意调查也称民意测验
【摘要】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本文以《合肥日报》为例,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同时,提出了平民化、民生化的新闻价值取向,对地方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突围之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地方党报 经济新闻报道 民生化 《合肥日报》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实践充分表明,新闻舆论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