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溪水》是一篇清丽灵动的写景美文。节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鸽儿的通信》。《绿天》是作者“结婚的纪念”,《鸽儿的通信》是作者新婚小别的一组通信,共14篇,《溪水》是其中的第二篇。《溪水》是回忆“我们”新婚半月后一次“由家里走到田垄上,迤逦走入松川”的野游描摹。
文章通过摹写夏秋二季溪流的三幅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心境。第一幅为“浓翠囚禁图”,这是全文的前两节,写夏天走进树林,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的溪水在林间缓缓流淌的情形。而3-12节写秋天水势浩荡、顺流而下的情形。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层次分明地描摹了两幅美图:“水戏红叶图”和“水石相斗图”。
第一幅图是沉闷孤寂的,所以没有“微笑”,无以“谈心”,眼波是“忧郁”的,声调是“忧伤”的。浓翠囚禁的溪流正是作者写信当下的心境的反映。这心境并非作者所愿。前文有述:“我的心这时候像一个小小的轻气球,虽然被一条线儿扯住了,但它总是飘飘荡荡的向天空浮着,想得个机会,挣断了线好自由自在的飞向天空里去。”这心境究其实,并非作者本性。苏雪林幼时富有男性特点,好动、爱玩,凡男孩所爱的一些玩意儿,抡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等她都爱玩,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而对同龄女孩子所喜欢的如擦脂抹粉、穿针引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尔做一两件这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人们都说:苏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称之为“野丫头”。她内向而感性,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为,不知进退、狂野不羁的本性自然不甘落寞孤单。因此,对第一幅图的刻画不是重点,不需实写,只需稍事渲染为后文铺垫张本即可。
“水戏红叶”与“水石相斗”两幅图是欢快俏丽的。秋雨之后,溪水涨了,一改夏日的沉寂苦容,焕然一新,“泼靛的波面”,“泛出彩虹似的光”,水恢复了从前的活泼和快乐”,“疾走”、“淘气”、“笑嘻嘻”地捉弄红叶。而后,许多大石阻住了水的去路,溪水“涎着脸撒娇撒痴”乞求石头,然后“娇嗔”、“拼命”、“冲突”,使得“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发出怒吼”,“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最后,溪水得胜了,“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这时的溪水,哪里只是水呀!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俏丽佳人,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苏雪林靠个人奋斗,从一个安徽太平县普通女子成为一名女师大学生,并出洋留学,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教授。其百岁人生可谓经历丰富,命途坎坷。她的求学经历、出国、婚姻、研究、写作等所作所为,真可称得上是特立独行,惊世骇俗,用“另类才女”来形容她真是一点也不过分。文如其人,加与其身最为妥帖。
苏雪林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作者的性灵与大自然神会所迸发出来的艺术火花,是从物化自然进入人化自然的升华。这源于她的艺术追求。苏雪林十分推重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袁枚。袁枚提倡诗文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在苏雪林的散文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寻常小物都透露着“性灵”之气,透露着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毫无疑问,《溪水》是这方面的一个缩影。
附苏雪林《溪水》: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面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长了几篙;早凋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枒树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地向前走着,一面还要沿途和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校出来顽玩,直到半路上,风儿偷偷儿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好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地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魔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地涎着脸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劈劈拍拍,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地怒了,不是儿戏。
谁说大石头是始终顽固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于是水安然渡过难关了。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曵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这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责任编辑刘宇帆)
文章通过摹写夏秋二季溪流的三幅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心境。第一幅为“浓翠囚禁图”,这是全文的前两节,写夏天走进树林,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的溪水在林间缓缓流淌的情形。而3-12节写秋天水势浩荡、顺流而下的情形。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层次分明地描摹了两幅美图:“水戏红叶图”和“水石相斗图”。
第一幅图是沉闷孤寂的,所以没有“微笑”,无以“谈心”,眼波是“忧郁”的,声调是“忧伤”的。浓翠囚禁的溪流正是作者写信当下的心境的反映。这心境并非作者所愿。前文有述:“我的心这时候像一个小小的轻气球,虽然被一条线儿扯住了,但它总是飘飘荡荡的向天空浮着,想得个机会,挣断了线好自由自在的飞向天空里去。”这心境究其实,并非作者本性。苏雪林幼时富有男性特点,好动、爱玩,凡男孩所爱的一些玩意儿,抡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等她都爱玩,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而对同龄女孩子所喜欢的如擦脂抹粉、穿针引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尔做一两件这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人们都说:苏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称之为“野丫头”。她内向而感性,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为,不知进退、狂野不羁的本性自然不甘落寞孤单。因此,对第一幅图的刻画不是重点,不需实写,只需稍事渲染为后文铺垫张本即可。
“水戏红叶”与“水石相斗”两幅图是欢快俏丽的。秋雨之后,溪水涨了,一改夏日的沉寂苦容,焕然一新,“泼靛的波面”,“泛出彩虹似的光”,水恢复了从前的活泼和快乐”,“疾走”、“淘气”、“笑嘻嘻”地捉弄红叶。而后,许多大石阻住了水的去路,溪水“涎着脸撒娇撒痴”乞求石头,然后“娇嗔”、“拼命”、“冲突”,使得“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发出怒吼”,“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最后,溪水得胜了,“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这时的溪水,哪里只是水呀!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俏丽佳人,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苏雪林靠个人奋斗,从一个安徽太平县普通女子成为一名女师大学生,并出洋留学,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教授。其百岁人生可谓经历丰富,命途坎坷。她的求学经历、出国、婚姻、研究、写作等所作所为,真可称得上是特立独行,惊世骇俗,用“另类才女”来形容她真是一点也不过分。文如其人,加与其身最为妥帖。
苏雪林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作者的性灵与大自然神会所迸发出来的艺术火花,是从物化自然进入人化自然的升华。这源于她的艺术追求。苏雪林十分推重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袁枚。袁枚提倡诗文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在苏雪林的散文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寻常小物都透露着“性灵”之气,透露着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毫无疑问,《溪水》是这方面的一个缩影。
附苏雪林《溪水》: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面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长了几篙;早凋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枒树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地向前走着,一面还要沿途和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校出来顽玩,直到半路上,风儿偷偷儿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好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地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魔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地涎着脸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劈劈拍拍,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地怒了,不是儿戏。
谁说大石头是始终顽固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于是水安然渡过难关了。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曵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这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