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给就业指导以科学定位和认识?本文从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入手,对提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
随着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与其相对应的高校就业指导引起了高校、教育界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调查显示:就业指导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满意程度不足两成。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强化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析。
一、准确认识就业指导的重要地位
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仅仅是高校为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获得求职的机会;广义的就业指导是指高校为学生提供增强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增强学生在择业以及职业生涯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准确定位和认识就业指导,是提升就业指导教学效果的前提。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贯穿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因此,高校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上去定位和认识就业指导,对其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工作观念缺失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基本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即事务性工作、传递招聘信息工作、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比例仅占10%~30%,仍处于较弱的地位。对就业工作的内涵理解存在局限性,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高度上来重视,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
2.课程设置单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举行讲座、分析会等教学形式上,指导内容多为就业形势的介绍、就业政策规定的解释、求职技巧培训等。对于心理咨询、职业倾向测试并对大学生提供就业建议,帮助他们确定职业意向,为将来的求职择业奠定基础等方面的工作则比较缺乏。
3.缺乏“市场意识”
大学生就业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今天的“买方市场”,就业指导却缺乏实践性环节,学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调查显示,目前有20%的学校没有专职职业规划教师,36.4%的就业指导教师所学专业与工作比较相关,且师生比、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等方面不合理。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一般在1∶200左右,而我国大多数高校此方面的比例还不足1∶500。一些就业指导老师对社会、对企业不了解,在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无法客观准确地帮助他们定位,甚至有可能给出不正确的指导。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与对策
1.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就已经开始,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对学生而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两次讲座和毕业前一阶段的突击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科学合理地依据就业指导的内容,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依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分阶段按计划针对性地设置该课程。
2.紧密联系实际,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改进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在教学内容中还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就业期望等有不同的侧重和详略。不同类别的学校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同时为学生到企业实践提供机会,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加强高校之间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经验交流,推广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3.建设稳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关键,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有资料显示,美国加州大学一个只有2000学生的分校,就业指导中的专职教师就有16人。学生的就业经常得到教授的帮助,他们的推荐能帮助约有30%的毕业生,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就业指导课师资的重要性。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队伍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加强:一是师资要有保证,要配备足量合格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并建立其职称评定体系;二是对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强化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个人素质;三是要专、兼职结合,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四是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就业指导教师搭建就业指导理论和教学研究的交流平台。
四、结语
新形势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全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全面化、实用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和扩展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亚,程燕.对大学就业指导课的再认识[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秦自强,王刚.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敏.中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5]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6]王惠燕,卢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7]马飙.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8]苏亚玲,常慧,李纠.也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设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关键词: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
随着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与其相对应的高校就业指导引起了高校、教育界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调查显示:就业指导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满意程度不足两成。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强化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析。
一、准确认识就业指导的重要地位
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仅仅是高校为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获得求职的机会;广义的就业指导是指高校为学生提供增强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增强学生在择业以及职业生涯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准确定位和认识就业指导,是提升就业指导教学效果的前提。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贯穿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因此,高校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上去定位和认识就业指导,对其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工作观念缺失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基本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即事务性工作、传递招聘信息工作、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比例仅占10%~30%,仍处于较弱的地位。对就业工作的内涵理解存在局限性,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高度上来重视,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
2.课程设置单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举行讲座、分析会等教学形式上,指导内容多为就业形势的介绍、就业政策规定的解释、求职技巧培训等。对于心理咨询、职业倾向测试并对大学生提供就业建议,帮助他们确定职业意向,为将来的求职择业奠定基础等方面的工作则比较缺乏。
3.缺乏“市场意识”
大学生就业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今天的“买方市场”,就业指导却缺乏实践性环节,学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调查显示,目前有20%的学校没有专职职业规划教师,36.4%的就业指导教师所学专业与工作比较相关,且师生比、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等方面不合理。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一般在1∶200左右,而我国大多数高校此方面的比例还不足1∶500。一些就业指导老师对社会、对企业不了解,在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无法客观准确地帮助他们定位,甚至有可能给出不正确的指导。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与对策
1.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就已经开始,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对学生而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两次讲座和毕业前一阶段的突击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科学合理地依据就业指导的内容,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依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分阶段按计划针对性地设置该课程。
2.紧密联系实际,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改进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在教学内容中还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就业期望等有不同的侧重和详略。不同类别的学校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同时为学生到企业实践提供机会,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加强高校之间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经验交流,推广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3.建设稳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关键,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有资料显示,美国加州大学一个只有2000学生的分校,就业指导中的专职教师就有16人。学生的就业经常得到教授的帮助,他们的推荐能帮助约有30%的毕业生,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就业指导课师资的重要性。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队伍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加强:一是师资要有保证,要配备足量合格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并建立其职称评定体系;二是对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强化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个人素质;三是要专、兼职结合,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四是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就业指导教师搭建就业指导理论和教学研究的交流平台。
四、结语
新形势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全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全面化、实用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和扩展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亚,程燕.对大学就业指导课的再认识[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秦自强,王刚.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敏.中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5]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6]王惠燕,卢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7]马飙.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8]苏亚玲,常慧,李纠.也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设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