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多,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工作的转移而奔波,心灵因为思维的无所适从而流浪,这样的边缘位置,造成了这些孩子自卑抑郁、莽撞粗鲁、消极散漫、人格扭曲等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正逐步成为城市学校教育的一个难题,其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直接表现为自卑无斗志,进而自暴自弃
案例实录:女生朱某某,12岁,与父亲一起住在临时租来的房子里。父亲以卖菜为业,每天早上4点起床去批发蔬菜,5点回到家里,把孩子叫醒帮忙整理蔬菜。朱某某总是忙到7点多,有时连饭都不吃,就来到学校,课堂上不发言、不开心、经常睡觉。刚入学时,作业偶尔交几次,老师多次催促、开导,都少见成效,后来干脆不交作业,课桌成了放置脑袋的床。前几天再找她做工作的时候,她揉搓着衣角,吭哧了半天,终于说出一句话:“老师,我很笨,我真的学不会。”
心理分析: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自卑感在农民工子女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容易使学生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性格和心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作用。
对策探究:运用成功教育,培养学生自信。像朱某某这样的情况班上有很多,屡次的失败使他们丧失了爬起来的勇气,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细节中注意观察,对他们的行为以表扬为主、扬抑结合。只要发现进步,都要及时鼓励,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真正感觉到:“我能行!”
二、“励志”的理想奋斗意识薄弱,缺少奋斗目标,没有学习动力
案例实录:男同学李某,父亲做司机搞运输,早出晚归常不在家,李某被托付给同村的一个邻居照顾,经常上学迟到,课余时间泡网吧,总见其神情沮丧,表情漠然,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当我问他未来想干什么的时候,他先是发呆,后带着不屑的表情冷冷地回答:“我爸那辆车早晚是我的。”我又问:“等不到你毕业,你爸的车就该报废了,你咋办?”该生不语。
心理分析: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受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往往缺少远大的理想做指引,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玩物丧志,无事生非,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他们一致的想法是:等我长大一点就去打工,去赚钱!
对策探究:正确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树立远大的志向。中学时代是学生学知识、长本事的重要时期,励志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精神的支点,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奋斗目标的缺失而无所事事、迷茫空虚。有了远大的志向,孩子会自觉增强自律意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广泛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最终成为有用之人。
三、个性封闭、自私,是非观念淡漠,缺少集体荣誉感,没有正确的交友原则,人际关系紧张
案例实录:女生张某某,经常迟到,致使班上的集体分被扣,几经教育,总不见有多大起色。她对班集体的荣誉漠不关心,很少和班上其他同学交流,多数同学不喜欢她。她上课在同桌头上贴透明胶,被同桌吵了以后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课外时间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父母多次打电话问其下落,问题很多。
心理分析:像张某某这样的女孩子,在我们班可能是个案,但我想,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这里所反映的应该不会只是少数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他们远离家乡,在接受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人呵护。但是父母们为了生活忙于奔波,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行为上的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脱离了集体的温暖和纪律的约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有时甚至想寻找一些小刺激。
对策探究:组织集体活动,用集体的力量温暖流浪的心灵。农民工子女的此类心理障碍,多是由于生活环境造成,疏通他们的此类障碍,要从营造和谐宽松、民主诚信的环境入手。我曾尝试过利用或组织一些集体活动,示意班上的城市学生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回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感受和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维护班集体荣誉的意识,效果良好。
四、法律意识淡薄,讲义气,爱冲动,不理智,缺乏自控能力,行为偏激,不计后果
案例实录:李某,男,13岁,性情执拗,呆板少变通,军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很难按时完成,常与老师顶撞,与外班学生打架,甚至纠集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到处惹是生非,父母没有办法,老师说教更有难度。
心理分析: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许多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这跟家庭教育不无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教育观念都会对农民工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放纵式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容易使他们养成散漫、毫无约束的个性,使其不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克制,常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不满,容易与人结怨。他们对压力的应付能力不强,一般的反应都是直接而剧烈的,也是危险性最大的,家长和教师稍有疏忽,就容易产生各种突发事件。
对策探究:构建互动氛围,体现教育公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农民工子女心理上最大的障碍是都市和乡村的差距。要使农民工子女真正平等地接受教育,还需要建立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让他们平等参与活动,创造社会舆论的平等环境。农民工子女因为经常流动而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并考虑给予特殊的照顾,以达到教育过程的平等。
受市场化影响,原本较为公平的义务教育资源现已发生严重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和谐。刚刚踏入都市的农民工子女,缺少认同感、归属感,更需要爱的指引和矫正,而我们也只有用自己“大爱无疆”的胸怀,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温暖和呵护,才能拨正教育和谐的天平。
(责 编 再 澜)
一、自我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直接表现为自卑无斗志,进而自暴自弃
案例实录:女生朱某某,12岁,与父亲一起住在临时租来的房子里。父亲以卖菜为业,每天早上4点起床去批发蔬菜,5点回到家里,把孩子叫醒帮忙整理蔬菜。朱某某总是忙到7点多,有时连饭都不吃,就来到学校,课堂上不发言、不开心、经常睡觉。刚入学时,作业偶尔交几次,老师多次催促、开导,都少见成效,后来干脆不交作业,课桌成了放置脑袋的床。前几天再找她做工作的时候,她揉搓着衣角,吭哧了半天,终于说出一句话:“老师,我很笨,我真的学不会。”
心理分析: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自卑感在农民工子女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容易使学生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性格和心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作用。
对策探究:运用成功教育,培养学生自信。像朱某某这样的情况班上有很多,屡次的失败使他们丧失了爬起来的勇气,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细节中注意观察,对他们的行为以表扬为主、扬抑结合。只要发现进步,都要及时鼓励,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真正感觉到:“我能行!”
二、“励志”的理想奋斗意识薄弱,缺少奋斗目标,没有学习动力
案例实录:男同学李某,父亲做司机搞运输,早出晚归常不在家,李某被托付给同村的一个邻居照顾,经常上学迟到,课余时间泡网吧,总见其神情沮丧,表情漠然,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当我问他未来想干什么的时候,他先是发呆,后带着不屑的表情冷冷地回答:“我爸那辆车早晚是我的。”我又问:“等不到你毕业,你爸的车就该报废了,你咋办?”该生不语。
心理分析: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受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往往缺少远大的理想做指引,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玩物丧志,无事生非,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他们一致的想法是:等我长大一点就去打工,去赚钱!
对策探究:正确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树立远大的志向。中学时代是学生学知识、长本事的重要时期,励志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精神的支点,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奋斗目标的缺失而无所事事、迷茫空虚。有了远大的志向,孩子会自觉增强自律意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广泛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最终成为有用之人。
三、个性封闭、自私,是非观念淡漠,缺少集体荣誉感,没有正确的交友原则,人际关系紧张
案例实录:女生张某某,经常迟到,致使班上的集体分被扣,几经教育,总不见有多大起色。她对班集体的荣誉漠不关心,很少和班上其他同学交流,多数同学不喜欢她。她上课在同桌头上贴透明胶,被同桌吵了以后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课外时间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父母多次打电话问其下落,问题很多。
心理分析:像张某某这样的女孩子,在我们班可能是个案,但我想,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这里所反映的应该不会只是少数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他们远离家乡,在接受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人呵护。但是父母们为了生活忙于奔波,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行为上的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脱离了集体的温暖和纪律的约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有时甚至想寻找一些小刺激。
对策探究:组织集体活动,用集体的力量温暖流浪的心灵。农民工子女的此类心理障碍,多是由于生活环境造成,疏通他们的此类障碍,要从营造和谐宽松、民主诚信的环境入手。我曾尝试过利用或组织一些集体活动,示意班上的城市学生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回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感受和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维护班集体荣誉的意识,效果良好。
四、法律意识淡薄,讲义气,爱冲动,不理智,缺乏自控能力,行为偏激,不计后果
案例实录:李某,男,13岁,性情执拗,呆板少变通,军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很难按时完成,常与老师顶撞,与外班学生打架,甚至纠集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到处惹是生非,父母没有办法,老师说教更有难度。
心理分析: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许多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这跟家庭教育不无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教育观念都会对农民工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放纵式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容易使他们养成散漫、毫无约束的个性,使其不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克制,常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不满,容易与人结怨。他们对压力的应付能力不强,一般的反应都是直接而剧烈的,也是危险性最大的,家长和教师稍有疏忽,就容易产生各种突发事件。
对策探究:构建互动氛围,体现教育公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农民工子女心理上最大的障碍是都市和乡村的差距。要使农民工子女真正平等地接受教育,还需要建立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让他们平等参与活动,创造社会舆论的平等环境。农民工子女因为经常流动而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并考虑给予特殊的照顾,以达到教育过程的平等。
受市场化影响,原本较为公平的义务教育资源现已发生严重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和谐。刚刚踏入都市的农民工子女,缺少认同感、归属感,更需要爱的指引和矫正,而我们也只有用自己“大爱无疆”的胸怀,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温暖和呵护,才能拨正教育和谐的天平。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