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性与天道”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qi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乃是基于对形上天道的内在认知,结合现实中具体的人性和社会历史环境所制定的。儒家的道统论正是人类道德的终极本原,惟有接续并弘扬我们民族这个曾经一度断裂的精神传统,当前的道德建设方不致著于空虚不实,针对孔子的性与天道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孔子;《论语》;性与天道
  西周末年由于天帝权威的失落,礼崩乐坏,纲纪废弛,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以天、帝为形上价值根源的道德信仰。儒学宗师孔子应时而出,通过对以天、帝为至善道德本原的三代宗教观念进行创造性的人文转化,将“天”演绎为“天道”,从“德”中衍生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确立了以“性与天道”本原一体为形上基础和核心原则的儒学价值信仰体系。
  《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性与天道”一语,确立了儒学形上道德信仰和教化、纲纪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基石,成为中国古典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后世儒家关于人类道德本原的探索与阐释,多沿循这一理论思路发挥展开。
  但是关于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论语》中孔子并未深入说明阐发。后子思《中庸》开篇一句对此展开论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李景林师明确指出:这组命题实即孔子“性与天道”的问题,它“极简练地概括了先秦儒家性命天道思想的架构”。[1]孟子的说法则更明确:“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尽心知性以知天”一语,不仅鲜明点出了性与天(天道)的关系,并且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了心、性之于天道的认识功能与价值。
  心、性是如何“知”天道的呢?对此荀子有个非常精彩的解释:“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解蔽》)再参之以《易传》中的话,我们更可明了此义:“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人的心灵只有在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虚静状态下,才能感知、认识形上天道。由此言之静、寂,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论语》、《易传》中所言“静”之修养内涵:“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传·彖辞》)“通”字乃指心灵与天道之间的打通为一、无滞无隔的境界,是一种心灵遮蔽状态的打破还原,此亦即荀子“解蔽”所要达到的目的。明儒薛瑄临终诗曰:“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2]短短两句极好地阐明了这一点,且亦透显了以性天打通作为儒者一生为学最高成就的价值追求。
  结合上言,我们再看前述子贡所言闻性与天道之“闻”字,其与前一个“闻”字有所不同,当非耳目感官听闻之感性认知,而是言指心灵对形上天道的内在体认证悟之理性直觉,与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之“闻”字同义。后文天祥晚年狱中悟道后诗曰“朝闻夕死吾何恨,坐把春秋子细论”一句即是例证。这种“闻”与荀子的“虚静”之心“知”、孟子“心官”之“思”皆是一种理性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在中国古代的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岱年先生便认为:“中国哲学中,讲直觉的最多。”“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是后来直觉法之渊源。”[3]
  “性与天道”既然存在对应感通的内在联系,其各自内涵究竟为何呢?明儒王阳明有一个很好的说法,叫做“心之本体”与“天之本体”,并且他以良知概念统合心性天道,如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即天道”、“心之本体则性也”。[4]依王说“性与天道”皆指其各自本体而言,而本体即本真实存状态。我们再看孟荀说法,孟子曰:“萬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荀子曰:“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孟荀二人所讲的“万物”并不能为人感官所直接感知,须经反身而诚的理性直观、在心灵“大清明”的虚静境界中方能敞开呈显并为个体所认知。这种显现,《中庸》称为“显乎微”、“微之显”。可见这里的万物显然指其实存本体而言,如同德国康德所讲的与现象相对立的物自体。将孟荀的看法与王说互证,可知孔子“性与天道”当指其各自的本真实存,即是“心之本体”与“天之本体”。
  具体而言,作为道之第一本义的“天道”,指宇宙万物的形上本体之本真实存及其运行规律。盖万物皆有实存与属性,故天道亦兼具本体与规则义。在孔子那里“天”亦有本体的含义,只是尚有宗教观念的成分,而“天道”乃为一人文化概念。关于“性”,孟子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所在,声称:“放其良心者……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告子上》)王阳明则将其称为“真我”、“真吾”,意思是真实的自我。西哲那句有名的“认识你自己”正是指儒家的性、心本体而言。如此我们可以理解,“性与天道”四字为何在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其体现了中国古圣先贤对宇宙本真与人生真实的不懈追求。
  但心性对天道本体的超越把握并非仅是单纯主观的内在体验,从根本而言,其所走的乃是一条如现代新儒家所言“道德的形上学”之进路,即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来实现内在超越。孔子讲“仁者静”,在“静”之前他强调“仁”的主观道德修养,把心性修养和虚静体认相辅统合。后世儒家对此皆非常重视,《中庸》云:“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把尊德性视为把握“峻极于天”、“极高明”的宇宙本体的先决条件和必由径路。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将“反身而诚”的内求工夫与“强恕行仁”的道德修为相结合,准确地概括了这一内在超越的价值实现方式。北宋程颢言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5],强调这种心灵与天地万物通而无蔽的天人合一境界惟“仁者”方能真正实现和内在拥有。相反,一个不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甚至修养工夫不够深、境界层次有限的人,其心灵为私欲所遮蔽,与天地万物之间隔而不通,则绝不可能实现形上天道的体认和把握。《中庸》讲“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即是此意。   当个体经由长期的道德修养历程,一旦心灵打破遮蔽状态而向天地万物敞开,其不仅切实体认到宇宙本真,而且会深刻认识自我与人生之真实。此时“人性善”的道德价值便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认知,不再是外在的道德他律,而是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道德之于人不再是一种教条的概念与形式化的说教,而成为具有形上根基的价值信仰,是真正的有“道”之德。所以中国古人讲“大德”、“懿德”、“明德”、“天德”等,皆是着眼于此处。
  由此可见道德是存在着层次差异的,儒学讲的道德乃是一种基于天道体认的形上之德,而非只如后世所教条化的伦理纲常。黑格尔指出:“所谓道德,乃是一种比伦常更高的意识形态。”[6]“道德将反思与伦理结合,它要去认识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伦理是朴素的,与反思结合的伦理才是道德。”[7]便是清醒地认识到伦理纲常的局限和道德的真正价值。孔子讲“仁者必有勇”,便是指一种基于形上境界的德性之勇,而非西方伦理学所讲公民之勇敢。德性之勇是一种“虽千人逆之吾往也”的大勇,公民的勇敢是因为渴望荣誉、担心舆论谴责的行为。
  儒家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乃是基于对形上天道的内在认知,结合现实中具体的人性和社会历史环境所制定的。人类若丧失了对天道的敬畏,则道德便抽空了价值信仰的基础,沦为形式化的教条规范而无助于社会人心。孟子讲:“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源者如是。”(《孟子·离娄下》)儒家的道统论正是人类道德的终极本原,惟有接续并弘扬我们民族这个曾经一度断裂的精神传統,当前的道德建设方不致著于空虚不实。
  参考文献
  [1]李景林.教养的本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10,182、185.
  [2]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七).河东学案(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0.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530,558.
  [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1,267,971.
  [5]程颢、程颐.二程集.程氏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17.
  [6][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8.
  [7][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3.
  作者简介:李海鹏,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介绍了当模拟量输入波动比较大时通过PLC程序中的运算指令对模拟量的稳定性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只使用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公式,计算比较简单,占用系统内存小,基本不影响程序运行时间。  关键词:模拟量波动;算法处理;数学运算  目前汽车制造行业使用的压装类设备基本配备压力及位移传感器以便对压装过程进行状态监控和控制。常用的模拟量信号有-10V~10V,-5V~5V,0~10V,0~5V,0~
摘 要:插补是数控雕刻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数控系统的NURBSS曲线插补技术是基于PC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关键技术之一。硬件插补的基本特征是每次只能输出一个电压脉冲,使刀具相对工作台产生一个脉冲当量的长度单位,近年来,以NURBS部描述的自由曲线曲面造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NURBS不仅能精确统一地表示标准解析曲线和自由曲线,而且它的控制能力也十分强大、灵活。  关键词:插补技术;NUR
摘 要:Q345R钢是典型压力容器用钢。本文通过对预裂纹下Q345钢在低温下的动态断裂韧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低温条件下,无预裂纹的标准夏比试件要比预裂纹的夏比试件的动态断裂韧性关系:无预裂纹的标准夏比冲击试件要比预裂纹的夏比冲击试件的动态断裂韧性偏高且约为无预裂纹标准夏比试件的2.4倍。本文结论可推广到其他脆性材料的情况。  关键词:动态断裂韧性;预裂纹;示波冲击试验;低温;Q235钢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