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文短评是2009年以来福建省高考新增题型,主要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阐述,能力层级为E。本文针对该题型的特点进行分析,立足教学实际,初步概括了该题的基本答题思路、方法与技巧,以期对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福建高考;时文短评;答题思路
时文短评,就是针对时事、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述形式。纵观福建高考,时文短评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单一材料型、内容相近的多材料比较型、内容相反的多材料比较型。包括两小题:第一题是概括主要信息;第二题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评述,答题要求是对材料的内容、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表达观点、看法,或依据材料写一则短评,并要求考生答题时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
总结09年来高考时文短评题的答题内容,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开宗明义,观点鲜明。由于要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时评要做到开宗明义,观点态度鲜明。第二,准确客观,说服力强。时评选取的论据一定要做到准确,能够真实地反映论点,有力地支持论点,具有典型性、客观性。第三,脉络清晰,逻辑严谨。短短的150字左右的时评,要做到有观点、有论据、有概括、有阐述,能调动、激发、感染读者,这就必须要有清晰的脉络、严谨的逻辑。第四、简洁明了,语言精炼。时评的目的在于发表见解、主张、看法,或者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缜密,讲求逻辑,语言朴素、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建议可采取如下答题思路、方法与技巧来较好地破解此题:
一、概括主要信息题的答题思路
第一,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就是记叙的要素。或通读全部材料(语段),弄清(语段)材料的说明对象。
第二,概括归纳。即在通读的基础上,准确切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或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即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作用、功能等。
第三,提炼筛选。即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或分析材料(语段)共涉及哪些方面,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
第四,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的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二、时文短评答题方法和步骤
第一,读懂材料,寻找联系。要作评述,首先得读懂材料,了解材料的有关背景,熟悉其主要事件及相关细节,理清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材料所阐述的特定现象或事件的本质,才能在评述时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分析意图,表明观点。每则时文材料都是作者针对某个或某类社会现象表明自己观点的载体,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意图,或赞扬或批评我们在阅读、分析材料过程中必须体察作者对这一现象或事件态度或意图,然后我们根据自己对这一现象或事件的认识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第三,选好角度,巧妙立意。明晰材料意图后,就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要求语言简洁,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切忌分散。立意力求新巧,可依据材料从正面肯定,也可以从反面否定,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还可以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但要主要不能自相矛盾。做到态度明确,观点正确,是非分明,激浊扬清,激人奋进。特别要主意,如果题干有要求,请针对其中的一种谈谈你的看法,那只能择取一种或从正面肯定,或从反面否定,不可二者皆谈。观点最好在开头。
第四,选择论据,深入论证。论据来源的主渠道是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要紧扣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评价,深入思考。由现象到本质,抓住问题的实质,要评得有理,以理服人,发人深省。也可另举恰当实例佐证,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论证的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主要方法有:例证法、引用法、喻证法、比较法等。驳论,是指反驳某种错误的观点,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宣传真理。可以驳论点,即直接驳斥其观点错误;可以驳论据,即直接揭穿对方论据的虚假或不足;可以驳论证,即直接分析对方论证方法不合逻辑。驳论是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五,精心谋篇,语言有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方式择取恰当后,就要谋篇布局,做到机构严谨,言而有序。常见的有六种结构方法:①归纳法,即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逐步论述,归纳总结出论点;②证明法,即紧扣观点,运用论据直接证明;③并列法,即围绕观点,从不同侧面论述;④递进法,即逐层分析,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剥笋,水到渠成。对比法,即围绕观点,通过对事物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与另一事物的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⑥正反法,即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进行论述,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对比,是非曲直,昭然若揭。
第六,简练表达,可作小结。为使评述有理有据,生动感人,就要使用简明准确、富有哲理、嚴肃生动、质朴优美、庄重活泼的语言,努力使评述写得绘声绘色、幽默犀利。选用句式,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寓庄于谐,情理交融,错落有致,波澜迭起,讲究修辞,通情达理。另外,出于结构完整的需要,在结尾部分我们还可以作小结,或者根据具体题目要求提出解决方法或建议。最后,根据题目字数要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准确、精美的表达。
下面,就以2009年福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卷“时文短评”题为例进行说明。
材料一: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其中第(1)题考查压宿语段。本小题以概括材料内容为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筛选与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需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对象是“中小学师生”。共同话题是:“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现象的不同看法。”然后可得出“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有不同看法”的答案。最后要验证所写的答案是不是一个主谓句。
第(2)题是时文短评题,是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的方法和步骤:①读懂材料,寻找联系。通过分析两则材料,找出两则材料的中心问题是“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现象”。②分析意图,表明观点。从材料中可看出试题的意图是“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③选好角度,巧妙立意。明确观点后,可以从正面肯定,提炼出观点“在中小学校园里可以使用手机,但不能影响工作、学习”或结合材料一中的“禁止”一词提炼出观点“用行政手段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决定太过僵化”。也可从反面否定,提炼出观点“中小学校园内不应该使用手机”。④选择论据,深入论证。论据的主渠道是材料,围绕中心话题“该不该使用手机”加以拓展评述。在论述中,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的利弊、意义、影响应该成为作证观点的重点。⑤精心谋篇,语言有序。可采用并列法、递进法、正反对比法等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述。⑥简练表达,可作小结。即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作小结。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完成此题。
此外,在答题中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全文没有观点、大量搬用原材料,或没有分析、说理不透,或观点偏激、强词夺理,或调理不清、语无伦次以及字数严重超标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福建09高考时文短评考题指导
[3]《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关键词:福建高考;时文短评;答题思路
时文短评,就是针对时事、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述形式。纵观福建高考,时文短评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单一材料型、内容相近的多材料比较型、内容相反的多材料比较型。包括两小题:第一题是概括主要信息;第二题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评述,答题要求是对材料的内容、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表达观点、看法,或依据材料写一则短评,并要求考生答题时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
总结09年来高考时文短评题的答题内容,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开宗明义,观点鲜明。由于要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时评要做到开宗明义,观点态度鲜明。第二,准确客观,说服力强。时评选取的论据一定要做到准确,能够真实地反映论点,有力地支持论点,具有典型性、客观性。第三,脉络清晰,逻辑严谨。短短的150字左右的时评,要做到有观点、有论据、有概括、有阐述,能调动、激发、感染读者,这就必须要有清晰的脉络、严谨的逻辑。第四、简洁明了,语言精炼。时评的目的在于发表见解、主张、看法,或者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缜密,讲求逻辑,语言朴素、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建议可采取如下答题思路、方法与技巧来较好地破解此题:
一、概括主要信息题的答题思路
第一,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就是记叙的要素。或通读全部材料(语段),弄清(语段)材料的说明对象。
第二,概括归纳。即在通读的基础上,准确切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或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即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作用、功能等。
第三,提炼筛选。即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或分析材料(语段)共涉及哪些方面,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
第四,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的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二、时文短评答题方法和步骤
第一,读懂材料,寻找联系。要作评述,首先得读懂材料,了解材料的有关背景,熟悉其主要事件及相关细节,理清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材料所阐述的特定现象或事件的本质,才能在评述时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分析意图,表明观点。每则时文材料都是作者针对某个或某类社会现象表明自己观点的载体,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意图,或赞扬或批评我们在阅读、分析材料过程中必须体察作者对这一现象或事件态度或意图,然后我们根据自己对这一现象或事件的认识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第三,选好角度,巧妙立意。明晰材料意图后,就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要求语言简洁,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切忌分散。立意力求新巧,可依据材料从正面肯定,也可以从反面否定,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还可以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但要主要不能自相矛盾。做到态度明确,观点正确,是非分明,激浊扬清,激人奋进。特别要主意,如果题干有要求,请针对其中的一种谈谈你的看法,那只能择取一种或从正面肯定,或从反面否定,不可二者皆谈。观点最好在开头。
第四,选择论据,深入论证。论据来源的主渠道是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要紧扣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评价,深入思考。由现象到本质,抓住问题的实质,要评得有理,以理服人,发人深省。也可另举恰当实例佐证,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论证的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主要方法有:例证法、引用法、喻证法、比较法等。驳论,是指反驳某种错误的观点,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宣传真理。可以驳论点,即直接驳斥其观点错误;可以驳论据,即直接揭穿对方论据的虚假或不足;可以驳论证,即直接分析对方论证方法不合逻辑。驳论是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五,精心谋篇,语言有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方式择取恰当后,就要谋篇布局,做到机构严谨,言而有序。常见的有六种结构方法:①归纳法,即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逐步论述,归纳总结出论点;②证明法,即紧扣观点,运用论据直接证明;③并列法,即围绕观点,从不同侧面论述;④递进法,即逐层分析,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剥笋,水到渠成。对比法,即围绕观点,通过对事物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与另一事物的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⑥正反法,即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进行论述,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对比,是非曲直,昭然若揭。
第六,简练表达,可作小结。为使评述有理有据,生动感人,就要使用简明准确、富有哲理、嚴肃生动、质朴优美、庄重活泼的语言,努力使评述写得绘声绘色、幽默犀利。选用句式,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寓庄于谐,情理交融,错落有致,波澜迭起,讲究修辞,通情达理。另外,出于结构完整的需要,在结尾部分我们还可以作小结,或者根据具体题目要求提出解决方法或建议。最后,根据题目字数要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准确、精美的表达。
下面,就以2009年福建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卷“时文短评”题为例进行说明。
材料一: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其中第(1)题考查压宿语段。本小题以概括材料内容为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筛选与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需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对象是“中小学师生”。共同话题是:“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现象的不同看法。”然后可得出“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有不同看法”的答案。最后要验证所写的答案是不是一个主谓句。
第(2)题是时文短评题,是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的方法和步骤:①读懂材料,寻找联系。通过分析两则材料,找出两则材料的中心问题是“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现象”。②分析意图,表明观点。从材料中可看出试题的意图是“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③选好角度,巧妙立意。明确观点后,可以从正面肯定,提炼出观点“在中小学校园里可以使用手机,但不能影响工作、学习”或结合材料一中的“禁止”一词提炼出观点“用行政手段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决定太过僵化”。也可从反面否定,提炼出观点“中小学校园内不应该使用手机”。④选择论据,深入论证。论据的主渠道是材料,围绕中心话题“该不该使用手机”加以拓展评述。在论述中,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的利弊、意义、影响应该成为作证观点的重点。⑤精心谋篇,语言有序。可采用并列法、递进法、正反对比法等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述。⑥简练表达,可作小结。即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作小结。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完成此题。
此外,在答题中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全文没有观点、大量搬用原材料,或没有分析、说理不透,或观点偏激、强词夺理,或调理不清、语无伦次以及字数严重超标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福建09高考时文短评考题指导
[3]《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语言文字运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