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理论的搜集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鉴赏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强调鉴赏学研究,其目的不应只限于为文艺批评增加活力,而应把鉴赏看作是从美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研究文艺消费规律的一门边缘性学科。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鉴赏文存》(龙协涛编)一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以来对鉴赏学研究的忽视和怠慢。诚如王朝闻先生在书的代序里所说,《鉴赏文存》“预示着未来的新收获”。
  《鉴赏文存》荟萃了五四以来诸多名家谈鉴赏理论的重要文章。其中不少文章所谈及的鉴赏学理论问题,具有权威性的理论价值和不容忽略的代表性,建立起了一个鉴赏学理论的构架。一些文章,孤立地读或许不大能看清其理论价值,然而一旦由编者总汇成书,就构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些富于个性的理论阐述,也就愈发引人注目了。
  全书在编排方面颇具匠心。编者打破了通常的按时代和作者顺序简单罗列文章的惯例,根据鉴赏学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内在逻辑编排成:一、什么叫鉴赏?它与创作、批评、研究的关系;二、鉴赏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三、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三辑。这样的编排,对读者形成系统的鉴赏学理论的知识结构是大有裨益的。编者在编后记里直述这样编选排列的目的是:“使读者不但能从单篇文章中获得教益,而且通观全书后,对整个鉴赏理论问题又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对五四以来一些重要鉴赏观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又有一个历史的了解。”前一个目的,可望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五四以来一些重要鉴赏观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又有一个历史的了解,”这一目的,恐怕由于上述的编排,反而不易达到了。
  本书三个专辑的编排,都能符合标题所限定的内容特点。第一辑里,编者采用循序渐进而又有所侧重的方法选文。譬如在鉴赏与批评、研究的关系问题上,编者收入文章就相对多些。这方面权威性的文章,当首推毛星的《形象、感受和批评》和朱光潜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其它如钱歌川的《什么是鉴赏的批评》也很具特色,读者对文中的观点,或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必完全苟同,但它所独有的那种深刻的启发价值,却是不容抹杀的。文艺鉴赏,是人们对鉴赏对象(主要是文学和艺术)的感受、体验、品鉴和艺术再创造,是一种积极的渗透着审美意识和情感享受的精神活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它又表现为一种认识活动的循环过程。其中的理性色彩是显而易见的,但问题是如何看待它。这种理性色彩是否构成了文艺鉴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它在文艺鉴赏活动中的地位怎样?过于强调它对文艺鉴赏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是不是恰当?这些问题都可从《什么是鉴赏的批评》一文中得到某些意味深长的启发。第二辑里,编者挖掘出了一些论及了鉴赏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但长期被束之高阁的重要文章。如鉴赏学理论中的直觉说,由于人们历来贬斥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直觉主义,故对直觉说的价值长期以来认识不足。收入本辑的朱光潜先生的《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一文,则对直觉说作了清澈而透辟的阐释,指出文艺鉴赏的真谛“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它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这是从美学意义上对鉴赏学理论中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所作的论断。目前出版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中,有的把鉴赏学理论中的直觉说,例列在谬说存照的位置上,所以重阅朱先生的旧文,是应该能起到拓展人们的思路的作用的。再如,鉴赏学理论中的移情说,这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为人们所漠然视之的重要问题。朱光潜先生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文就谈到了它,不过朱先生似乎并未很明确地把“移情作用”与文艺鉴赏当成一个理论问题来阐述,故还不能称之为专论。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移情说类似于我们的通感说。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的《通感》问世,但又把着眼点放在修辞学上。直到近年,才有人从鉴赏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出发,自觉地用理论语言概括了通感与文艺鉴赏的关系,如金开诚的《通感与艺术欣赏答问》和李丕显的《谈“移情”与“共鸣”》。这两篇文章同谈鉴赏学理论中的移情或通感问题,而观点则不尽相同,却又都能自圆其说。对比来看,定会获益。第三辑将一些论述鉴赏力问题的通论性质的文章置于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的文章,诸如俞平伯的《略谈诗词的欣赏》和杨晦的《怎样阅读世界文学名著》等,则都是就某一专题而论的,有其专门性。此两部分文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鉴赏文存》,龙协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第一版,2.05元)
其他文献
既熟悉又陌生    作为中国人,大概很少人不知道香港。一个中国儿童,从初识之无、认字明理之日起,就耳熟能详地听到关于英国用鸦片和炮舰轰开中国大门,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开五口的故事。正是从此时起,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掀开了近代史的第一页。  香港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在这里,自然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虽然在鸦片战争后,它从中国的版图疆域中分割出去
“现代化”是我们时代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一个“兴奋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西里尔·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是一本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力作。布莱克重视现代化的起始条件和过程因素,因而他从比较近代史入手,把民族国家和政治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和中心课题,通过比较求得对人类整体发展进程的一般看法。他运用比较方法的一个主要立论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影响到全人类,
“四化”路上,“科学”的声名特佳。殊不知科学殿堂的入口处便是地狱之门;无尽延伸的科学道路上,会出现种种伪迹。有的伪迹来源于愚昧顽固,有的来自卑劣的个人功利目的,有的来自政治与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当然也有的是来自当时不可能具备的认识水平……干这种丑事的,有愚昧的帝王,无赖的学阀、小丑和骗子,也有政治恶棍,当然,也有干蠢事的著名科学家。  樊洪业著《科学业迹的辨伪》(上海人民版),精心剔出了这些科学成
关于《现代文艺》的回忆    一九三九年八、九月间,正当震惊一时的“平江惨案”爆发以后,我从湘西南东走浙东,在自己家乡小住了一阵,于当年年底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去主编一个文艺性月刊,它就是一九四○年四月创刊的《现代文艺》。  出版这个刊物的,是一个由国民党省政府官办的改进出版社。不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况和当地特殊的政治环境的人,也许会惊讶于官办的出版社为什么要来出版这样一个文艺刊物。原来担任省政府主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教育中要以人为本,直面人的心理内在层面,回归人的生命本体,顺应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直指“生命的体悟”,以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真正的教育智慧就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对两者沟通的体悟的基础上。”重视在教育中挖掘和展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生命的尊严与欢乐,这是叶澜“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我国较早开展心理
一九九六年,在凯洛格基金会的支持下,美国重要的二十五所州立大学校长创建了“赠地大学与国家未来凯洛格委员会”(简称“凯洛格委员会”)。在创建典礼上,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对变革负责》的报告。其中一段话颇意味深长:“大学再也不能漠视让它们身处险境中的变化环境,如果依旧视之为与身边世界越来越不相干、仅仅满足兴趣与好奇的场所,它们就如同恐龙,正冒着成为文化性质的侏罗纪公园中展品的危险。高等教育已经不能承受这种
关于我是哪一年离开人世的,我自己也已记得不大清楚了。只依稀还记得仿佛是在公历一一二三年的一天,人们为我盖好了棺材,将我悄悄地埋葬了。我的灵魂化做了一片云,悠游于无垠的蓝空,让那无用的遗骸化成淤泥。  噢,命运常常是这样捉弄人:    他们说杰姆西王光荣的宴饮的宫殿,  如今只有狮子和蜥蜴在那里隐现;  而野驴踏过好猎的巴拉姆王的墓坟,  却再不能惊醒他的深梦。①(第十八首)    我的少年时光是在
二0一三年,当今俄罗斯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奖项之一“大书奖”颁给了沃多拉兹金的长篇小说《拉夫尔》,令这位年近半百的古代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从此名噪文坛,不仅引起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赢得国内外读者和作家的青睐,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坛不可小觑的一位学者型作家。  叶甫盖尼·戈尔曼诺维奇·沃多拉兹金现为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又称“ 普希金之家”)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中世纪文
谈《普罗米修斯》的渎神意识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又称《普罗米修斯》),既无丰富曲折的情节,又无变幻发展的性格,也无复杂精巧的结构,但它却不仅被公认为这位悲剧家最重要的代表作,而且成了世代相传的杰作,曾经激发了无数作家艺术家如伏尔泰、赫尔德、歌德、雪莱、拜伦、奥格辽夫、雷列耶夫和贝多芬、斯克里亚宾、李斯特等人的创作灵感,也得到别林斯基、高尔基和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一本书有时会象一座博物馆,将许多新奇而耐人寻味的东西陈现在人们面前,眼下这本书便是如此。  美国加州大学帕特里夏·里昂选编的《南美土著》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有关最鲜为人知的大陆的文化人类学文集》,它很恰当地概括了全书的内容。这部论文与考察报告集选编,分为五部分:对南美印第安文化的一般性研究、南美印第安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对某些印第安文化的个别性研究、南美文化与超自然观念的关系、印第安人对外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