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教育差异一直是众多家长和学生所关注和谈论的话题.在中国,部分学生不愿意上学,认为学习是很苦、很累,又枯燥无味的事.而在西方国家,学生认为上学是幸福、快乐的事.因此,一些家长认为西方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既轻松、愉悦,毕业后又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中国的教育制度应改革,向西方国家学习.本人近期有幸在英国轮敦、曼彻斯特、彻斯特、爱丁堡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学习,获得一些有关中国与英国在高中物理教学方面差异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实验意识、理念体现、教学方法等方面,供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参考.
1教材编写不同
我国高中物理课本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由简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学习每一章的内容都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并且每章都有大量的习题和例题给以巩固练习.这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上是一大优势.然而,我国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反观英国的教材则体现出“来自于生活,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虽然内容显得无序、逻辑关系不严密,章节间的联系也不多,但是英国教材却紧贴现实生活,每一节都是从现实中大都比较熟悉和关心的事例引入,所提问题有很大的拓展性,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考余地,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运动学”这一章节的编写,中国教材是在先讲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然后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使学生不需要发散性的思维,只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就可以掌握足够的知识来应付考试.英国教材则不同,每一节内容都由实例引入,中间穿插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得到相应的概念和公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飞跃,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再比如“牛顿运动定律”,我国课本强调知识的层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依次介绍了牛顿三大定律,然后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使得学生的解题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而英国的牛顿三大定律则是以汽车为切入点,以车祸为事例,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探究安全带、气囊、头垫的作用,从而引出牛顿三大定律,使学生学习物理更像是在读一篇科普文章,知识虽然显得有点乱,物理语言也不够严谨,但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因此,正是由于我国教材结构比较严谨,使得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创造力是一种很大的抑制.
我国在教材内容上还比较注重理想化模型的建立,与实际有脱节.比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课本当中没有出现物体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的情况,即使有老师讲到阻力,也会以阻力不计来回避这个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学到的物理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而英国的教材在本节处理中,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给出图片讨论空气阻力对于密度不同、速度不同的物体、以及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运动员都有何种影响.最后讨论滑雪运动员如何通过减小阻力来增大速度.虽然这样处理增大了问题的复杂性,但他们只要求学生进行定性的分析而不是定量的计算.他们认为计算能力的提高那是数学课要解决的问题,如英国maths1的内容是关于牛顿三大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矩平衡等方面的计算.物理教学应体现出物理学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2实验意识不同
2.1实验课与理论课脱节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间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互相转化规律的学科.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知识的源泉,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传统物理课过多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的联系.如何将物理专业课与实验课有效的结合是教学的关键.然而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基本以理论课为主,偶尔穿插几节实验课.理论课上基本没有实验,实验课上学生则是根据老师的步骤机械的操作,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完成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得出相同的结论,实验做完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只是重复性的工作,实验结果也是预知的,完全达不到实验的效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影响实验效果.在英国则不同,英国的教室就是实验室,学生实验活动形式多样,评价方式完善.而教师常常用身边常见的生活器具来创设物理实验,以增强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意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及操作的时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在讲“断路、通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讲清什么是断路?什么是通路?英国教师从中国跳蚤市场买了一个带有发光二极管的电学玩具,将其两个电极连通就能发光.上课时师生手拉手围成一圈,将电学玩具连通,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然后其中一个同学松手再观察其发光情况.这个实验虽然简单,却能说清通路与断路,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再如,在讲“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时,老师用一根封闭的长绳子代替导线,老师和同学们两手轻握绳子围成一圈,老师充当电源,负责移动绳子,模拟电流在导线中的传输情况.接着,由同学充当电源,一位同学捏住绳子,充当电阻,依次增加“电阻”,明显感到越来越费力,模拟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样做,既形象又直观,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亲身体验一下,比起用专有器材直接实验效果更好,把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实验课在教学中地位不同
在我国最近几年虽然把实验课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物理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 .很多高中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课、习题课,而忽视了实验教学,还有老师甚至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考试,而不是繁琐的实验.有些学校实验仪器过于陈旧、设备不够齐全而无法正常使用,也有些学校虽然实验设备齐全,可他们把这些作为摆设,使实验课不能正常开展,而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普及,有一些教师用视频代替实验,甚至有些演示实验也用课件来代替,给学生以不真实的感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英国教师普遍认为物理知识不能通过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做实验、发现、探索总结来获得知识,在教学中只要能用实验解决的问题一般不会用语言文字去描述,这样就有意识的去增加实验的数量.因此,实验在英国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1教材编写不同
我国高中物理课本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由简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学习每一章的内容都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并且每章都有大量的习题和例题给以巩固练习.这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上是一大优势.然而,我国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反观英国的教材则体现出“来自于生活,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虽然内容显得无序、逻辑关系不严密,章节间的联系也不多,但是英国教材却紧贴现实生活,每一节都是从现实中大都比较熟悉和关心的事例引入,所提问题有很大的拓展性,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考余地,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运动学”这一章节的编写,中国教材是在先讲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然后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使学生不需要发散性的思维,只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就可以掌握足够的知识来应付考试.英国教材则不同,每一节内容都由实例引入,中间穿插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得到相应的概念和公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飞跃,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再比如“牛顿运动定律”,我国课本强调知识的层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依次介绍了牛顿三大定律,然后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使得学生的解题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而英国的牛顿三大定律则是以汽车为切入点,以车祸为事例,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探究安全带、气囊、头垫的作用,从而引出牛顿三大定律,使学生学习物理更像是在读一篇科普文章,知识虽然显得有点乱,物理语言也不够严谨,但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因此,正是由于我国教材结构比较严谨,使得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创造力是一种很大的抑制.
我国在教材内容上还比较注重理想化模型的建立,与实际有脱节.比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课本当中没有出现物体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的情况,即使有老师讲到阻力,也会以阻力不计来回避这个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学到的物理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而英国的教材在本节处理中,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给出图片讨论空气阻力对于密度不同、速度不同的物体、以及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运动员都有何种影响.最后讨论滑雪运动员如何通过减小阻力来增大速度.虽然这样处理增大了问题的复杂性,但他们只要求学生进行定性的分析而不是定量的计算.他们认为计算能力的提高那是数学课要解决的问题,如英国maths1的内容是关于牛顿三大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矩平衡等方面的计算.物理教学应体现出物理学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2实验意识不同
2.1实验课与理论课脱节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间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互相转化规律的学科.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知识的源泉,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传统物理课过多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的联系.如何将物理专业课与实验课有效的结合是教学的关键.然而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基本以理论课为主,偶尔穿插几节实验课.理论课上基本没有实验,实验课上学生则是根据老师的步骤机械的操作,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完成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得出相同的结论,实验做完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只是重复性的工作,实验结果也是预知的,完全达不到实验的效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影响实验效果.在英国则不同,英国的教室就是实验室,学生实验活动形式多样,评价方式完善.而教师常常用身边常见的生活器具来创设物理实验,以增强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意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及操作的时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在讲“断路、通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讲清什么是断路?什么是通路?英国教师从中国跳蚤市场买了一个带有发光二极管的电学玩具,将其两个电极连通就能发光.上课时师生手拉手围成一圈,将电学玩具连通,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然后其中一个同学松手再观察其发光情况.这个实验虽然简单,却能说清通路与断路,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再如,在讲“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时,老师用一根封闭的长绳子代替导线,老师和同学们两手轻握绳子围成一圈,老师充当电源,负责移动绳子,模拟电流在导线中的传输情况.接着,由同学充当电源,一位同学捏住绳子,充当电阻,依次增加“电阻”,明显感到越来越费力,模拟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样做,既形象又直观,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亲身体验一下,比起用专有器材直接实验效果更好,把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实验课在教学中地位不同
在我国最近几年虽然把实验课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物理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 .很多高中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课、习题课,而忽视了实验教学,还有老师甚至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考试,而不是繁琐的实验.有些学校实验仪器过于陈旧、设备不够齐全而无法正常使用,也有些学校虽然实验设备齐全,可他们把这些作为摆设,使实验课不能正常开展,而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普及,有一些教师用视频代替实验,甚至有些演示实验也用课件来代替,给学生以不真实的感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英国教师普遍认为物理知识不能通过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做实验、发现、探索总结来获得知识,在教学中只要能用实验解决的问题一般不会用语言文字去描述,这样就有意识的去增加实验的数量.因此,实验在英国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