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灵的钥匙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kill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因为父亲是老师,家里储藏最多的教育杂志就是《江西教育》,最早学到的四个字也是“江西教育”。看着父亲深夜在油灯下阅读这本书,却不给我讲故事,年幼的我愤愤地指着这本书问父亲:“爸爸,它比我还重要吗?为什么你一有时间就跟它在一起?”父亲笑着说:“爸爸是灯,这本书就是油,没有油,灯能亮吗?”虽然当时的我还无法领悟这句话的含义,但总觉得这本书一定非常好看。从此,“江西教育”这几个字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师范毕业后,我也如愿走上了讲台。忘了从何时开始,我竟然继承了父亲的嗜好,在从教十多年的日子里,身边多彩亮丽的杂志换了又换,唯独对《江西教育》情有独钟,并相伴至今。每当年底要订阅教育刊物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写上《江西教育》的名字。书房里,我还设有《江西教育》的专柜。在从教路上,她就像一盏明灯,一路指引我前进。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午觉醒来,我心血来潮想翻看以往的期刊,重温过去积累的感动,于是我又一次打开专柜。当我翻到第519-520期的合订本,浏览到一篇《寻找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叙事文章时,我不禁满怀欣喜和感动。作者讲述的是寻找到了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让一个缺乏信心的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当年正是因为这篇文章,引起我的反思,我还在文章旁留下笔记,写下感悟,警醒我在工作中要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当年,我正是凭借找到一把打开我班学生小健心灵的钥匙,才及时挽救了这名学生。小健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去世得早,留下失聪的母亲,母亲无法关照他的学习。上初一时,小健的学习还在班上名列前茅,可到初二下学期,由于沉迷网络,成绩直线下降,还染发戴耳环,在社会上闲混。老师对他无可奈何。
  到了初三,我接手这个班时,就有老师好心提醒:“你们班有那个刘子健就有得你受的了。”其实,在此之前,我早听说了他的“英雄事迹”。我想: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让他重新回到课堂上来,总会有一把开启他心灵的钥匙。于是我以一个网友的身份和他网上聊天,先不聊学习,只是聊家庭、未来。由于我每一次谈话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每次谈话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聊天,他终于袒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是世界上最苦命的人,别人有父母的疼爱,有兄弟姐妹的亲情。而我,父亲早早撒手人世,母亲又是个聋子,凭我的家庭,读书有什么用?即使考上了大学,几万元的学费,母亲负担得起吗?我是为了不把母亲气死被逼留在学校的,不然,我早就走了……”
  听了他的一番话,我感觉他对生活极其悲观,这让我很难过,他的不幸又让我心痛不已。我从母亲的艰难生活谈起,谈到母亲为他的付出,谈到家庭的希望,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最后我与他约定:如果四年后他考上了大学,我一定想办法资助他的学费。说到这,他还很怀疑,觉得我只是在安慰他,于是,我就约他在校门口的湖边见面,让他相信我。当我看到一个刚理过发、衣着整洁的少年站在我面前时,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安稳着地,我终于找到了一把开启小健心灵的钥匙。
  之后的一年里,小健再也没去上网了,每天看到的是他勤学苦读的身影。现在,小健已是湖南大学大二的学生了,我们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一如既往地资助他的学费,他义无反顾地认真学习。虽然有时经济上有点紧张,但我觉得很快乐。
  感谢我的朋友——《江西教育》和编辑老师们,在我的成长路上,一直用如此细腻朴实的美文,给我如此大的感悟与收获,成为生命中激励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让我找到一把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我相信,它还会成为开启更多教师朋友心灵的钥匙。(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实验学校) ■
其他文献
故事发生在1994年12月。那时,我参加工作才一年。  我走在去食堂的路上,忽然从背后传来呼喊声:“温老师,刘辉要倒饭。”刘辉是个调皮的孩子。今天中午分饭时,他争多嫌少,没想到刚吃几口,他又要倒饭。我不由自主地一把拉住他,大声说:“不许倒,浪费粮食,你刚才不是嫌老师分给你的饭菜少吗?”他却不以为然,煞有其事说:“我肚子难受,吃不下。”“明明是菜不合他口味,他却要狡辩,我不能放过他。”我下意识告诉自
大学即将毕业的那年,我和同学小张、小梁被安排到一所山区学校实习。仿佛一夜间,我们长大了。昨天还是学生,今天已是老师。我与小张、小梁原本还是同学,如今成为同事、搭档。面对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我们表现出强烈的兴奋感和自豪感。  到校后不久的一次自习课上,我与小张、小梁决定检查学生背诵朱自清《背影》第六段的情况。我们把学生所有的课本都收到讲台桌上,要求学生当场默写。更“可恶”的是,我们三个人还“占据”了
从我踏上讲坛至今,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如果把教师生涯划分一下的话,这最初的十年应该是每个教师都难以忘怀的。虽然时间不短了,但其间发生的那些事情却总能在某个独处的黄昏悄然爬上心头,每当回忆起来,都能让自己心中贮满了甜蜜……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村小。全校占地不足5亩,三排房子,两排做教室,一排作为办公室和家属院。全校共有8名教师,其中6名是40岁以上的民办转正教师。因为其他老师都是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