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wxl3554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民俗文化的智育效果,并充分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精神 民俗知识 民俗资源
  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
  1.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我国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著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如教学《史记》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司马迁的生平资料,通过阅读《报任少卿书》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他在遭受宫刑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奋起,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史记》。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顽强意志的精神财富。
  二、在课堂上发挥民俗知识的智育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民俗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在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把民俗教学作为分析课文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学习《孔雀东南飞》为例,这篇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情节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刘兰芝和小姑告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指七夕,也可称乞巧节、女儿节。教师可以顺便讲解七夕节的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七夕节大概起源于西汉,每逢七月初七,人们会举行节日活动。按汉朝习俗,这一天要晾晒衣服和书。乞巧节的习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而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课文中。另外,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刘兰芝被遣回娘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求婚?教师就可以介绍汉朝的婚俗:汉朝时对妇女的贞节不是特别看重,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对女子是否曾经结过婚不是特别在意。如我们熟悉的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才女蔡文君也曾改嫁多次。汉末有些不仁的叔伯、兄长为了钱财或者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这些寡妇为了抗争甚至被逼死。刘兰芝以死抗争兄长的逼嫁,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可见,教师拥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对语文教育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地方民俗资源的教育作用
  课本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培养延伸至课外,因为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民俗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这种形式比简单讲授教材知识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收集和整体由广大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至今的各种物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各种神话传说、有趣的俗语、俚语等。如河南地区各种有特色烙印的民俗文化:刚健勇猛的少林功夫、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司马懿得胜鼓、三门峡地区的百佛顶灯、淮扬的太昊陵庙会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并采用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报告汇演、征文等形式对所调查的民俗文化做总结,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目的是表达生者对祖先或者死者的深切怀念,找回民族之根;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还可以搞一些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特色节庆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所以,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汝林.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008.
  [2]袁媛.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学习语文古典诗词蕴涵的民俗文化[J].语文学刊,2012,11.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借助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对27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和3个月后外周血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以及CD28-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并用ELISA法检测血浆CD40L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服用6个月后,外周血采集物中CD4+和CD8+细胞亚组以及CD28+和CD28-亚组细胞相
目的 探讨利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皮层电极监测,开放显微手术切除导致顽固性癫痫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提高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6例顽固性癫痫病例,MRI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 探讨老年痴呆尿毒症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23例老年痴呆尿毒症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内瘘管及穿刺静脉血管保护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能顺利完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全过程.结论 做好细致的围透析期心理护理,提供亲切、舒适、安全的透析环境,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是老年痴呆尿毒症病人
目的 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一致的心衰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5%和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早晚期最大血流速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EF),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
目的 了解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的依从性,分析不依从的原因,为提高用药依从性、实施整体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电话随访和直接问卷方式对10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脱敏治疗情况作一调查.结果 12 w内依从90例,占88.2%,24 w内依从85例,占83.3%,48 w内依从73例,占71.5%.1年内总不依从29例,占28.4%.结论 要提高过敏性疾病患者脱敏依从性,必须进一步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健康教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室壁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对3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室壁瘤切除术的配合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者,术后29例治愈,6例死亡.结论 为了保证程序复杂的手术能顺利进行,得缩短手术时间,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至关重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胰岛素抵抗与血浆血脂纤溶系统的关系.方法 将糖耐量正常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和2 h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分为胰岛素抵抗组(IR组)38例,和非胰岛素抵抗组(non-IR组)42例,全部病例计算胰岛素抵抗值(HOMA-IR)、并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
摘 要: 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全民普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专门考查,可以充分发挥高考的社会功能,丰富全民普法的形式,同时可将其作为全民普法的有效起始阶段。高考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调动学术资源的手段,高考应该为弘扬法制文化、进行法律启蒙、树立遵法守法观念、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本文分析了江苏教育高考政治学科增加法律知
【内容摘要】在细长轴类工件的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加工精度低、形状误差大等缺陷。本文通过对细长轴类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就如何提高细长轴类工件加工精度,从装夹方法、加工方法、进给量、刀具几何角度选择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细长轴;受力分析;加工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0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工件的长度与直径之比L/D>25,例如:印刷机的滚筒、粮油机械、传送机械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