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对于广大考生而言,感觉就一个字——“难”。试卷信息量大,区分度高,可以说开创了2005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命题难度的新纪录。对于常年从事高三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而言,这一年的高三历史复习完全算得上“竹篮打水一场空”。江苏省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历时四年。这场课程改革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广大中学师生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经历了2008年的新高考“首秀”,师生们正逐步适应新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冲击。但今年的高考情况表明“问题犹存”,还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等等,都需要谨慎地进行处理。这里把笔者的一些思考提出来,和各位专家同仁商榷。
江苏省高中教育存在人教版教材和人民版教材两个不同的版本。尽管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根源于课程标准,要求也大同小异,但在具体表述和内容的侧重点上还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课程标准鲜明地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课程分类的方式规定着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鉴于此,平时的历史教学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兼顾不同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更适合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教学文本资源。如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1题就考查了“古代中国戏曲发展”的有关内容。《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而人民版教材必修三《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基本没有涉及。怎么办?我们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其他版本的教材中整合,如人教版教材详细介绍了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及主要的艺术成就,就可以加以整合,为我所用。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
200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第2l题“明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中所凸显的能力考察倾向十分明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式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标志。但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失之偏颇:一是对新的课程观无所适从,仍然将传统方式奉若圣经,使得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的精神。二是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奉若神明,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加任何引导。这样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适合学生状况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学习方式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接受式学习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注意力。在历史概念的讲解中,接受式学习方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在上述21题的第一问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基础知识加以作答,而第三问“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一味地回顾教材知识则无从下手,根据新材料、新情境,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江南地区士大夫经济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双重作用”则可以自主解决。因此,切忌简单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接受式学习方式,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历史教学。
近两年新高考模式还要求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三维目标等同于旧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标,授课过程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生成历史结论,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时自然生发的情感,而不是预设的无病呻吟式的口号。这在200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4题体现得特别明显,该题的考核目标知识和能力并重,切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第一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问题考察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二问对“欧洲一体化影响”的考查又暗合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崛起,要求增加发言权”的内容。这样,就把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面对新课程改革潮流,我们必须要勇于研究、敢于实践,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等等,都需要谨慎地进行处理。这里把笔者的一些思考提出来,和各位专家同仁商榷。
江苏省高中教育存在人教版教材和人民版教材两个不同的版本。尽管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根源于课程标准,要求也大同小异,但在具体表述和内容的侧重点上还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课程标准鲜明地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课程分类的方式规定着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鉴于此,平时的历史教学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兼顾不同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更适合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教学文本资源。如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1题就考查了“古代中国戏曲发展”的有关内容。《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而人民版教材必修三《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基本没有涉及。怎么办?我们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其他版本的教材中整合,如人教版教材详细介绍了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及主要的艺术成就,就可以加以整合,为我所用。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
200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第2l题“明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中所凸显的能力考察倾向十分明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式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标志。但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失之偏颇:一是对新的课程观无所适从,仍然将传统方式奉若圣经,使得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的精神。二是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奉若神明,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加任何引导。这样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适合学生状况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学习方式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接受式学习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注意力。在历史概念的讲解中,接受式学习方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在上述21题的第一问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基础知识加以作答,而第三问“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一味地回顾教材知识则无从下手,根据新材料、新情境,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江南地区士大夫经济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双重作用”则可以自主解决。因此,切忌简单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接受式学习方式,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历史教学。
近两年新高考模式还要求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三维目标等同于旧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标,授课过程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生成历史结论,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时自然生发的情感,而不是预设的无病呻吟式的口号。这在200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4题体现得特别明显,该题的考核目标知识和能力并重,切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第一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问题考察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二问对“欧洲一体化影响”的考查又暗合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崛起,要求增加发言权”的内容。这样,就把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面对新课程改革潮流,我们必须要勇于研究、敢于实践,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