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浅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limengwai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阅读活动的规律,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从阅读目的、阅读兴趣、读物推荐、阅读方法、阅读激励等五个方面与学生互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激发兴趣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言警句,无不强调博览群书、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1]《新课标》为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教师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必须根据阅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既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使他们乐于阅读,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他们善于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阅读中学到什么,想达到何种的结果,这就是阅读的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导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全程,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当前,有不少学生读一篇文章没目的,随意看,只是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还有一些学生在阅读中,只完成老师布置的浅显的问题,而对较难的、需反复阅读、思考、推究的问题,则束之高阁或等老师讲解。有些问题即使解决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在阅读结束后也无法自我评价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循,主动学习。
  确定怎样的阅读目的,取决于学生的年龄和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确定的阅读目的也较高,反之亦然。一般来说,对一篇文章提出多个阅读目的,目的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要为学生确定较高层次水平的阅读目标,“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明确、合理、富有创新的目的,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二、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渴望阅读。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他们快乐阅读,从中获取知识。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教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名言警句,进行评说、欣赏。如“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阅读尝试。
  2.发挥故事的魅力,激发兴趣
  故事人人爱听,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满脸喜悦,注目倾听,一副急切期待的样子。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生动有趣、或惊险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此时此刻,老师戛然停声并告之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内容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著。此时,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引导学生阅读。
  三、推荐优秀读物,教育小学生读好书
  “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等,这些名言警句中所说的书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书,都是指好书——格调高雅,催人奋进。好书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武装人……学生只有读好书才能体验真、善、美,远离假、丑、恶,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的好书,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向学生推荐。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不少坏书,这些书刊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更大。由于小学生“免疫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现实中,青少年因接触坏书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较多。对此,作为学生引路人的老师,一定要严格把关,防微杜渐。一般而言,可以向低年级学生推荐儿歌童话,向中高年级学生推荐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科普读物、少儿版名著等。这些书有益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对一本好书产生很高的阅读兴趣,是阅读的良好开端。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应向小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学会读书,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选读
  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刊中的有关章节,学以致用。如在学习李白的课文时,要求学生收集选读有关李白生平事迹的文章。在学习《狼与鹿》一文时,要求学生收集选读有关动物之间相生相克的自然科学文章。
  2.精读
  精读就是对于某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熟读深思,深刻理解领会全文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做到口到、眼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如学生在阅读课外古诗词时,使用此法引导学生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在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速读
  速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快速地浏览,观其概貌,摘其大要,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利用速读,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信息,汲取自己所需而消化吸收。速读的一般要求是不发音、不辨读,方可一目十行,快速浏览。如学生在阅读课外故事书或检索科普类书时,即可采用此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和信息获取量。
  4.摘录批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此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标上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对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存进自己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打下语言基础。对自己阅读的有关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及时圈点画线作批注。“手脑并用”将会使阅读变得更实效。
  5.探想推究
  此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根据文本中有关信息,如上下文、句间的联系等,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对所读内容进行推测、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研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自寻答案,必要时适当点拨。这样能激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使阅读更精彩。
  总之,阅读的方法很多,不限于此,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但基本的方法不外乎以上几种。第4种和第5种阅读方法的层次较高,尤其是第5种。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阅读目的,几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交替运用,或综合运用,但都要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免因阅读目标设置过高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激励学生,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且小学生的持久力有限、兴趣容易转移,若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要使小学生课外活动深入持久,就应当做到如下两点:
  1.制订好读书计划,做好检查督促
  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然而,制订计划容易,落实计划不易,因此教师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检查督促。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评比活动
  每学期都应开展读书评比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经验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手抄报等形式。定期评比表彰课外阅读先进分子,要给他们披红挂绿,要给他们颁奖。平时只要学生读书有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及时鼓励,尤其是对学困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此下去,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能逐渐养成。
  总之,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不是朝夕之事,教师既要有方法,又要有耐心,要带领学生到书海中畅游。当一个人一旦与书交上了朋友,他就会感到自己的不足,他面前就会呈现出一个永无止境的广阔而丰富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4.
其他文献
能源消费具有明显而且重要的社会属性,人文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的支撑,人文发展与能源需求之间存在内在的相关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文发展及能源消费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摘 要: 当前,回归“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辩证统合的最新教育趋势与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的不足,都要求这一群体应当进行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理性思考。这一思考的具体展开包括:教学的更强针对性与真正的“因材施教”,领悟把握教与学的基本关系,发现破解教学难题以提升教学能力与艺术水平,调整心理精神将冷静理性与激情投入有机结合起来,以及锤炼师德修养品质以实现师德与职业的完美统一五个方面。而从根本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历史之迷和理论之迷作出科学解答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发源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了自己的哲学,通过对黑
1辨证要点1.1辨虚实本病以心为主,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络失荣;实者多为痰饮、瘀血阻滞心络和火邪上扰心络。
北京消息: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血液病专家陆道培院士提出中华医学会应承担起专科医师准入职能。他指出,中国的临床医生不仅要通过卫生行政管理机
期刊
近年来,笔者运用益肾活血化痰开窍法自拟益智汤治疗多梗死性痴呆30例,并设西药治疗组25例进行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世界范围内的劳动法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最初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型的工业化社会所形成、发展的传统劳动法,已经不能适应近年来社会的复杂化和国际化带来的劳动形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