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作前乐意,下笔有言,成文自如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当从开放写作的情感、选材、表达、批改等入手,使学生学会表真意,会写生活,会观察、会诊断,从而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
自由抒发情感,表真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思维感悟,习作就是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说空话、套话,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前不久,新闻中报道了一名学生因为在作文中吐露了自己对父母、对家庭教育的不满,结果遭到了家长一顿“修理”的事。对这件事,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家长给予孩子的处罚过于严厉,但孩子也应该理解家长。笔者认为:作文就应写情感真实,吐露心声。所以,孩子能够在作文中直抒胸意,是值得肯定的。即使孩子在作文的语言方面过于偏激,也是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纠正的。
笔者认为:首先,作文就应该让学生得到情感表达上的自由。作文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释放的过程,语文教师绝不能因为命题作文的负担,而让学生无病呻吟。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指导作文时,应当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独特认识和体验真实地、大胆地、自由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尊重事实,不随意编造;要让孩子在作文中既可以讴歌英雄典型,也可以表现普通百姓悲欢离合的诚挚情感,从而享受到情感的自由,敢说真话,敢写真情、表真意。这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更是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要求。
自由选择材料,写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而胡编乱造,空洞无物、虚假矫情是现在的学生作文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扩大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写作之源。
挖掘生活小事 作文不一定要写好人好事、新闻大事。生活本来就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是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风波、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个耐人寻味的眼神、一丝莫名其妙的愁绪……都可以是作文的素材。特别是学生对生活的一些独特感悟,也许在成人看来是消极的、毫无意义的,但只要是学生认为可写的,都可以写一写。例如:三毛小时侯就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她在文中叙述了自己长大后渴望“穿上长筒丝袜”的愿望。也许正由于她对作文独特的选材,使她成为了一个饮誉文坛的女作家。
挖掘教材潜力 例如:学完《天游峰扫路人》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写“三十年后再相聚”,作者与老人之间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又如:学了古诗《过故人庄》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古诗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自己是作者,看到绿树环绕的农家小院,农村的场圃后引发的联想。再如:学习了《三借芭蕉扇》以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结合课文中插图,把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写具体。总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通过续写、联想、看图作文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 语文作文教学要有“大写作”的意识,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有事可写。例如:要让学生写好一次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或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游览踏青、访问个体户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多接触生活,感受劳动的乐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自由参与批改,能诊断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使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为此,引导学生自由参与批改,能诊断,很有必要。
批而不改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批而不改,而是写一些提示语,帮助学生自己修改。如学生在作文中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可以在句子下面划线,打上问号,提示:“这句话通顺吗?再仔细读读。”又如,学生用词不当,可以写写用错的那个词的词义,提示:“这里到底该用什么词语呢?”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同时,受到了修改方法的指导。
流动批改 有教师在班上设置了一本流动小作文本,本子没有姓名,可以自由发放。学生写完作文后,流动批改。让学生当小老师,从别人的作文中找到毛病,而且也可以学习别人作文中的长处。这样产生的效果,是修改自己的作文所达不到的。当然,对学生修改的要求要因人而异。后进的同学,可以从改错别字开始。
学生自改 教师要大胆放手。在教师批之前,让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学会修改自己作文是作文修改训练的最终目的,学会修改作文是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总而言之,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作文。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有利于学生在作文时投入生活,开动脑筋,大胆表现。既培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水平,使其写作的百花园绚丽缤纷,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
自由抒发情感,表真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思维感悟,习作就是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说空话、套话,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前不久,新闻中报道了一名学生因为在作文中吐露了自己对父母、对家庭教育的不满,结果遭到了家长一顿“修理”的事。对这件事,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家长给予孩子的处罚过于严厉,但孩子也应该理解家长。笔者认为:作文就应写情感真实,吐露心声。所以,孩子能够在作文中直抒胸意,是值得肯定的。即使孩子在作文的语言方面过于偏激,也是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纠正的。
笔者认为:首先,作文就应该让学生得到情感表达上的自由。作文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释放的过程,语文教师绝不能因为命题作文的负担,而让学生无病呻吟。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指导作文时,应当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独特认识和体验真实地、大胆地、自由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尊重事实,不随意编造;要让孩子在作文中既可以讴歌英雄典型,也可以表现普通百姓悲欢离合的诚挚情感,从而享受到情感的自由,敢说真话,敢写真情、表真意。这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更是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要求。
自由选择材料,写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而胡编乱造,空洞无物、虚假矫情是现在的学生作文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扩大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写作之源。
挖掘生活小事 作文不一定要写好人好事、新闻大事。生活本来就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是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风波、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个耐人寻味的眼神、一丝莫名其妙的愁绪……都可以是作文的素材。特别是学生对生活的一些独特感悟,也许在成人看来是消极的、毫无意义的,但只要是学生认为可写的,都可以写一写。例如:三毛小时侯就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她在文中叙述了自己长大后渴望“穿上长筒丝袜”的愿望。也许正由于她对作文独特的选材,使她成为了一个饮誉文坛的女作家。
挖掘教材潜力 例如:学完《天游峰扫路人》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写“三十年后再相聚”,作者与老人之间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又如:学了古诗《过故人庄》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古诗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自己是作者,看到绿树环绕的农家小院,农村的场圃后引发的联想。再如:学习了《三借芭蕉扇》以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结合课文中插图,把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写具体。总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通过续写、联想、看图作文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 语文作文教学要有“大写作”的意识,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有事可写。例如:要让学生写好一次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或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游览踏青、访问个体户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多接触生活,感受劳动的乐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自由参与批改,能诊断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使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为此,引导学生自由参与批改,能诊断,很有必要。
批而不改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批而不改,而是写一些提示语,帮助学生自己修改。如学生在作文中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可以在句子下面划线,打上问号,提示:“这句话通顺吗?再仔细读读。”又如,学生用词不当,可以写写用错的那个词的词义,提示:“这里到底该用什么词语呢?”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同时,受到了修改方法的指导。
流动批改 有教师在班上设置了一本流动小作文本,本子没有姓名,可以自由发放。学生写完作文后,流动批改。让学生当小老师,从别人的作文中找到毛病,而且也可以学习别人作文中的长处。这样产生的效果,是修改自己的作文所达不到的。当然,对学生修改的要求要因人而异。后进的同学,可以从改错别字开始。
学生自改 教师要大胆放手。在教师批之前,让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学会修改自己作文是作文修改训练的最终目的,学会修改作文是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总而言之,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作文。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有利于学生在作文时投入生活,开动脑筋,大胆表现。既培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水平,使其写作的百花园绚丽缤纷,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