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哥伦比亚的三大武装组织——准军事组织(“哥伦比亚联合自卫军”)、游击队(主要包括“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和“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和政府军——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同一时期,哥伦比亚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法古柯作物种植区和可卡因产地,毒品组织与以上三大武装的联系和矛盾日益复杂。这些问题使得哥伦比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陷入一片混乱。至20世纪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的和平和繁荣,强化政府能力,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提出了“哥伦比亚计划”。起初,这是一项实现和平、发展经济和强化政府能力的计划,但由于哥伦比亚缺乏推行这一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帕斯特拉纳于1999年出访美国以寻求支持。美国总统克林顿于2000年宣布将要求国会在未来的两年内向哥伦比亚提供16亿美元援助。随着美国的介入这一计划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专门加入了关于反毒战略的内容。到2001年“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在全球推行其反恐战略的同时,也利用其为“哥伦比亚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将哥伦比亚的和平进程与反恐联系起来。
“哥伦比亚计划”第一阶段于2004年结束。在哥伦比亚政府推行这一计划的几年里,对打击本国的毒品走私、发展国内经济,特别是在与哥伦比亚游击队的作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计划剥本国,特别是对其南美邻国,如巴谣、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秘鲁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难民问题
由于美国将“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和“哥伦比亚联合自卫军”都列入恐怖组织名单,而“哥伦比亚计划”的重心又转向了反恐,导致与哥伦比亚游击队的和谈成为泡影,并进一步加剧了哥伦比亚国内的武装冲突。大批人因战乱离开家园。另外,为了控制毒品的种植和生产,哥伦比亚政府采用人工和化学手段强制性清除古柯作物,使古柯种植地区的许多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而不得不转移到别处求生。战乱、混乱的社会治安和失去经济来源造成哥伦比亚大批人流离失所。他们中的一部分被哥伦比亚政府安置,但是还有相当部分,尤其是居住在边境省份的人群大量涌入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根据联合国高级难民署2006年统计数据,至2005年底哥伦比亚大约有二百万难民,是世界上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到2008年1月,进入厄瓜多尔境内的有25万人,进人委内瑞拉的有20万人,进入巴西亚马逊地区的有1.7万人。这些非法进入邻国的难民给邻国的边境地区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首先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哥伦比亚邻国中,厄瓜多尔是经济基础最差,也是接收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哥伦比亚难民在当地的生活极其艰难。厄瓜多尔政府在“哥伦比亚计划”实施初期就与苏孔比奥斯圣·米歇尔教会和联合国高级难民署共同制定了为难民提供援助的应急计划,但是随着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由难民署提供的资金远远不够,从而给当地政府和难民自己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委内瑞拉虽然经济状况比厄瓜多尔稍好些,但是面对源源不断的难民流也是疲于应付,甚至不得不调派军队在边境地区控制非法进入的难民。只有巴西和秘鲁由于与哥伦比亚交界处主要是亚马逊丛林地带,进入的难民数量较少,尚可维持难民的生活和当地的秩序。
第二是混乱的社会治安。由于难民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又没有合法身份,无法享受到所在国的医疗和教育福利,为了维持生计,许多人不得不铤而走险,成为罪犯。难民本身也成为人口走私、儿童贩卖和妇女卖淫的牺牲品。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的绑架和威胁。
第三是毒品种植和哥伦比亚游击队的渗透。哥伦比亚政府摧毁了本国古柯种植区农民的古柯作物后,这些人就迁移到邻国重操旧业。毒品交易将边界地区的土著居民卷入古柯的种植、可卡因的提炼和加工的非法活动中。2006年至2007年,在秘鲁、巴西边境地区出现了三个新的古柯种植区: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相邻的雅瓦里河、与巴西郎多尼亚州相邻的上普鲁斯河、哥伦比亚的莱蒂西亚、巴西的阿克里州的塔巴廷和秘鲁之间的三角地带。而且哥伦比亚政府军虽然摧毁了大的毒品走私组织,却使这些组织被迫分散成较小的团伙,他们利用厄瓜多尔边境的海路、巴西边境的亚马逊丛林以及秘鲁和委内瑞拉的边境进行毒品转运。同时,在哥伦比亚政府军对游击队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使其遭到重创后,这些游击队就开始以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的交界地区作为其后方补给和休整基地。事实上,游击队的四处流动对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威胁。
环境污染问题
在“哥伦比亚计划”的反毒战略中,军队和警方将采取联合和系统的行动在6年内分3个阶段将毒品的种植和生产减少5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哥伦比亚政府除使用人工清除古柯作物外,还使用美国援助的直升机播撒化学除草剂“草甘膦”。“草甘膦”是一种三级有毒物质,需要小心使用,否则会对人的胃、肠、肺部和精神产生不利影响。使用飞机播撒“草甘膦”是利用其易随风飘散的特性。但正是这一特性会对处于古柯作物附近的合法农作物、森林植物、鸟类、鱼类、家禽等造成危害。实践中发现,用飞机播撒“草甘膦”,最远可以飘散到离目标800米以外的地区。而根据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为避免在播撒“草甘膦”时对其他植物造成危害需要75~1200米的缓冲区。但是,哥伦比亚与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秘鲁的边境地区主要是安第斯山脉(瀑布众多,风力大)和亚马逊丛林(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水源),当哥伦比亚飞机在边境地区本国一侧播撒“草甘膦”时,总会因飞行路线的偏差、风力和水流的作用使“草甘膦”进入到厄、委、秘和巴等国的境内,从而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损害。2007年3月12日,厄瓜多尔政府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谴责了这一威胁边境地区人们生命和环境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可能还将继续下去。
另外,古柯种植区的农民由于土地贫瘠、生活困苦不得不靠种植古柯谋生,当古柯作物和附近的合法农作物被强行毁坏后,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地方重新开始,甚至为了开辟出新的种植地进入热带雨林和国家公园保护区砍伐树木,从而导致各国边境地区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而古柯种植面积却并没有明显减少。这就造成了巴、委、厄和秘等国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森林破坏问题。
政治和军事问题
“哥伦比亚计划”从开始实施到第一阶段结束带着明显的美国“烙印”。从2000年至2005年,华盛顿向哥伦比亚提供了约4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约75%用于军队和警察,而且美国还将其在哥伦比亚的军人增加到800人,另外还有大约600名私人安全承包商。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五大美国援助接受国。实际上,美国政府在1999年就与厄瓜多尔政府签订了租用曼塔空军基地的协议,实 现了美国在南美大陆的军事介入,对“哥伦比亚计划”的大量军事援助加强了军事存在并为进一步向南扩展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尤其是布什上台后,对“哥伦比亚计划”的格外关注和支持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通过向哥伦比亚政府军和警察提供援助,加大采取军事手段打击毒品种植和生产的力度,以减少进入美国的毒品数量;第二,通过增强哥伦比亚政府军的军事实力以打击哥伦比亚境内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和其他非法武装恐怖组织,以保证在哥伦比亚维护和稳定一个亲美的政府;第三,以哥伦比亚为美国在南美大陆的前进基地,将美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其他安第斯国家,乃至整个南美大陆,将南美变成美国真正稳固的“后院”。但是,布什政府的这一企图却遭到了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秘鲁的一致反对,甚至起了相反作用。
首先,“哥伦比亚计划”的反恐战略促使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三国走向政治甚至军事联合。美国向哥伦比亚提供大笔资金以支持哥伦比亚政府推行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哥伦比亚政府军的作战实力,打击和消灭游击组织。这一点对于美国能否在哥伦比亚维持一个亲美的政府是至关重要的。而美国向哥伦比亚政府提供的援助造成政府军与游击队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却引起了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的忧虑。这三国政府都属于南美的左派政府,其中巴西政府在计划初期就拒绝了这一计划,委内瑞拉对美国持激进的反对态度,厄瓜多尔2007年新任总统科雷亚也已经宣布与美国达成的关于曼塔空军基地使用协议将于2009年到期,并将不再延期,这三国都希望哥伦比亚内乱能够通过和谈在南美国家的框架内解决。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三国都不承认哥伦比亚左翼游击队是恐怖组织,因为一旦承认这些游击组织是恐怖组织,将会使他们在解决哥伦比亚内乱时无法给予游击组织合适的定位和安置,从而彻底堵塞通过和谈解决哥伦比亚国内问题的路径。2008年3月1日,哥伦比亚政府军越过哥厄边境,在厄瓜多尔境内袭击“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并杀死其二号人物,引起矛盾的严重激化。事件发生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两国迅速断绝了与哥伦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各自调动军队到边境地区进行军事威慑。随后,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政府也敦促哥伦比亚向厄瓜多尔道歉。最终,虽然美国宣布完全支持哥伦比亚,但是这一事件还是以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在里约首脑会议上向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道歉而告终。通过这一事件,南美国家认识到自己团结的力量会进一步发展和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彼此的政治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作为南美大国的巴西采取双边合作方式应对“哥伦比亚计划”。巴西在南美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因此,巴西政府一直力图在南美的各种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并争取世界大国的地位。“哥伦比亚计划”在实施初期遭到了巴西的反对,只是因为巴西对于美国在该计划中所起的作用和“哥伦比亚计划”采取军事手段解决毒品和内乱问题心怀疑虑,而不是对该计划的和平和反毒品的目标表示反对。“哥伦比亚计划”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展开后,巴西也在哥伦比亚及其南美邻国之间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双边合作行动,如“哥伦比亚—巴西行动”(COBRA)、“秘鲁—巴西行动”(PEBRA)、“委内瑞拉—巴西行动”(VEBRA)和“巴西—玻利维亚行动”,在各国的边境地区开展扫除毒品行动。通过这些双边合作行动,巴西一方面可以打击边境地区的毒品犯罪集团和非法武装,维持稳定的边境,阻止哥伦比亚境内的毒品组织和非法武装分子进入巴西,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以巴西为主导的南美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减弱美国在哥伦比亚的影响力,并阻止美国的影响力向其他南美国家渗透。
目前,“哥伦比亚计划”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根据哥伦比亚“时代报”的报道,“哥伦比亚计划”第二阶段在接受美国资金援助的同时将把维持第一阶段已经取得的成果放在首位,并将主要的资金用于发展问题。可以说,对于“哥伦比亚计划”对南美邻国的负面影响,哥伦比亚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2008年3月与厄瓜多尔发生冲突后,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意识到哥伦比亚仍然是一个南美国家,美国的支持并不足以使哥伦比亚独自挑战团结的南美国家集团,况且这种对立也没有任何意义。今后,哥伦比亚政府将会一方面维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尽量与其他南美国家发展和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正如其地理位置,哥伦比亚仍然是一个“比南美其他国家靠近美国的南美国家”。
责任编辑:文博英
“哥伦比亚计划”第一阶段于2004年结束。在哥伦比亚政府推行这一计划的几年里,对打击本国的毒品走私、发展国内经济,特别是在与哥伦比亚游击队的作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计划剥本国,特别是对其南美邻国,如巴谣、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秘鲁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难民问题
由于美国将“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和“哥伦比亚联合自卫军”都列入恐怖组织名单,而“哥伦比亚计划”的重心又转向了反恐,导致与哥伦比亚游击队的和谈成为泡影,并进一步加剧了哥伦比亚国内的武装冲突。大批人因战乱离开家园。另外,为了控制毒品的种植和生产,哥伦比亚政府采用人工和化学手段强制性清除古柯作物,使古柯种植地区的许多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而不得不转移到别处求生。战乱、混乱的社会治安和失去经济来源造成哥伦比亚大批人流离失所。他们中的一部分被哥伦比亚政府安置,但是还有相当部分,尤其是居住在边境省份的人群大量涌入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根据联合国高级难民署2006年统计数据,至2005年底哥伦比亚大约有二百万难民,是世界上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到2008年1月,进入厄瓜多尔境内的有25万人,进人委内瑞拉的有20万人,进入巴西亚马逊地区的有1.7万人。这些非法进入邻国的难民给邻国的边境地区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首先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哥伦比亚邻国中,厄瓜多尔是经济基础最差,也是接收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哥伦比亚难民在当地的生活极其艰难。厄瓜多尔政府在“哥伦比亚计划”实施初期就与苏孔比奥斯圣·米歇尔教会和联合国高级难民署共同制定了为难民提供援助的应急计划,但是随着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由难民署提供的资金远远不够,从而给当地政府和难民自己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委内瑞拉虽然经济状况比厄瓜多尔稍好些,但是面对源源不断的难民流也是疲于应付,甚至不得不调派军队在边境地区控制非法进入的难民。只有巴西和秘鲁由于与哥伦比亚交界处主要是亚马逊丛林地带,进入的难民数量较少,尚可维持难民的生活和当地的秩序。
第二是混乱的社会治安。由于难民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又没有合法身份,无法享受到所在国的医疗和教育福利,为了维持生计,许多人不得不铤而走险,成为罪犯。难民本身也成为人口走私、儿童贩卖和妇女卖淫的牺牲品。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的绑架和威胁。
第三是毒品种植和哥伦比亚游击队的渗透。哥伦比亚政府摧毁了本国古柯种植区农民的古柯作物后,这些人就迁移到邻国重操旧业。毒品交易将边界地区的土著居民卷入古柯的种植、可卡因的提炼和加工的非法活动中。2006年至2007年,在秘鲁、巴西边境地区出现了三个新的古柯种植区: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相邻的雅瓦里河、与巴西郎多尼亚州相邻的上普鲁斯河、哥伦比亚的莱蒂西亚、巴西的阿克里州的塔巴廷和秘鲁之间的三角地带。而且哥伦比亚政府军虽然摧毁了大的毒品走私组织,却使这些组织被迫分散成较小的团伙,他们利用厄瓜多尔边境的海路、巴西边境的亚马逊丛林以及秘鲁和委内瑞拉的边境进行毒品转运。同时,在哥伦比亚政府军对游击队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使其遭到重创后,这些游击队就开始以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的交界地区作为其后方补给和休整基地。事实上,游击队的四处流动对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威胁。
环境污染问题
在“哥伦比亚计划”的反毒战略中,军队和警方将采取联合和系统的行动在6年内分3个阶段将毒品的种植和生产减少5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哥伦比亚政府除使用人工清除古柯作物外,还使用美国援助的直升机播撒化学除草剂“草甘膦”。“草甘膦”是一种三级有毒物质,需要小心使用,否则会对人的胃、肠、肺部和精神产生不利影响。使用飞机播撒“草甘膦”是利用其易随风飘散的特性。但正是这一特性会对处于古柯作物附近的合法农作物、森林植物、鸟类、鱼类、家禽等造成危害。实践中发现,用飞机播撒“草甘膦”,最远可以飘散到离目标800米以外的地区。而根据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为避免在播撒“草甘膦”时对其他植物造成危害需要75~1200米的缓冲区。但是,哥伦比亚与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秘鲁的边境地区主要是安第斯山脉(瀑布众多,风力大)和亚马逊丛林(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水源),当哥伦比亚飞机在边境地区本国一侧播撒“草甘膦”时,总会因飞行路线的偏差、风力和水流的作用使“草甘膦”进入到厄、委、秘和巴等国的境内,从而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损害。2007年3月12日,厄瓜多尔政府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谴责了这一威胁边境地区人们生命和环境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可能还将继续下去。
另外,古柯种植区的农民由于土地贫瘠、生活困苦不得不靠种植古柯谋生,当古柯作物和附近的合法农作物被强行毁坏后,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地方重新开始,甚至为了开辟出新的种植地进入热带雨林和国家公园保护区砍伐树木,从而导致各国边境地区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而古柯种植面积却并没有明显减少。这就造成了巴、委、厄和秘等国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森林破坏问题。
政治和军事问题
“哥伦比亚计划”从开始实施到第一阶段结束带着明显的美国“烙印”。从2000年至2005年,华盛顿向哥伦比亚提供了约4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约75%用于军队和警察,而且美国还将其在哥伦比亚的军人增加到800人,另外还有大约600名私人安全承包商。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五大美国援助接受国。实际上,美国政府在1999年就与厄瓜多尔政府签订了租用曼塔空军基地的协议,实 现了美国在南美大陆的军事介入,对“哥伦比亚计划”的大量军事援助加强了军事存在并为进一步向南扩展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尤其是布什上台后,对“哥伦比亚计划”的格外关注和支持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通过向哥伦比亚政府军和警察提供援助,加大采取军事手段打击毒品种植和生产的力度,以减少进入美国的毒品数量;第二,通过增强哥伦比亚政府军的军事实力以打击哥伦比亚境内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和其他非法武装恐怖组织,以保证在哥伦比亚维护和稳定一个亲美的政府;第三,以哥伦比亚为美国在南美大陆的前进基地,将美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其他安第斯国家,乃至整个南美大陆,将南美变成美国真正稳固的“后院”。但是,布什政府的这一企图却遭到了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秘鲁的一致反对,甚至起了相反作用。
首先,“哥伦比亚计划”的反恐战略促使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三国走向政治甚至军事联合。美国向哥伦比亚提供大笔资金以支持哥伦比亚政府推行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哥伦比亚政府军的作战实力,打击和消灭游击组织。这一点对于美国能否在哥伦比亚维持一个亲美的政府是至关重要的。而美国向哥伦比亚政府提供的援助造成政府军与游击队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却引起了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的忧虑。这三国政府都属于南美的左派政府,其中巴西政府在计划初期就拒绝了这一计划,委内瑞拉对美国持激进的反对态度,厄瓜多尔2007年新任总统科雷亚也已经宣布与美国达成的关于曼塔空军基地使用协议将于2009年到期,并将不再延期,这三国都希望哥伦比亚内乱能够通过和谈在南美国家的框架内解决。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三国都不承认哥伦比亚左翼游击队是恐怖组织,因为一旦承认这些游击组织是恐怖组织,将会使他们在解决哥伦比亚内乱时无法给予游击组织合适的定位和安置,从而彻底堵塞通过和谈解决哥伦比亚国内问题的路径。2008年3月1日,哥伦比亚政府军越过哥厄边境,在厄瓜多尔境内袭击“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并杀死其二号人物,引起矛盾的严重激化。事件发生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两国迅速断绝了与哥伦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各自调动军队到边境地区进行军事威慑。随后,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政府也敦促哥伦比亚向厄瓜多尔道歉。最终,虽然美国宣布完全支持哥伦比亚,但是这一事件还是以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在里约首脑会议上向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道歉而告终。通过这一事件,南美国家认识到自己团结的力量会进一步发展和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彼此的政治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作为南美大国的巴西采取双边合作方式应对“哥伦比亚计划”。巴西在南美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因此,巴西政府一直力图在南美的各种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并争取世界大国的地位。“哥伦比亚计划”在实施初期遭到了巴西的反对,只是因为巴西对于美国在该计划中所起的作用和“哥伦比亚计划”采取军事手段解决毒品和内乱问题心怀疑虑,而不是对该计划的和平和反毒品的目标表示反对。“哥伦比亚计划”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展开后,巴西也在哥伦比亚及其南美邻国之间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双边合作行动,如“哥伦比亚—巴西行动”(COBRA)、“秘鲁—巴西行动”(PEBRA)、“委内瑞拉—巴西行动”(VEBRA)和“巴西—玻利维亚行动”,在各国的边境地区开展扫除毒品行动。通过这些双边合作行动,巴西一方面可以打击边境地区的毒品犯罪集团和非法武装,维持稳定的边境,阻止哥伦比亚境内的毒品组织和非法武装分子进入巴西,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以巴西为主导的南美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减弱美国在哥伦比亚的影响力,并阻止美国的影响力向其他南美国家渗透。
目前,“哥伦比亚计划”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根据哥伦比亚“时代报”的报道,“哥伦比亚计划”第二阶段在接受美国资金援助的同时将把维持第一阶段已经取得的成果放在首位,并将主要的资金用于发展问题。可以说,对于“哥伦比亚计划”对南美邻国的负面影响,哥伦比亚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2008年3月与厄瓜多尔发生冲突后,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意识到哥伦比亚仍然是一个南美国家,美国的支持并不足以使哥伦比亚独自挑战团结的南美国家集团,况且这种对立也没有任何意义。今后,哥伦比亚政府将会一方面维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尽量与其他南美国家发展和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正如其地理位置,哥伦比亚仍然是一个“比南美其他国家靠近美国的南美国家”。
责任编辑:文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