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设置初期的实验室建设探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nadohea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应用型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及专业设置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技术条件和建设条件,补充不足尤其是必备的实验设备,并考虑实验室长久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实验室建设和规划中将实用性、时代性及可持续性相结合。
  关键词: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71-02
  一、概况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入选为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确定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大学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1]这些要求对于青岛农大2011年成立的建筑学专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也因此获得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好机会。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之一,其建设发展非常重要。在多方调研了兄弟建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后,农大综合考虑了自身的实验室基础、经费以及建筑学的建设阶段等因素,经过研究将实验室发展方向定位如下: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实用性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并考虑以后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及变化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城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于2006年进行了建筑工程与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2008年进行了装饰工程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加上较早的土木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课程实验基础。基于此,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将通过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整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基础条件资源,实行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重组,组建运行高效、体系完备的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结合,将加速形成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推动实现我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建筑业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首先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并形成辐射作用,面向学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一个完善的实验研究基地,为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学实验室发展需要、存在问题
  1.发展需要。由于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所学课程既有工学类课程,又有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缺乏实验教学环节,可以说课程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对实验室的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建筑物理实验室,能够满足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实验室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和设备测试环境的能力,认识物理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情况,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为建筑设计这门贯穿学生五年学习的专业主课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设计的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物理课程和实验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对于热工、声学、光学的掌握和深刻认识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也需要进行热工、声学和光学的实验,将两学科实验设备进行整合设计,资源共享,就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建筑学中的建筑初步、建筑设计、模型制作与造型、城市规划等课程,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园林建筑和设计等课程均需进行模型制作的实训和日常辅助教学的模型制作,通过模型实训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形体,而良好的形体造型能力又为以上专业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因此,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十分必要。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必将为良好的教学和培养具有动手动脑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和优越的条件,而现代性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发展使学生从单一的教学环节走进一个现代化、多元化教学环境,对结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存在问题。建筑学专业是我校2011年新上专业,目前建筑工程学院仅有一个装饰专业的小模型制作室,但设备少且陈旧,完全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对模型制作的教学要求。学校尚无独立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只可共享部分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理实验设备缺乏。
  四、建筑学实验室发展思路
  建筑学实验室建成后,将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实现大设备共用,小设备人员化,实验效果最佳化的思路,建造以“建筑物理实验”中的热、工、光学的实验环境和以“建筑模型”的实践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
  1.总体思路。自名校工程建设以来,学校从各个方面加以提高,也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2012年,学校拨款建设新上专业实验室,考虑在依托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学必须的实验设备,将其整合为建筑造型类实验室和建筑技术类实验室。
  对于建筑技术类实验室,依托土木工程的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建环专业的部分环境检测设备,建设建筑学建筑物理实验室,包括建筑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三方面,因设备用房有限,暂且放置在一个大实验室内。对于建筑声学实验室的消声室和混响室,因对用房有特殊要求,没有条件建设,将在未来新建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预留用房。
  对于建筑造型类实验室,由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竞赛等各阶段均涉及到模型制作,为此,这次建设将模型实验室列在了建设之中,引进了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模型切割机、特殊材料和常用的泡沫切割机,基本满足了初建阶段的需要。此外,原本需要部分费用来建设展板展示室,最后经过斟酌,限于经费和展示厅所限,最后决定展板类借助于学校教学楼道进行展示,只购买部分展具,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可以将这种展示扩大到整个校园。
其他文献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含煤地层主要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煤类相对单一,98%为无烟煤;煤层厚度小,绝大部分为薄煤层;童子岩组煤系被多期次构造运动破坏,构造复杂,尤其是含煤地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