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全球股市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来自新冠疫情的证据

来源 :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yo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最新发展的弹性网络收缩技术,构建高维收益溢出与波动溢出网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全面考察了 50个国家(地区)股票市场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关系,并对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表现出显著的地理溢出效应.贸易依存度与资本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间,金融风险传染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单一市场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冲击与其疫情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而海外疫情风险的持续上升将加剧本土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尽管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呈稳定发展态势和较强韧性,但需对此保持审慎乐观态度,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乃至反弹,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仍将面临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突发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视角,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防范输入性风险传染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为健全国际金融风险监控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不同于以往基于制度监管或内部治理视角的研究,本文从市场化治理视角探讨了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效应.采用部分可观测Bivariable Probit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发现,卖空机制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违规倾向,提升了违规稽查概率,且缩短了违规稽查时间.同时,标的公司违规发生年份的融券力度明显增加,这表明卖空者确实具有信息优势且对违规行为更为敏感.机制检验揭示,卖空机制通过治理效率和信息效率两条路径对违规行为发挥双重治理作用,即卖空机制强化了内部治理中大股东和独立董事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干预,从而抑制了
在一些国家,强制股利支付是改善公司治理和弥补法律保护不足的重要手段,我国自2001年起陆续出台了类似的半强制股利系列政策.然而现有部分研究却发现,半强制股利政策可能会产生监管"悖论".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以往这些研究主要从监管成本角度来分析,可能忽视了监管带来的收益,我们认为虽然半强制股利政策提高了融资门槛,但也可能实现股东之间的利益共享,并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股利预期,从而实现治理的"溢价".本文利用2008年监管政策提供的良好自然实验机会,主要从半强制股利政策的治理效应角度来评估政策产生的经济后果.
以外汇储备为代表的官方资本改变了全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格局.随着各国资本账户的开放,外汇储备成为对冲跨国资本流动的重要政策工具.一般认为充足的外汇储备会自动起到稳定汇率的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外汇储备和全球流动性的汇率决定一般均衡模型,明确将外汇储备纳入到汇率决定中来.理论和实证研究显示,当全球流动性趋紧时,一国汇率的稳定不仅取决于外汇储备的充足程度,更取决于外汇储备的使用意愿.如果外汇储备干预具有逆周期性,储备越充足的国家货币越能保值.但是,如果储备干预逆周期性不足,储备越充足的国家受全球流动性趋紧的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外需萎缩和工业增加值减速的背景下,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等现象相伴而生.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土地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制,强调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转变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外部冲击导致以“招商引资”为基础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政府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