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为什么刷屏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网友发现,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航天员杨利伟。
  因教材是近几年新修订的,不少人都没学过这篇课文。这篇文章被发到网上后,引起海量转发。有网友赞叹,“真实的故事远比小说精彩”;有网友感慨,“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真正明白他为什么是英雄……”
  我儿子刚刚结束七年级的学习,在语文课本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太空一日》。儿子是一个科普爱好者,这几乎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男孩子的共同爱好,杨利伟的名字对于他们来说,早已耳熟能详。
  当所有人都在仰望星辰大海的时候,杨利伟用“过来人”的视角,向大家展示了航天英雄眼中的世界,仅此一点,就足以激发无数人对科学探索的向往。
  在《太空一日》中,杨利伟从火箭发射写起,以飞船落地结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杨利伟向我们展现了太空的神秘、科学的严谨,以及航天英雄真实的心理变化。
  火箭上升阶段,低频共振“那难以承受的26秒”,让杨利伟“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替杨利伟捏一把冷汗。看到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很多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其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披露了太空的花絮,更在于袒露了英雄的心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第一人,杨利伟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英雄只道是寻常——他也会忐忑不安,也会紧张恐惧,但他从未放弃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因为感情真挚,所以形象真实。杨利伟将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融于一身,使航天英雄的形象更加可歌可泣、可亲可敬。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仅一次次创造了奇迹,也一次次成就了英雄,走进杨利伟的内心世界,也就走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杨利伟当年的一小步,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步;《太空一日》进入课本的一小步,同样是体现语文教材时代风貌的一大步。
  在所有教材中,语文教材修订总是格外引人关注。因为语文从来都不只是教授工具性知识这么简单,如何赓续文化传承、培养艺术情趣、展现时代精神,始终都是语文教材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
  《太空一日》引起网友热议,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开放式的教学目标——以培养科学兴趣、放飞科学想象力为目标,这篇课文侧重的就是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激情。
  时势不仅造英雄,而且“造教材”。航天英雄的出现,依托于航天大国大步迈向航天强国的时代背景;语文教材的变化,不失为紧扣时代脉搏、引领人才培养机制的写照。
  英雄的表现形式有无数种,每一种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念的坚持;语文教材的选择空间有无限大,每一种都应该出自对优良品质的弘扬和对梦想的鼓励。
  对未知领域保持探索的兴趣和想象,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从这一点来说,《太空一日》映照的,又何尝不是人类文明几千年?
  适用主题:英雄情怀;科学兴趣;航天精神;攻坚克难……
  文本解读: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美国知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挂有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画家迭戈·委拉士开兹的一幅作品《奥利瓦雷斯公爵肖像》。委拉士开兹当初在绘制这幅画时,先重重铺衍,待刻画了坚实的形体和空间,再用挥洒的笔法在各个部位,譬如闪光的盔甲、皱隙的皮靴、飘动的饰带等,用笔轻轻扫动、点缀、提亮。所有观赏过这幅画的人,都啧啧称赞,说这幅骑马像又隆重又潇洒,许多局部都耐看极了。  有趣的是,这幅堪称完美的作品其实只是委拉士开兹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时代,于是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庆幸自己生逢其时。活在当下的人们,应该称得上生逢其时了。  从先秦一路走来,生不逢时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惆怅无奈;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难酬;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的萧索凄凉……不过,今天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奋斗。对于我们来说,生逢其时,是个人的人生际遇,更是宏大的时代机遇。
说起最近的流行语,这几句话你应该不会陌生。  ——“一起爬山吗?”“我还有机会吗?”  ——“还要自我介绍,那这么多年我白混了。”“C位以作品而定,而不是以艺人而定。”  是的,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隐秘的角落》,从热门综艺到热播网剧,这几部作品承包了这段时间以来不少的话题。在影视行业因疫情影响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无论是制作精良的剧集,还是独辟蹊径的舞台,都在向观众展示一种可能,也给业界带来了一种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护的是海,守的是“根”  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一位中国渔民的优秀代表,叫王书茂。自1985年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起,王书茂便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他最爱远眺一道道挂着五星红旗的船桅从海平面“升起”,直到大大小小的渔船归家靠岸。他曾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7天7夜,认为“守好‘祖宗海’是我们的本分”,坚信“根在船上,船锚就是身后的祖国”。  他守护和耕耘着这片海。王书茂战过台风,护过岛礁,
这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的一件轶事:有一天,他走进一家花店,不买花,却要求店员将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员不解。王尔德说:“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心疼它们被挤坏,我想让它们轻松一下。”  这是多么诗意而美好的举动,这是多么懂得花的悲歡,体恤花的疼痛啊,他成了花的知己。而这样的人,想必内心也是美丽芬芳的。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在这片舆情激荡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说,方方的封城日记含有太多的道听途说,虚构太多,算不上新闻报道,也谈不上文学创作。她一边吃着政府的红利,一边贬低政府,我们要反对这样的行为。  有人说,现在的消息真真假假,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是道听途说,需要收集之后自己判断,兼听则明。至少,她在传达声音。  众说纷纭。  
4月2日上午,语言学家郝铭鉴去世,终年76岁。  提起郝铭鉴,很多人耳熟能详,他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两鬓斑白,眼袋略显浮肿,常年戴着金属边框眼镜。他1995年创办的《咬文嚼字》杂志,是我国出版界唯一一份规范社会语言的刊物。这是本“小”杂志,说它“小”,32开本,一年12期,每期约5万字。但体量小,力量却不小:杂志以“咬”文字差错而闻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当代的语文生活。  事实上
2018年12月2日晚9点半左右,湖南沅江一12岁男孩儿吴某因不满母亲的严格管教,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持刀杀死了亲生母亲。  警察赶到案发现场前,12岁的吴某镇定地说:“妈妈不是我杀的,她是自杀。”后来警察来了问询吴某,他才承认是自己杀了母亲,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我就是恨她。”吴某被带走的时候,有村民问他为何会杀母亲,他镇静地回答。  短评一:李思辉  一句“我又没杀别人,我杀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青年》杂志联合中国青年报开展“强国一代,青年之问”收集活动,统计了当代青年最为关注的前20个“强国之问”,其中包括:  ①乡村儿童、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②强国一代科技人才具备什么素养?③年青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时代使命?④明星如何用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⑤放眼全球,中国青年的自信源自哪里?⑥个人的小梦想,如何融入到伟大中国梦?⑦什么是真正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