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七孔是一座古桥的名字,也是一个景区的名字。
古桥位于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境内,与广西接壤。从贵阳驱车前往,行程300余公里,需要5个多小时。
这个景区,因古桥而得名。小七孔景区是樟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有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樟江风光带。2007年6月,由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顺利通过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正式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樟江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森林残存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评价:“这里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后一块绿宝石” 。
来到小七孔景区,便置身于被誉为“超级盆景”的特别氛围之中。
小七孔景区是一条宽仅1公里、长12公里的狭长幽谷。首先印入眼帘的当然是小七孔古桥了。该桥位于景区之首。桥头有一水泥碑刻,碑文上说:“小七孔古桥:建于清道光15年(1836年),是古时荔波通往广西的商旅要道,长40米、宽1.8米、高5米,原有石碑两块,一为《修碑》,一为《万古奥桥碑》,刻有‘群山崖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之句。桥腹七孔俗称‘小七孔’,小七孔风景名胜区因此而得名。”
小七孔古桥真的应了她的名字,既小且古,小巧玲珑,古色古香。桥身由麻石条砌成,爬满藤蔓和蕨类。桥下,樟江支流响水河水在此而成涵碧潭,潭水经过上面森林无数次过滤,绿得令人心醉、静得令人屏气。桥的两岸各有一颗参天古木,巨大的虬枝沿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可惜南面的一颗已经枯死,只留下了伟岸的躯干,不过也能让游客领略昔日的风采。
这里有一个瑶族神话故事,为小七孔桥增添了一份魅力和传奇。传说板崤山上有个瑶寨,寨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吉,阿吉的右手有个神奇的指头,能把岩石戳成烂泥一般绵软,过上一夜后岩石又能恢复其坚硬本性。阿吉的寨子有七位天仙般美丽的姑娘。他们看见乡亲们为涵碧潭所阻,不能到对岸去赶场和耕种,便决心在涵碧潭上合力修建一座石桥。他们来到板崤山下,阿吉用指头戳石,姑娘们便用变软的石头捏砌成桥,七个姑娘一人负责一孔。他们戳呀捏呀堆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把桥建成。该桥别称“七姑桥”,盖为七位姑娘捏砌成桥之故。桥体单簿拙朴,但在近200年的洪水冲刷和风侵雨蚀中泰然屹立,互通了黔桂,承载了历史,传扬了故事。据此,作《游小七孔桥》以赞之——
樟江如画美,遗产噪宇内。
七孔举飞虹,一桥通黔桂。
上下二百载,古今一江水。
人间因情浓,天堑不足畏。
小七孔桥往上而行,便是涵碧潭的上游长1.6公里的狭窄山谷。山谷河床高高低低,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据专家考证,如此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
层层叠叠的瀑布,淙淙哗哗而下泄,或倾珠撒玉,推雪拥云,或匹练飘逸,银河泻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瀑布跌水竞领风骚,争奇斗妍,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沿河谷伴梯级瀑布而上,一路但见高山流水、绿树红花,闻泉鸣瀑响、鸟啾虫吟,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峡谷千米长,跌水六十八。
层层且叠叠,淙淙复哗哗。
泉鸣伴瀑响,秋虫和寒鸦。
情归涵碧潭,空留一蒹葭。
游兴所致,便有了《68级跌水瀑布》的小诗。
踩栈道,踏汀步,过小桥,涉流水,上行而右,即是拉雅瀑布。
“拉雅”,美丽之意也。该瀑布自山腰倾泻而出,形成瀑宽10米、落差30米的白色帘幕。逼近仰视,上有蓝天白云,两侧绿树成荫,“飞流直下百来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势如山倒,吼声状似雷,颇为壮观。横空而来的拉雅瀑布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瀑在路侧,人在瀑下。水急生风,清风徐来,凉爽扑面,一扫暑热和烦躁,倍感酣畅和亲切;水雾溅喷,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洗征尘和劳乏,顿觉轻松和振奋。尽管胡诌了《拉雅瀑布》一诗,也不能穷我兴致——
拉雅飞瀑出山腰,倾珠撒玉云外抛。
绿树丛中悬白练,玲珑石上吟风骚。
仰首雨雾洗凡尘,低头汀步摇波涛。
丹青妙笔画不尽,人间奇景多妖娆。
拉雅瀑布,我心中最圣洁的瀑布!
(责任编辑:李万全)
古桥位于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境内,与广西接壤。从贵阳驱车前往,行程300余公里,需要5个多小时。
这个景区,因古桥而得名。小七孔景区是樟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有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樟江风光带。2007年6月,由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顺利通过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正式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樟江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森林残存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评价:“这里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后一块绿宝石” 。
来到小七孔景区,便置身于被誉为“超级盆景”的特别氛围之中。
小七孔景区是一条宽仅1公里、长12公里的狭长幽谷。首先印入眼帘的当然是小七孔古桥了。该桥位于景区之首。桥头有一水泥碑刻,碑文上说:“小七孔古桥:建于清道光15年(1836年),是古时荔波通往广西的商旅要道,长40米、宽1.8米、高5米,原有石碑两块,一为《修碑》,一为《万古奥桥碑》,刻有‘群山崖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之句。桥腹七孔俗称‘小七孔’,小七孔风景名胜区因此而得名。”
小七孔古桥真的应了她的名字,既小且古,小巧玲珑,古色古香。桥身由麻石条砌成,爬满藤蔓和蕨类。桥下,樟江支流响水河水在此而成涵碧潭,潭水经过上面森林无数次过滤,绿得令人心醉、静得令人屏气。桥的两岸各有一颗参天古木,巨大的虬枝沿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可惜南面的一颗已经枯死,只留下了伟岸的躯干,不过也能让游客领略昔日的风采。
这里有一个瑶族神话故事,为小七孔桥增添了一份魅力和传奇。传说板崤山上有个瑶寨,寨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吉,阿吉的右手有个神奇的指头,能把岩石戳成烂泥一般绵软,过上一夜后岩石又能恢复其坚硬本性。阿吉的寨子有七位天仙般美丽的姑娘。他们看见乡亲们为涵碧潭所阻,不能到对岸去赶场和耕种,便决心在涵碧潭上合力修建一座石桥。他们来到板崤山下,阿吉用指头戳石,姑娘们便用变软的石头捏砌成桥,七个姑娘一人负责一孔。他们戳呀捏呀堆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把桥建成。该桥别称“七姑桥”,盖为七位姑娘捏砌成桥之故。桥体单簿拙朴,但在近200年的洪水冲刷和风侵雨蚀中泰然屹立,互通了黔桂,承载了历史,传扬了故事。据此,作《游小七孔桥》以赞之——
樟江如画美,遗产噪宇内。
七孔举飞虹,一桥通黔桂。
上下二百载,古今一江水。
人间因情浓,天堑不足畏。
小七孔桥往上而行,便是涵碧潭的上游长1.6公里的狭窄山谷。山谷河床高高低低,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据专家考证,如此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
层层叠叠的瀑布,淙淙哗哗而下泄,或倾珠撒玉,推雪拥云,或匹练飘逸,银河泻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瀑布跌水竞领风骚,争奇斗妍,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沿河谷伴梯级瀑布而上,一路但见高山流水、绿树红花,闻泉鸣瀑响、鸟啾虫吟,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峡谷千米长,跌水六十八。
层层且叠叠,淙淙复哗哗。
泉鸣伴瀑响,秋虫和寒鸦。
情归涵碧潭,空留一蒹葭。
游兴所致,便有了《68级跌水瀑布》的小诗。
踩栈道,踏汀步,过小桥,涉流水,上行而右,即是拉雅瀑布。
“拉雅”,美丽之意也。该瀑布自山腰倾泻而出,形成瀑宽10米、落差30米的白色帘幕。逼近仰视,上有蓝天白云,两侧绿树成荫,“飞流直下百来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势如山倒,吼声状似雷,颇为壮观。横空而来的拉雅瀑布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瀑在路侧,人在瀑下。水急生风,清风徐来,凉爽扑面,一扫暑热和烦躁,倍感酣畅和亲切;水雾溅喷,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洗征尘和劳乏,顿觉轻松和振奋。尽管胡诌了《拉雅瀑布》一诗,也不能穷我兴致——
拉雅飞瀑出山腰,倾珠撒玉云外抛。
绿树丛中悬白练,玲珑石上吟风骚。
仰首雨雾洗凡尘,低头汀步摇波涛。
丹青妙笔画不尽,人间奇景多妖娆。
拉雅瀑布,我心中最圣洁的瀑布!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