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卡比托里欧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来罗马,有别于上一次的艳阳高照,这次的罗马,更像我心中的那个浪漫的罗马,赫本和派克的罗马。
  我们冒雨从波格赛美术馆出来,步行到罗马国家美术馆,再从斗兽场的地铁站步行到卡比托里欧美术馆,一路上时而冷雨霏霏,时而阳光和煦,天上厚厚的乌云始终没有大规模发作,但拍在照片里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配角。套用一句很酸的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看来今天的罗马城并不那么安好了。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罗马有70多个大大小小的美术馆,收藏了数不清的珍宝,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古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暗示着这个城市是花费了多少心血才得以完成。来到罗马,你就一定要“见见”罗马的几个代表人物。贝尼尼、拉斐尔、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若要问在哪里可以找到他们,请去罗马各大著名美术馆,基本上大美术馆都收藏了几件甚至几十件他们的作品,保证让你大开眼界。这次的目的地卡比托里欧美术馆里,就有卡拉瓦乔、贝尼尼、米开朗基罗等罗马代表大师的大作。
  沿着罗马斗兽场前方的大道在雨中行走了十几分钟,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美术馆,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不是卡比托里欧博物馆(罗马真是一个美术馆多如牛毛的地方),卡比托里欧美术馆在上面。然后我们爬了几段坡,眼前豁然开朗地出现了一个广场。这个广场就是由米开朗基罗于1536年规划的卡比托里欧广场。整个工程经历了400年才呈现了最终的样子,环绕这个梯形广场的三座建筑是:元老宫,建于12世纪,由米开朗基罗设计修改;保守宫,16世纪中叶由米开朗基罗重建,首次使用巨柱式圆柱设计,收藏了很多重要的作品,例如圣徒约翰的《洗礼》,还有提香、维罗奈塞、鲁本斯和丁托列托的作品,以及位于主楼梯的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骑马雕像,中间的庭院中有著名的《君士坦丁巨像》,庭院中的雕塑《一个大脚》就曾经是其的一个部分,无可非议的,伊特鲁利亚雕塑的青铜《母狼》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雕刻于公元前5世纪;新宫,建于17世纪,与保守宫外观设计相同,里面收藏了许多欧洲重要的雕刻藏品,包括大理石雕像《垂死的高卢人》,以及《丘比特和普赛克》雕像;此外,16世纪的卡法莱里·克莱门蒂诺宫,位于广场以外,但毗邻保守宫,也在20世纪初加入了该美术馆。美术馆的收藏包括大量古罗马雕像、铭文以及其他工艺品,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宝石、钱币等等。
  在这里推荐几件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作品。首先是卡拉瓦乔著名的《女占卜者》。曾经在巴黎卢浮宫见到和这幅相当近似的一幅画,后来得知是卡拉瓦乔画的两个版本。关于哪一幅先画的争论至今仍没有停止,大部分的观点认为卡比托里欧美术馆的这张先画,而巴黎卢浮宫那张是在这张基础上进行的完善和再创作。因为这幅作品是卡拉瓦乔第一次创作的超过一个人的作品,也是那个年代极少数有底层人士作为主角出现的油画,可以说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了。作品描述一个下层社会的算命女郎给一位贵族青年算命,女郎将手放在了青年的手间。关于这样一个场景,美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讨论,有人描述“贵族青年以轻蔑挑逗的目光看着女占卜者,而她虽地位低下,却显得庄重自尊”。也有人认为,女占卜者的手放在贵族青年的手指上,是想要偷走他的戒指。对此我仔细的比对了画面和背景资料,认为并没有根据显示妇女的眼神更庄重,事实上,卢浮宫那张《女占卜者》中贵族青年的模特还是卡拉瓦乔的好朋友,而关于偷拿戒指的怀疑,则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卡拉瓦乔的另一幅作品《纸牌作弊老手》描绘的是另一个不懂世故的男孩落入纸牌骗子的圈套,这两幅作品是卡拉瓦乔同一时期的作品,不能排除其具有“欺诈主题”的关联。
  再就是贝尼尼的美杜莎雕像。
  当我走近这尊雕像的时候,我仿佛也成了被美杜莎石化的骑士,站在她面前久久不愿离去。看她头上飞舞吐信的毒蛇,还有她惊愕扭曲的表情,不得不佩服贝尼尼精湛的雕刻技艺。这尊雕塑描述了一个特殊的时刻,因为曾有人做过假设:如果美杜莎照了镜子,那她将被自己的目光石化凝固,而贝尼尼这尊雕塑正是生动的刻画了那一刻,而非其他艺术家惯常描绘的美杜莎被砍下头颅的战败者模样。仔细看美杜莎头顶一根一根的蛇,它们的身体弯曲的曲线感非常写实,而且蛇的质地是粗糙的,和美杜莎的面部光滑如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眉毛眼睛因为惊恐而向下耷拉着,眉头蹙成了一团,嘴部微张,下巴丰满的隆起,这样生动的刻画,仿佛看到了生命被锁在石头中。
  在这个博物馆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作品都是描写同一个主题的——罗马神话中一对著名的双胞胎的故事,而且截取故事的片段都是一样的,即母狼哺育双胞胎。一件是公元前5世纪的青铜雕塑《母狼》,一件是鲁本斯绘制的油画《为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哺乳的母狼》。其中青铜《母狼》是罗马城的一个象征,最初它是被西克斯图斯四世带到了卡比托里欧山上,被放在15世纪宫殿的正面,在米开朗基罗改建广场的时候被移到宫殿里面,并在母狼身下加上了双胞胎。而鲁本斯的作品据说是他至死还一直在完善的一件作品,表达了他对罗马深深的爱,作品用色鲜艳,婴儿的肌体刻画充满肉感,肤色红润,是鲁本斯晚期的一幅佳作。
  这座充满了历史与艺术的建筑有种魔法,会让人忘却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三四个小时,当我们踏入广场的一刻,发现天放晴了,阴霾消散,使人豁然开朗。
  作品:《卡皮托里诺的母狼》
  作者:彼得·保罗·鲁本斯
  类别:布面油画
  馆藏:卡比多里欧美术馆《卡皮托里诺的母狼》,鲁本斯(1577-1640)作于1615-1616年。母狼躺在一棵树下给一个婴儿喂奶,而另一个在附近玩耍。牧民福斯图卢斯发现了他们,并试图接近他们。作品:《拔刺的少年》
  作者:不详
  类别:青铜
  馆藏:卡比托里欧美术馆
  雕像表现的是一个男孩聚精会神地拔他左脚上扎的刺。这个男孩有着长长的弯曲的头发,坐在那里,左腿搭在弯曲的右腿上,左手将左脚向外翻,右手努力地从脚上挑出扎入的刺。他的头低垂着,眼睛凝视着正在拔刺的右手,整个后背则随着头部的姿态弯曲着。雕像中人体的解剖结构十分准确,肌肉刻画充满了弹性,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造型技巧。通过与以往那些近乎模式化的希腊雕像相比,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雕像所体现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极其生动自然,充满了现实感。当时这种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作品层出不穷,表现了希腊后期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
  作品:《女占卜者》
  作者: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
  类别:布面油画
  馆藏:卡比托里欧美术馆
  《女占卜者》是卡拉瓦乔早期风俗画的代表作品,画中描绘的是流浪的吉普赛女占卜,在为一个贵族子弟看手相。关于这样一个场景,美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讨论,有人描述“贵族青年以轻蔑挑逗的目光看着女占卜者,而她虽地位低下,却显得庄重自尊”。也有人认为,女占卜者的手放在贵族青年的手指上,是想要偷走他的戒指。这是一幅具有肖像性的半身构图风俗画,这种布局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简洁突出,由于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描绘,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目光和手势更加引人注目。社会底层的流浪人第一次作为主人走进绘画,这在意大利以往的绘画中还不曾见过。
其他文献
意大利很幸运,受到时间调色板的青睐,将最浓郁的色调留给了它。  对那里的艺术,我有种无法解释的偏爱,彷佛有种骨子里的熟络,使我一踏上这片土地,就像猫嗅到了家的味道,特别放松。  从小便神迷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古罗马的遗迹辉煌、庞贝古城的顷刻毁灭、威尼斯水城的典雅商埠、梵蒂冈宗教的神秘、佛罗伦萨艺术的惊艳……意大利拥有全世界近半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它艺术最辉煌的时期,铸就了中世纪古罗马的拜占庭艺术、罗马
期刊
(1)  爱上意大利不难,但你一旦爱上了它,就很难抵御它那令人心往神驰的魅力,特别是那不勒斯。  11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这座城市时便被它深深地吸引。因而,当这次收到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有关城市发展会议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邀请,便欣然前往。而正是这次会议“跨文化和民族商业在混合城市”的议题,点醒我对意大利文化根源形成的许多迷惑。  小时候便神迷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古罗马的遗迹辉煌、庞贝古城的顷刻毁
期刊
你是否曾经设想过,死亡的一刻可以凝固成一种不朽?  当今天的我们踏在这些残垣废墟上时,仍旧可以清晰地感到那一刻的黑暗。这里是公元79年8月24日被维苏威火山摧毁的庞贝城。  庞贝在6米多深的火山灰下被遗忘了1500多年。要不是小普利牛斯在信件中提及庞贝的存在,要不是后来人们意外的发现这个地方,相信今天它可能还在沉睡。那是一场铺天盖地无法逃脱的宿命,在之前数次地震及火山活动的预警下,很多人已经迁出了
期刊
如果你不去,就是回教徒没有到过麦迦。  这是老崔劝我的一箩筐话里,唯一让我动心的一句。  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地方,能有什么与众不同,值得见多识广的崔大记者把它抬升到精神的高度?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已无法再回绝。  越野车离开西宁,一直往北,个把钟头就进入了祁连山。老崔娴熟地驾着车,还抽空跟我神侃。他是老青海,从18岁入伍来到这块高原,从没离开过,后来转业做了社会新闻记者,成了一个敏感的触角,
期刊
西西里岛的海洋不是纯蓝色,而是橄榄绿色。  我的这种感觉,不知是受其紧邻城区酱红活火山的暖色影响?还是因为蓝色被岛上三步一个的罗马古迹,五步一个古希腊遗址象牙白调和了?或是成片橄榄树林的掺与?又抑或是因黑手党曾经的血腥,渗染了大自然的调色板?  橄榄绿色——  也是西西里大区美术馆内的墙面颜色。  橄榄绿色——  是西西里的过往生命,留下了太过浓郁的色痕。历史,挥着大画笔,将这海岛不掺杂色的蓝色天
期刊
2012年,我追寻自己的心,踏着时空的烙印,开始了一段对自我的旅程。  时光很静,岁月很安详,而人生还是波澜不惊,很多人喜欢旅途,那是因为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因为一件事,一些志趣相同的东西成为莫逆之交,然后带着这份记忆继续开始我们生命的征程,年华虽美,记忆最深,有的人在这条路上,小憩一段时间继续前行,有的人,选择了真正的留下,并且开始肆意的享受,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我只知道,时间的旅程就
期刊
记得2003年夏天我在梵蒂冈博物馆内驻足太久,在外边驾车等候我的朋友不断打来手机电话催促我。匆匆走出梵蒂冈后,我还是坚持拉着妻子抓紧时间跑进圣彼得大教堂。我对妻子说:“你必需看看米开朗基罗的《怜悯》,哪怕只看一眼。”  上世纪90年代末,我第一次站在米开朗基罗这件举世闻名的雕塑作品前,整整站了20分钟。我那时的感受是——我自己成了凝固不动的石雕了。2003年这次,我再一次站在《怜悯》前面,感到的是
期刊
那不勒斯被描述成欧洲最脏且黑手党横行的城市,去前朋友一再讲述这个城市不安全的故事,但越是危险的东西,越是容易激起人的挑战欲,我倒是满心期待见到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城市。  直到亲自置身于这个城市,才大呼上当。先是碰到一位不把你送到目的地不罢休的司机,然后是单纯可爱不会说英文但真诚想和你交流的另类艺术家,再后来是我见过最最热心及完美主义的酒店老板娘,以及一路上不断提醒你把背包背在胸前把相机收好的路人(
期刊
在我小时候,大人往往会讲一些童话来警示小孩不要说谎,他们会提到《狼来了》中那只爱开玩笑的小羊羔,当然也会提到《木偶奇遇记》中那个鼻子不断变长的匹诺曹。  在我的潜意识里,变成木偶,是一件极为可怖的事情。巫毒娃娃、提姆·波顿的《圣诞夜惊魂》、鬼娃娃花子……这些人偶们不断挑战我脆弱神经的极限,让我一提木偶就联想到恐怖片中一个个被背后黑暗的大手操纵着的傀儡,心中升起一股寒气。后来,我大学考上了北京电影学
期刊
(1)  无法不到波格赛美术馆去看看。  真正是太了不起了,从网络信息上知道,拥有贝尔尼尼、卡诺瓦、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著名艺术家精品而闻名遐迩的波格赛美术馆,竟是私人美术馆。  以散步的心情,自由呼吸的形式,释放一下灵魂,与艺术来一次美丽的邂逅,是我们这次赴欧洲美术馆巡礼的准则。  以前随国内旅行团来过意大利,行动像赶场,根本无法享受行程的自由呼吸。这次,我们借在那不勒斯参加国际人类学大会的
期刊